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最近總是愁容滿面,周末外出聚會也提不起精神。聊天時,才知道她因為工作內容繁雜,每天手忙腳亂的,期間出了幾次錯,不僅導致返工重做,耽誤時間,還被領導嫌棄。
我問她,有沒有靜下來想想哪裡出了問題?小A嘆息道:每天工作堆積如山,根本沒時間思考,下班後精疲力盡,只想徹底放空。
同樣的問題在很多職場人身上有所體現,因為工作忙、事情多,不論是做營銷計劃、數據分析,還是匯報工作、與客戶溝通,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思考做什麼、怎麼做,而是「條件反射」的行動,結果是不那麼「高效」的完成任務。
與效率低的人相比,高效能的人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是思維能力的不同,並且在工作時花了更多的時間思考。
《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一書中提到,商務人士需要的基礎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其中,鍛鍊邏輯思維能力是重中之重,它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可以使思考和交流更加高效,從而節約時間。
邏輯思維指的是「正確合理、條理清晰的思考」。在使用邏輯思維時,有最基本的四條原則:
將結論明確為「是or否」有因果關係與事實相符切中要點,顧忌整體平衡
以上四點可以看出,邏輯思維需要的是明確且嚴謹的判斷,對於一些模稜兩可的事情,則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對於平時較少使用邏輯思維的人,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鍛鍊提升邏輯思考能力。
使用具體的詞語,有明確的主張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論是口頭交流還是文字溝通,都是使用「詞語」。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常說的口頭詞語,培養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就是隱藏這些詞語,例如「應該」「好像」「可能」「儘量」等等,尤其是在商務溝通時,更應注重嚴謹性。
另外,在溝通過程中,明確表達觀點和意見。
職場中很多人在語言交流,或是寫郵件、報告、總結時,使用「流水帳」的方式,從頭到尾的敘述一件事情,沒有任何重點。雖然事情說明白了,但接收方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得到結論。
改善的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結論,再展開說明,就像寫文章用的「總-分」模式,必要時也可以是「總-分-總」模式,結尾時再次強調結論。這樣做不僅輸出者自己能鍛鍊邏輯思維,接收人也能不費力氣的獲取重要信息,提高溝通的效率。
抓住問題的本質,細化問題點
當問題本身很大、或很抽象時,首先要做的是細化、分解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
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可以遵循「3W1H法則」:
What:明確問題是什麼Where:確認問題所在Why:分析原因How:怎麼解決
設定目標或明確問題時,現實狀況和目標狀況通常是存在差異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差異縮小化的過程。
問題一旦確認,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查找需要改善的關鍵之處(where),並分析原因(why),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本,這一過程推薦的工具是邏輯樹分解圖。
邏輯樹分解圖是將整體的事物或主題放在最左邊或最上方,然後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展開分枝,填寫要素,逐層分解。
運用邏輯樹幫助思考,既能夠激發思維,也可以讓每個問題細化,找到更多的解釋。在分析時,嘗試找到多個切入點,將思維全部通過視覺化呈現出來,最後通過案例或數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how)。
構建主張和依據的框架
在掌握如何提出問題後,下一步要考慮的是如何找到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怎樣通過合理的依據,提出自己的主張。
常用的方法有演繹法和歸納法。
1.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將具體事物套用某種規則,從而得出結論和主張」,也被成為三段論法,使用的模式是:規則+具體事物=主張。
其中,規則通常是已知的,演繹法的運用,是結合已知規則和新事實得出結論。舉個簡單的例子:A產品在南區的銷量佔比超過總銷量的50%(規則),新產品C和A產品屬於同一類功能型產品(具體事物),因此應該把C產品推廣計劃的重點放在南區(主張)。
為了確保用演繹法得出結論的可信度,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a.確保規則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演繹法中,規則作為前提,如果本身不正確,那麼就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實際應用時,比起使用錯誤規則,更容易發生某項規則在某種場景不適用的情況。例如,H公司的產品在國內銷量一直很好,為了實現國際競爭力,相對於本土其他公司,需要更多的國際化人才,然而員工大多外語水平不好,因此公司決定開展語言培訓以實現人才的國際化。但實際上,H公司難以走向國際化的原因可能是還沒有解決產品的核心技術問題。
另外,保持規則的新鮮度也十分重要。當今社會,制度、數據、技術的更新速度都很快,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原來的規則中,將無法與新事物匹配。比如很多專業性考試的材料都是每年更新的,如果還在使用上一年的教材,最終會得到很多錯誤的數據,尤其是像稅務方面的數據,多的時候一年可以更新兩到三次。
使用演繹法時,不要忘了對規則持有懷疑的態度,最好在使用前加以認證,以保證前提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b.拓寬認知範圍,並使其處在「可用狀態」
既然演繹法需要已知規則和新事物結合得出,那麼,豐富的經驗和知識面將更有利於結論的形成。舉個例子,在制定新產品的營銷計劃時,如果掌握「消費品營銷策略的重點(大框架)」,就可以快速的明確方向,完成詳細步驟。如果沒有這一個基礎,只能從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的流程一一完善。
但是,僅僅增加認知面是不夠的,還需要將認知保持在隨時可用的狀態。同事B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看到別人做的數據分析,覺得很簡單,認為「我也會做」,但是接到新任務時,經常不知道從何處著手。
理論若不能結合實際,或是過往的經驗不能在適當的時候利用起來,即使知道的東西再多,也是無用的。
2.歸納法
歸納法是指「從多種事物中找出共同點或推出可以解釋的結論」,通常是由三個及以上的事物的共同性得到相應的主張。
使用歸納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a.摒棄原有的思維定式
歸納法最常見的判斷誤差就是從個別的樣本推斷出結論,例如,之前接觸的A公司的幾個人都不好溝通,這次的業務和A公司的C某交接,估計C某也不好接觸。即使C某是個好相處的人,下次遇到A公司的人,因為該公司員工不好溝通的印象深刻,這種觀念還是會先入為主。
這個例子也能看出,個人情感經常會影響結論。因此,在使用歸納法時,需要摒棄原有的思維,避免過往的主觀判斷和個人感情誤導思考結果。
b.擴大事例範圍,理性思考
在使用歸納法時,沒有樣本的思考是無法促成結果的。如果樣本太少,也容易得出錯誤結論,由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根據歸納法的特性,結合客觀、理性的思考過程,具體事例越多,越可以保證得出主張的精確性。
以上兩種邏輯思維方法,如果僅僅將想法保留在腦中,很可能出現偏差或遺忘。最好的辦法是將邏輯可視化,通過思維導圖等工具呈現出來,不僅便於記憶,同時能夠顯現出存在問題之處。
擁有邏輯思維的人,無論是溝通還是處事都能更有效率,有邏輯的思考人,也能客觀的判斷自己的思路和自身所處的形勢,從而應勢而變。
邏輯思維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我們刻意練習,階段性復盤,不斷完善。但當你真正擁有邏輯思維時,你會發現它帶來的樂趣,高效運轉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