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不斷推動產才融合,實現高端人才集聚與重點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核心提示
以人才聚項目、以項目促發展,中山不斷推動產才融合,實現高端人才集聚與重點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3月17日,中山市創藝生化工程有限公司收到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州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報告。該報告的樣品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螢光免疫層析法)」,檢驗結論為合格。
創藝生化工程公司之所以快速研究出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與我市產業聚集、人才聚集息息相關,目前我市國家健康產業基地已集聚了一批生物醫藥類企業,產業的集聚,帶來了人才的集聚。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搭建人才發展平臺,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為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實現重振虎威和高質量崛起提供人才保障。
釋放政策紅利 強化人才保障
人才發展,政策先行。中山結合實際,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政策「紅利」釋放人才活力。
2月18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一周年,市委組織部、中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了《致廣大人才朋友的邀請函》,呼喚人才來到中山,其中明確應屆高校畢業生、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等「五類人才」將享受系列「政策紅利」,應屆高校畢業生可直接落戶中山,並準備了一批人才安居房,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技能人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可申領最高3000元技能提升補貼,還可以免費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開設大師工作室,將給予10萬-40萬元的經費資助。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子女可按就近入學原則安排入讀公辦學校。可分層次享受每月800-5000元的政府特殊津貼,如果符合條件還可以申領10萬-200萬元的購房補助。入站博士後可享受30萬元科研經費和生活補貼。
各鎮區也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在提振鄉村振興人才方面,南區、橫欄鎮、沙溪鎮結合實際制定出臺更加積極開放、務實管用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加濃厚的愛才重才氛圍。其中,橫欄鎮率先成立鎮一級高層次人才聯誼會,高標準建設人才服務中心以及人才公寓;坦洲鎮、南區出臺專門的人才政策,小欖鎮拿出1500多萬元財政資金,解決高層次人才歷史性補貼問題。積極服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市還實施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工程,去年評審認定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各2個,完成「粵菜師傅」培訓79人次,開展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4281人次;同時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委託廣東省電子商務商會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培訓學員54人次,有效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
去年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市開展人才工作深調研和問卷調查,形成《關於加強我市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的具體措施》《關於大力培養我市新生代企業家人才隊伍的具體措施》政策稿並徵求意見。人才合作示範重點工作小組成員單位年內出臺了柔性引才管理辦法、民營經濟引才補貼、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職稱制度改革、博士後績效評估等實施細則8項,進一步增強人才政策合力。
2020年,在深入調研基礎上,中山將制定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盤活人才存量,激活人才增量,堅持培養引進並重,實現人才戰略「內外兼修」。更加珍視紮根中山、貢獻突出的現有人才,通過獎勵一批各領域優秀人才,優化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進一步增強人才隊伍凝聚力和穩定性。建立柔性引才工作機制,通過諮詢講學、技術入股、聯合攻關等方式,降低招才引智成本,實現國內外高級專家從「到中山工作」到「為中山工作」。
服務灣區建設 促進產才同頻
2019年,我市以「灣區時代·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招攬大灣區高端人才及團隊,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有效對接港澳科研成果轉化」為重點,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發展論壇等3大類12項招才引智活動,以灣區建設為契機,中山進一步加強與灣區城市人才互動交流,把灣區資源優勢和中山產業優勢結合起來,推進超結功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研發、摻雜石墨烯的快速充放電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自修復防鏽塗層關鍵技術研發等3項香港科技大學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在中山落地轉化。
目前我市還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藥物聯盟」「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中山)」,促進中山與大灣區城市在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等方面的合作對接。同時大力打造港澳人才合作平臺,推動建設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760澳門互動區」等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帶動更多港澳青年到我市創新創業。去年累計為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現代服務等近300個項目團隊提供孵化服務,創業帶動就業753人。去年我市還啟動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港澳青年實習計劃,組織61名港澳青年到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市規劃設計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實習生活,實地體驗中山的就業環境、職場文化和企業管理運營模式。
加強分類督促指導,提升鎮區人才工作整體水平。重點引導人才工作薄弱鎮區因地制宜開展基礎性工作、培養引進實用人才,引導發達鎮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推動鎮區人才工作整體提升。破除行政藩籬和區劃限制,探索建立產業集群人才發展聯盟,推動組團式引才,抱團融入大灣區,增強區域人才競爭力,推動人才、產業與經濟協調發展。完善市直單位、鎮區人才工作考核評價指標,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優化人才環境 解決後顧之憂
為更好地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中山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營造拴心留人良好環境。
