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亮:在一粒沙子上打個結
學生記者 潘正道
圖為祁曉亮做學術報告。記者 郭海軍 攝
祁曉亮,遼寧人。1999年,年僅16歲的他以遼寧理科狀元身份考入清華物理系。
2003年本科畢業後,祁曉亮師從清華高等研究中心翁徵宇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張守晟教授處做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現象和量子糾纏問題,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及相關領域做出一系列原創性工作。在Science、Nature Physics、PRL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已被引用300多次。
2009年 ,世界各大名校紛紛向這顆物理學新星拋出橄欖枝。最後,年僅26歲的祁曉亮選擇到史丹福大學物理系任助理教授,成為史丹福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之一。
清華培養出的博士畢業不久即走在某個領域的世界前沿並獲世界頂尖名校教職,這在十幾年前還是不敢想像的。「我的學術成就,離不開清華的基科班和高研院對我的培養」,祁曉亮頗有感觸地說。據祁回憶,他念本科時,清華「基科班」這一全新的培養模式剛剛施行。「課程設置十分特別,給了學生很多自由,尤其是大三的討論課研究,讓我們提前接觸科研,這對後來的研究工作十分有益」。
祁曉亮在大三選擇了進入高研院進行科研訓練。「我驚異於高研院純粹的研究氛圍,可以讓人完全沉下心來。」本科畢業時,祁曉亮沒有選擇出國,而是留在高研院讀博。「在我看來,那時高研院的師資和研究水平,已經是世界一流的了」。祁曉亮還說,那時的高研院經常會給學生創造各種機會,比如那會兒翁徵宇老師會讓我們與世界頂尖大學的訪問學者通過各種方式溝通交流。 「高研院創造了一流的、獨特的學習和科研環境,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代學生」,祁曉亮在報告的裡這樣講到。
回憶自己的求學和科研之路,祁曉亮念念不忘恩師情。「說起來,我是張首晟老師的學生,而張老師又是楊振寧先生的學生」。祁曉亮十分真切地表達了對老師們的感恩之情。我時刻不忘楊先生的一句話:「最基本的一定是最重要的」「楊先生時刻把數學的美與物理的美聯繫起來,從最本質的數學規律出發去探究自然,這是他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這個思想直到現在依然時刻指引著我們的研究工作」。其實,早在祁曉亮還是一名大三的本科生時,就曾組織過班級同學與楊先生的座談會。後來,祁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形容座談會的感受:「聽出了物理學大師的智慧,聽出了長輩對學生的關懷,更聽出了楊先生對中華民族的一顆拳拳之心」。 高研院的蓬勃發展、學術的一脈相承,讓老中青師徒三代齊聚清華,共敘今夕。
研討會上,祁曉亮的學術報告別出心裁地以「To make a knot in a grain of sand」(在一粒沙子上打個結)為題,頗有深意。他解釋說,這裡「a gain of sand」借用了威廉·布萊克《從一顆沙子看世界》中的詩句「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寓意科學的精妙常隱匿於簡單和平凡之中;同時在沙子上「打結」也恰好比喻其研究的拓撲絕緣體的奇妙性質——沙子本是絕緣體,但在其表面「打個結」(電子自旋軌道的耦合作用),就可以從表面通過電流,從而使拓撲絕緣體具有十分特別的性能,可能在未來的電子技術發展得到重要應用。
(清華新聞網7月5日電)
編輯:襄 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