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終生為士不為仕」,這是肖紀美院士最真實的寫照。
這位淡泊名利的中國學者把熱愛祖國、專注科研、專心教學、重情重義做到了極致。從鋼鐵冶金、金屬材料、斷裂化學的研究,到金屬物理的教學和科研,他用一生精力譜寫了中國材料科學領域的華章;從歷時七載回祖國,孜孜不倦育學生,到滿含深情待妻子,他用親身實踐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錚錚鐵骨。
12月7日,是肖紀美院士100歲的誕辰。
謹以此文懷念肖紀美院士。
2010年肖紀美先生於北京家中
1920年12月7日,肖紀美出生於湖南鳳凰縣得勝營一個書香世家,父輩們務實求知的態度,給他日後的求學和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影響。
1933年9月,年僅13歲的肖紀美長途跋涉到湖南長沙市私立明德中學初中部念初中,由於成績優異,1936年9月他升入湖南長沙市明德中學。
由於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中國一直處於動蕩不安,肖紀美在完成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後,加入了湖南省的集中軍訓,以備必要時參加抗日。
在親眼見證了祖國被帝國主義鐵蹄踐踏、蹂躪,家鄉人民奮起抵禦外敵後,肖紀美意識到要好好讀書,讓國家富強,不能做亡國奴。
戰火沒有阻斷肖紀美的求學路,經過不懈努力,1939年肖紀美以當地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工程系,開始步入金屬學研究的殿堂。
本科求學期間,他的父親和祖父雙雙離世,家庭巨變讓肖紀美一時難以接受,但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保護意識讓他重新振作,毅然投身於科技救國之中。
1948年2月,肖紀美考入密蘇裡大學礦冶學院,開始了異國的求學生涯,由於天資聰穎,勤奮攻讀,他僅用兩年時間,就以優異的成績分別獲得冶金碩士及博士學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肖紀美深知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需要他這樣對金屬學熟悉的人才回國建設,因此在1950年博士畢業後,他就一心想要回國參加祖國建設。
1951年,肖紀美接到了天津北洋大學的聘任書,便馬上訂船票,準備回國,但由於美國政府阻撓,他和家人想盡各種辦法都沒能如願,只能暫時留在美國工作。
留美期間,肖紀美在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了一年半,之後又在愛柯產品公司和坩堝鋼公司工作了五年半。這期間的研究工作為他在回國後進行金屬學和冶金學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積累了工業應用研究的經驗。
1957年,肖紀美攜家人毅然決定回到祖國。
由於肖紀美優秀的學識與能力,美國政府不願意放他走。7月7日,肖紀美帶著家人在舊金山坐上了回國的輪船,在船上,兩位美國移民局的官員上船勸肖紀美留在美國工作,並承諾給他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肖紀美斷然拒絕。
當肖紀美和家人來到第二站洛杉磯的時候,又有兩位美國官員上船,以同樣的話再勸肖紀美,依然被他拒絕。為此肖紀美及家人登陸後,他還打電話向華盛頓印度駐美大使館(當時我國政府委託印度駐美大使館代辦中國留美學生之事)求助。
輪船行至檀香山時,美國移民局人員登船與他進行了最後談判。美國當局以中美沒有外交關係為藉口,聲稱如果肖紀美回中國,就要扣留所攜帶的約一萬美元的旅行支票,如不走,則賠償損失。
肖紀美歸心似箭,不為所動。他幽默地說:「我先把錢存在你這裡,但我要算利息的。」此存款直到1972年中美建交,由尼克森訪華時歸還。
七年艱難歸國路,肖紀美不為利益所趨,終於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後,肖紀美結合在美國期間研究的基礎和我國實際情況,繼續研究節鎳不鏽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對我國鉻鎳氮不鏽鋼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70年代,斷裂力學被廣泛引入我國。斷裂力學研究的是鋼在工業領域的實際運用中發生的斷裂、腐蝕等問題。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這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為此,肖紀美的研究方向由金屬學領域轉向斷裂學科的實際問題。他帶領團隊綜合評述了化學介質對於斷裂過程的影響,並於1980年提出「斷裂化學」這個斷裂學科的分支。
1972到1977年間,肖紀美及其團隊利用五年時間,進行了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斷裂力學研究,解決了一批工程中的斷裂問題和產品質量問題,獲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此外,他還先後發表了學術論文10餘篇,出版了專著《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4次獲冶金部和國防科工委的獎勵。