我市不斷健全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業優先安排機制,免除人才後顧之憂,目前第六層次以上人才子女可自選入讀市屬優質學校;建立高層次人才健康檔案,在市內定點三甲醫院提供免費健康體檢和綠色醫療服務;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市、鎮(區)兩級人才房供給體系,提供優質充裕房源和租房優惠政策,以實物配置與貨幣補貼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人才住房問題。優化人才認定、待遇落實、創新創業扶持等行政審批流程,實行限期快速審核反饋機制,提升人才獲得感幸福感,使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提升人才專業化市場水平。目前我市依託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園等平臺,整合人才政策、資金和公共服務資源,促進各類要素高效匹配,其中人才生態園已對接全市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載體135個,集成33類共115項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不斷提升我市人才工作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並成立人才服務小組,通過採取定期走訪、政策宣講等措施,對市內高層次人才、企業人才走訪約105人次,以專案形式為人才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
實施「雛鷹歸巢」計劃,加大新生代青年人才培養力度。聚焦實體經濟,加快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大新生代企業家培養力度的具體措施,著力培養和建設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發展上有本領、責任上有擔當、文化上有內涵的新生代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實施「雛鷹歸巢」計劃,聚焦「雙一流」「985」「211」高校優秀畢業生、留學歸國青年和新生代企業家,建立本地生源青年人才庫,實行人才成長全周期跟蹤聯繫服務工作。
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也在現有人才的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上做文章,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制定高效管用政策,加大對現有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現有人才獲得感,留好用好現有人才;切實做好各類人才工程,抓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申報工作,經組織發動,全市共有5個團隊、10位人才申報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2個團隊、9位人才申報「廣東特支計劃」,其中申報「珠江人才計劃」的團隊和個人同比增長36%。2人成功被評為「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大興愛才重才之風,宣傳樹立人才先進典型。我市重獎為新時代中山發展作出重大經濟貢獻或社會效益的若干團隊和人才,發揮傳統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作用,廣泛宣傳我市人才政策、基層人才工作創新實踐經驗、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大興愛才重才之風。
專家訪談
「項目+人才」 增強創新驅動力
——訪中山市創藝生化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負責人李冰
3月17日,中山市創藝生化工程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螢光免疫層析法)」經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州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為合格,該項產品從立項到研發不到20天時間。
現在這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IgM陽性符合率已達到了97.1%,IgG達到98.2%,陰性符合率也達到了98%,而檢測時間只需10分鐘。
●記者:從立項到研發出產品不足20天,人才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李冰:疫情發生以來,公司積極作為,集中科研力量投入攻關創新型產品「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全自動螢光免疫分析儀一體化分析平臺及配套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檢測試劑」的開發。
放在日常,一項新產品的開發周期至少要花費半年時間,這次從立項到產品研發出來用了不到20天,這個速度與公司對研發工作的重視分不開的,當然也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研發就是著眼於未來,研發工作離不開人才,在人才方面公司重視程度相當高,而且有非常好的激勵措施。比如,設立項目獎金、出臺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工會對員工關愛等,讓真正的人才能與公司共同成長,共享發展成果。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藝生化工程公司的研發工作採取項目管理制,根據科研領域分成不同項目組,每個項目組有負責人,將項目、研發工程師、助理以及設備、研發資源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做到人財物高度協同,提高了研發人才的積極性及研發效率。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研發中,年輕的科研人員何平擔任了公司POCT試劑組研發項目經理。從2月初起,何平就和同事組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研發團隊。由於時間緊迫,他們輪流分工,一組在實驗室負責試劑盒的調試,另一組則在中山市定點收治醫院內進行患者血液樣品測試。
在整個檢測試劑研發過程中,何平和其他4名年輕的科研人員,經常忙到很晚,累了就在辦公室鋪設一張行軍床過夜。正是這樣的節奏與拼勁,項目不到20天時間就基本定型,然後再進一步優化。
●記者:如何以項目聚人才,以產業聚人才?
◎李冰:2000年,中山市創藝生化工程有限公司落戶國家健康產業基地,成為中山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體外診斷試劑的生化工程企業。為了搭建平臺、吸引更多的人才,2014年,公司與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山市科技工作者協會聯合建立了我市首家生物醫學工程類學會科技服務站。同年,建立了我市首家企業博士服務站點。
目前國家健康產業基地已集聚了一批生物醫藥類企業,產業的集聚,帶來了人才的集聚,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公司現在招引生物醫藥類人才比過去更具優勢。為了加強研發力量,該公司還在深圳設立了儀器研發中心,試劑研發主要放在中山。從外部環境上,實現深中人才對接,創新協同發展,公司內部通過建立健全科研項目制,進一步激勵人才,留住人才,並通過項目實現柔性引才。
數說人才
2019年,我市全年新增認定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717人,初步評定企業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118人,新增5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設立14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0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累計引進在站博士後57人。
2019年我市在站博士後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全年共發表論文、論著72篇,其中國內核心期刊24篇,國內普刊10篇,國際學術刊物14篇,SCI收錄14篇,EI收錄9篇,CSSCI1篇;獲省級項目立項5項,申報國家級項目18項(含國家重大科研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博士後基金13項),省部級基金5項;獲博士後基金立項1項;申請發明專利43項,獲得發明專利13項,授予實用新型39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