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魯番遊玩兒,逛了一個文物開採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左邊額乾屍,一口整齊的牙齒,保存的真好啊。後兩個墓室是挨著的,裡面都有六扇屏風樣式的壁畫,一個畫的是鳥獸、一個畫的是單幅的人物,看著都像幼兒園牆壁上最簡單的上色素描。
畫了人物的那個據說每幅人物都代表著一個儒家故事,比如一個坐著的人身上貼了個「石人」的條,這就表示「三緘其口」了... 反正沒有講解的話我是完全看不出來。不過在佛教盛行的地處西域的回鶻王國的貴族墓室裡、發現了儒家的壁畫,這倒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墓室邊上新修了個廣場,上面立著十二生肖的獸首人身,每個動物都微微垂首表情肅穆,穿著漢服拱手行禮裝儒生,很好玩。
快中午了,到葡萄溝避避暑,司機開車帶著我在溝裡轉了一圈。沒有買門票進那五個人工景點,通往葡萄溝的岔路兩側、已是綠樹成蔭,越往裡走馬路越窄,等到進了溝裡,馬路就窄到不容易錯車了。
路的一側有一條水渠相伴,渠中的水來自天山上的冰雪融水,一路流到這裡依然急急的奔騰著,一些當地的孩子站在渠中戲水,司機說他的童年也是這樣度過的。路兩邊是密密栽種著的綠樹,其中有很多桑樹,要是早半個月來就能吃著桑葚了,現在只剩下了桑葚幹。雖然一路都是走在樹蔭下,但葡萄溝到底是處在吐魯番盆地裡的,沒有渴望中的那麼涼快,也就大概比外面四十多度的高溫低了個兩三度而已,到一戶人家的庭院裡轉了轉,迴廊的頂上種滿了綠色的葡萄,現在正是這種葡萄快要成熟的季節,一串串或大或小的葡萄們垂在空中,看著很誘人。
陽光透過葡萄葉間的間隙,點點灑在地板上與葡萄間。庭院後面還有一口水井,井架上的木桶可以放到井底來提水。這就是口普通水井,主人介紹了一下流行於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灌溉系統:坎兒井一般由一口水井和很多旱井組成,利用了吐魯番盆地海拔低的特點,通過各口井深度的不同,使地下水經過各個旱井、流到需要灌溉的田地裡,很聰明的設計。
下午去的第一個點是蘇公塔,這是地方政權首領為向清廷示好,而率子孫們建造的。塔的下半部是個粗粗的圓柱形,從腰的位置往上、圓柱的直徑開始慢慢收縮,自然過渡到半球形倒扣的塔頂。塔由方形磚塊堆砌而成,磚的體積相對於塔來說非常小,所以塔的圓弧形表面看起來還是挺光滑的,塔的外表面被分成了高度很不相同的二十來層,每一層的表面都有方磚堆出的幾何或是花草圖案的裝飾,陰刻和陽刻效果的都有。這一帶大概沒有什麼大石頭,當地人就用磚砌出了濃濃伊斯蘭味道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