肖紀美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
肖紀美始終秉持簡樸的作風和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他帶領團隊還在氫致開裂、應力腐蝕、腐蝕疲勞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經過實驗證實的新見解,形成了我國自己的學派,並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由於在科研領域的突出貢獻,1980年,肖紀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肖紀美和研究團隊的成果「材料的應力腐蝕與氫致開裂機理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9年肖紀美被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
無論科研條件多麼艱苦,肖紀美都堅持研究、無怨無悔,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才能。
第三次全國自然科學獎授獎大會(前數第四排,右起第四人是肖紀美)
肖紀美在科研方面碩果纍纍,同時,他還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提攜後進,至今桃李滿天下。
在本科生教育上,肖紀美為本科生開設了金屬材料方面的課程,並親自撰寫教材,出版著作。他不僅將科學知識和技能交給學生們,同時還教學生們為人處世之道和愛國之情。
當初他進入金屬物理專業時,金物系剛剛建立,上課沒有大綱和教材,他就自己整理材料給學生講課。學生記的筆記再經過肖紀美重新整理,最終成為了金屬物理的教材,如《金屬材料的腐蝕問題·腐蝕金屬學》《高速鋼的金屬學問題》《不鏽鋼的金屬學問題》《合金能量學》《金屬材料學的原理和應用》和《合金相及相變》等。
在研究生培養上,他帶領學生下廠調查、做科研,培養出了一批批實用型人才。他在北京科技大學工作期間共培養了六十餘名研究生。
在審閱研究生論文時,他對文字、內容,甚至標點符號的要求,都一絲不苟。他的學生後來有不少在其專業領域繼續深入研究,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有不少學生走上教學崗位,並成為博士生導師,繼續為國家培養人才。
肖紀美不僅在物理學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詣,在人文科學及交叉科學中也頗有建樹。他在老年時期還很關注交叉科學的研究發展,並將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思路,遷移到人文科學和交叉科學中。
九十歲高齡時,他依然筆耕不輟,勤於思考,探索研究類比與交叉,並在91歲高齡堅持思考學術和研究問題,於2010年出版新書《類比與交叉——創造性思維方法》。
肖紀美一直秉持「終生為士不為仕」的理念,專心做學問,積極參加有關學會的工作。他在社會工作中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肖紀美還曾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與健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肖紀美始終堅持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淡泊名利、士而不仕,正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肖紀美在美國工作期間,經同學介紹認識了現在的愛人洪靜純。二人於1953年結婚,並育有兩個兒子。在青年和中年的時候,一直是妻子在家照顧肖紀美的飲食和起居,隨著二人步入老年生活,妻子的身體大不如前,於是肖紀美就反過來照顧妻子。
半個世紀以來,他們一起相愛相知、相伴相親,一起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
然而,2004年11月6日,他還沒來得及見到妻子最後一眼,妻子就去世了。那年肖紀美得了一場大病,情緒也不好,學生和同行們都十分擔心和惦記他的身體。
自此肖紀美常年如一日地每天起床默默地站在愛人的遺照前兩分鐘,表示懷念,並且在出去散步或者出差講學時也會隨身帶著愛人的照片,時常拿出來看。
2010年肖紀美在家中手握妻子照片
2014年4月23日,肖紀美逝世,享年94歲。
他一生勤奮刻苦、鑽研學術、科學求實,是一代學術大師;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是一代教育名家;重情重義、愛護家人、淡泊名利、滿腔愛國情,是我們的思想楷模。
文:王晶瑩,教授,目前關注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孔凡貴,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教育和科技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