立冬之後,氣溫開始降低,但這並不意味著冬天的到來,秦嶺淮河以南,立冬以後很多地方還可以時不時的穿穿短袖,但是當太陽的黃經角度移動15°到達240°,時間走到農曆的十月中,公曆的11 月22日至23日之間,便迎來了冬季的第2個節氣,全年的第20個節氣:小雪。
雖然節氣名字是小雪,但並不意味著要下雪,北方很多地方已經下雪了,就全國來說,下雪的地方還是比較少的,但是小雪跟立冬不一樣,從字面意思來看,雪是寒冷的產物,只有冷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雪,這意味著到了小雪節氣,天氣會越來越冷,而人們也能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了。
《月令二十四候集解》裡寫小雪,「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之所以是小雪,一則是指雪量不大,或是降水不多,或是雖有降水,但因氣溫還不是特別低,不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二則是因為此時剛剛入冬,未到天寒地凍的程度,土未凍結,所以即使有降雪往往也很快融化。雖然小雪不會太冷,但在小雪節氣期間,氣溫變化比較大,冷空氣也會陸續到達,是一個持續變冷的節氣。
而在中國的北方,下雪是冬天標誌性氣候,雖然在下雪之前,人們已經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但只有見到下雪,才感覺冬天是真的來了,不會再出現氣溫突然上升的天氣了,而在南方,絕大多數地方也是進入小雪節氣以後,出現氣溫突然上升的可能性也變得很小了。
小雪節氣同樣有三候: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騰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其實還是比較淺顯易懂的,一候虹藏不見,虹為彩虹,可以簡單理解為彩虹藏起來了,見不到彩虹了。
二候天騰地降,這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天為陽地為陰,陽氣上升陰氣下沉,陰陽不再相交,天地分得更清楚,冬天下雨雪的日子更少,所以感覺天地的界限更加清晰。
三候閉塞成冬,這意味著小雪的最後幾天,將真正成為冬天,小雪的下一個節氣是冬至,進入冬至,意味著冬天已經過了一半了,閉塞成冬意味著即使不下雪,也已經是冬天的事實了。
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便寫了小雪節氣:「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滿月光天漢,長風響樹枝。橫琴對綠醑,猶自斂愁眉。」而前兩句就是小雪節氣的前二候。
從元稹的詩句可見,當時的人對於虹藏這件事情還是非常重視的,古人對虹藏不見的解釋與陰陽二氣相關。他們認為彩虹乃是陽氣盛才能顯現,二十四節氣中春季的清明三候便是「虹始見」,認為虹是「陰陽交會之氣」,春天陽氣盛方才出現。而冬天彩虹隱沒的緣故是陰氣勝過陽氣,所以有「季春陽勝陰,故虹見;孟冬陰勝陽,故藏而不見」的說法。
古人對陽氣非常重視,因此將「虹藏」這件事情標記得非常清楚,同時也標記了「虹始」,從今天科學的角度來看,彩虹的出現與否跟陰陽是沒有關係的,彩虹是折射太陽光的產物,只要陽光通過合適的角度照射在空氣中的水滴上,經過折射和反射,會在空中展現不同的顏色,這便是彩虹。
春夏多見彩虹是因為中國的季風氣候春夏多雨而且時常有雨後晴天,陽光照在空中充沛的水滴上便形成彩虹;而入冬以後,因為氣溫偏低,空氣中的水分常常是冰晶的狀態,即使雪後有晴天,由於冰晶對陽光的折射現象與水滴不同,所以並不能形成彩虹;而在中國南方不降雪的地方,入冬因為氣壓變化,空氣中水的分布多為層狀,雨後往往陰雲密布,沒有太陽光的照射,所以也基本上形不成彩虹,因此這才有了「虹藏」的現象。
進行入小雪節氣,大家其實可以收拾心情,慢慢進入到年底的狀態,一般小雪這個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公曆的一年馬上就要結尾了,而陰曆的新年也在漸漸的走近,瑞雪兆豐年,雖然很多地方並沒有下雪,不過小雪節氣到了,就借小雪這個節氣預祝自己今年有個好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