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區、4000戶居民、戶均1至2輛電動自行車,如何停車?這是上海楊浦區長嶺路75弄鳳城三村小區居民每天都要頭疼的問題。
鳳城三村是老式多層樓房小區,居民中60%以上是老年人,出行更多依賴電動自行車。老小區地方侷促,汽車與電瓶車一同爭搶地面空間已司空見慣。而比停車位更緊張的,是給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充電樁」。
今年以來,上海已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381起,造成20人死亡,火災起數、死亡人數均已超過前3年總和。僅8月至今發生的3起較大火災事故,累計造成12人死亡,均為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充電故障引發。為此,許多小區嚴厲通告居民,不得在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停放電動自行車充電,更禁止「進樓入戶、飛線充電」。鳳城三村的這些電動自行車被請出樓道後,充電問題究竟怎麼解決?
小區裡「飛線」充電仍隨處可見
剛走進鳳城三村撫順路出口,就能看到門衛室附近張貼的紅色提示牌「小區車位已滿,購車需謹慎」。11月19日10時30分,上班高峰已過,小區內大小道路卻並不疏朗,不少汽車明目張胆佔據了消防通道、晾衣空地。只有等到汽車駛離,街坊鄰居才有空間放幾把椅子一起曬太陽聊天。「主幹道上雖然用黃色標線劃出了『生命通道』,但到了晚上,車一多,啥都管不了了。」居民傅大伯說。
△小區地面停車資源緊張。
機動車停車難,非機動車停放更要見縫插針。在小區轉了一圈,記者看到,幾乎每棟居民樓都有住戶採用「飛線」方式解決自家電瓶車的充電問題,成排的電瓶車停靠在一樓窗口外。五顏六色的電線或從窗戶穿出,或從樓上長長地垂落到地面。為了防止露水或下雨引起插座短路,居民們也是絞盡腦汁:有的用塑料紙包裹,有的用廢舊可樂瓶擋風遮雨。記者碰到了居民張老伯,他住在三樓,買了兩條充電插排,插座則放在一樓住戶廚房窗臺底下,再用雨衣蓋上。
看起來,禁止「進樓入戶、飛線充電」的「禁令」,在鳳城三村並未得到居民們的普遍響應。對此,居民張老伯無奈地稱:「我也想停車庫,車子還不用風吹雨淋,可老小區沒有條件呀!」
△不少居民只能選擇「飛線充電」。
可停500輛車的6個車庫撲撲滿
居民所說的車庫,是指小區配備的6個非機動車車庫,能容納500輛左右的非機動車,仍然供不應求。
在撫順路門口附近便有兩座有專人看管的非機動車車庫。記者走進59號車棚,看到12臺「雲支付供電站」設施分布兩側,配備了120處充電插座孔。車棚內一半左右的位置都已經停滿。據管理人員稱,車棚於2018年改為現在供電站充電模式,充滿後可以實現自動斷電。一併增設還有視頻監控、電弧消除、煙霧報警設施。
記者掃描充電站的二維碼後,手機上跳出了小區各充電站所在位置和現狀,分別為「空閒」或「正在充電」。居民選擇充電車棚的位置和編號後,預付2元或5元即可使用空閒充電位。管理員稱,停車費用為每月25-40元不等,10點半巡查完後就會關門,僅供小區內部居民使用,但數量有限。
△小區車棚已改造成智能充電樁的模式。
△部分小區車棚實施刷卡進入的「無人管理」模式。
36號車棚半年前改為「無人車棚」,即居民需刷卡進出。內部的充電設施與59號車棚一致。前管理員告訴記者,為了控制停車的數量,對辦卡居民的數量有所限制,目前名額已經滿了,「想充電的話還是自己拉根電線吧。」
60號樓附近一處車棚的管理員告訴記者,小區的電瓶車數量龐大,不斷有居民向她諮詢車棚是否有空位。為了爭搶充電樁,已發生過剮蹭、撞掉後視鏡等意外,居民爭吵不休。此外,雖然充電樁安全,但由於荷載過大,充不了電的故障不斷,居民也頗有怨言。
嘗試見縫插針布設「小型車棚」
鳳城三村代表上海老式小區普遍面臨的非機動車停車狀況:一方面小區停車空間有限、沒有足夠的充電設施;另一方面,停車需求大,居民「飛線充電」亦屬無奈。矛盾何解?
記者在小區公示欄看到,10月30日,鳳城三村開始啟動機動車停放管理新規約的徵詢。其中,小區計劃一分為四,對機動車實施區域管理,長停車輛進入小區必須按所屬色塊區域的停車位停放。居委會書記鄒仁華稱,機動車管理是重新梳理小區空間資源的第一步。從排摸看,居民用車實際700輛,但登記時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說明物業管理存在漏洞,導致小區停車資源被過度佔用。
騰出空間後,解決非機動車管理問題緊隨其後。鄒仁華表示,前期居委會和物業聯動,將入戶、樓道的電瓶車全部搬至室外,並安裝了56個攝像頭,確保居民財產安全。下一步,如何解決飛線充電問題,居委會經調研走訪也有了一些試點想法。「鳳城三村由多個時期的建築構成,有的樓間距很近,有的缺乏足夠的採光條件,需要逐個排摸樓組和道路條件找到空間利用點。」
29號的「文明敬老示範樓」將作為第一個試點門幢。「實際上是29號樓組長主動向居委會提出改造設想,並積極徵詢了樓組居民的意見。我們認為在增設充電樁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這種自治作用。」由於樓棟口朝南,場地相對充裕,居委會已經考慮聯繫智能充電柱公司改造場地,建設一處簡易的智能充電樁車棚,供樓組居民使用。在鄒仁華的設想中,建立多個簡易、小型的智能充電樁車棚,或採用集約型的充電模式,可能是緩解老小區電瓶車充電難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