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孩子們去玩堆沙子時,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後一粒沙子後,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會引起整個沙堆的「崩潰」。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有個叫巴克的物理學及系統科學家提出所謂「沙堆效應」,並由此發展出了系統科學理論中著名的「自組織臨界」理論。
在研究中,巴克等開始堆沙實驗,同時藉助慢速錄像機和計算機精確地計算每在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子會連帶多少沙子移動。發現初始時落下的沙子對整個沙堆影響很小。然而,當沙堆高到一定程度,落下一粒沙子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細微移動。沙堆一旦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每粒沙子與其他沙粒就處於「一體性」接觸狀態,只要再有一粒沙子新落下去,都會產生一種「力波」;儘管微細,卻能貫穿沙堆整體,把碰撞依次傳遞給所有沙粒,導致沙堆發生整體的連鎖改變,或重新組合。到了後來,沙堆的結構將隨每粒新沙落下而變得脆弱,最終發生結構性失衡----坍塌。
簡單說:最後加上去的一粒沙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誘發了典型的整個沙堆的綜合效應。
讓沙堆崩塌的不是最後一粒沙,而是積累到了臨界點的一觸即發。
如果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容器,日常的情緒就像一沙粒不斷的累積,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理,終會讓這個容器滿溢甚至損壞。
因為一部手機讓孩子致命;因為一次降薪/裁員讓人選擇結束生命……所有的發生不是因為人們懦弱或者沒有責任心,而是沒有學會該怎樣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過去的教育理念中,情緒往往是被忽視的,特別是負面情緒,許多人都認為是不好的,應該被摒棄,而所有的情緒都向自己敞開了一扇了解自己的門。
也有人說,我們都明白要管理情緒的道理呀,可就是做不到,總是在情緒發生之後再來後悔,不應該有那樣的發生。
所以,從我的這段描述裡,大家可能都會發現,我們有時候就是在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想管理情緒—沒做到—產生自責(新的情緒)--對自己的否定。如果這是一個方程式,改變一個什麼變量,可以讓結果有所不同呢?走舊的路,怎樣可以到達新的目的地呢?
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迴路,才能讓我們創造不同的結果。
建立怎樣的新的迴路呢?
|01 覺察制約-- 化解幹擾—新的意象
(1) 覺察制約:
如果你有留意自己的情緒,不難發現:讓你產生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事件大抵類似,也許事情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擔心他的未來,也許是因為同事的不配合擔心對績效的影響,也許是領導的批評讓你感覺沒有存在感……
張德芬老師曾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你應對外在世界的方式,是基於你內在的認知,許多擔心、焦慮,都是由頭腦想像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都是你認為會發生,因此首先你得清楚你的情緒是什麼,你在擔心什麼?
(2)化解幹擾:
當你看到自己的那些情緒、那些擔心、那些認為,深呼吸,去連接自己的這些感受、想法、認為,感受它們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如果它們會說話,會告訴你什麼?去感受內心真正想被滿足的那些需求。
(3)新的意象:
從一次次的覺察、反思中,你會發現自己的模式,當再有類似情緒出現的時候,你會告訴自己,現在所有的發生,是在突破我的固有思維模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下一步做正確的事情會是什麼?
做一些什麼練習可以幫助自己建立新的迴路?
|02 冥想:
每日進行30分鐘冥想,當你能夠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在冥想過程中看見思緒飄過,不去評判它,繼續把意識帶回到自己的呼吸,跟隨冥想的帶領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沉寂。
|03 事上練習:
堵車的時候、別人說了冒犯你的話的時候、再次遭遇到批評的時候……深呼吸,把意識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利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共同作用,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在一次一次的事情中讓自己可以處事不驚、更多的平和。
|04 看到事情背後的正面動機:
任何人做任何事背後都有一個正向、積極的意圖,這個積極正向不一定是對你的,對他自己而言一定是積極、正向的,去感受他的積極正向意圖,以便於我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當你把日常瑣事都用來做自己功課的練習,每一粒「沙」在發生時就得到了及時的清理,便沒有機會堆積成山,最後導致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