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源疾病日益增多 人類破壞自然食惡果

2020-12-01 網易新聞

  北京市工商局、衛生局、農業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今年將重點防治、控制二十六種動物傳染病,而被懷疑為「非典元兇」的果子狸則成為頭號檢疫目標狂牛症、禽流感、狂犬病、結核病、伊波拉出血熱、愛滋病等,曾經與人類和諧共處的野生動物如今卻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疾病。昨天,北京市工商局、衛生局、農業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今年將重點防治、控制二十六種動物傳染病,而被懷疑為「非典元兇」的果子狸則成為頭號檢疫目標。那麼動物疫源為何越來越多,人們又該怎樣降低被傳染的風險呢?

目前這類疫病數量雖然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在急劇增多,但確實存在著疫病種類不斷增加的趨勢,而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城市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很大關係。」

  據沈壯介紹,目前發現的大部分人畜共患病以前都只是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人類不易感染,但隨著人類開發大自然力度前所未有的擴大,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各種變化,許多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了,而在這種平衡被打破的過程中,人類也增加了感染各種疫病的機會。像出血熱這種疾病,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北京這座城市中幾乎都絕跡了,但最近幾年,隨著北京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在一些大的建築工地竟然又再次發現了出血熱患者。而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人員忽略了工地附近野鼠與家鼠的存在,在進行施工時又未能及時進行滅鼠進而造成了病毒的感染。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為何會更難以阻擋動物疫源疾病對身體的侵害呢?沈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由於野生動物在長期與惡劣環境的抗爭中自身已產生了對某些病毒的免疫抵抗力,因而這些病毒對動物自身的影響不大,但對人類卻有很強的致病性,甚至出現很高的病死率。而且與其他疫病不同的是,由於人畜共患病是一種可以在人與動物之間互傳的疾病,因此經常會因各種條件的改變,出現病毒的基因突變,從而為診斷和治療帶來更大難度,「像今冬這個確診非典病人病毒的基因測序就與去年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來說,人類感染動物疫源病毒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呼吸道、血液等方式,如果在某一特定區域及時間內,人類接觸的病毒量足夠大,也容易導致人類感染動物疫源病毒。近日,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院士公布的一系列數據顯示,非典患者當中有的是酒店餐廳裡的廚工,有的是從事野生動物的買賣人員,長期與野生動物接觸的過程,導致他們體內含有的非典血清抗體都比較高,而目前廣東和中國各地進行大規模捕殺的果子狸體內所含有的非典血清抗體更高達72.7%。

  「一般野生動物傳染疾病的高發地都是那些新近開發的區域,通過一定的動物檢驗檢疫制度以及疾病控制網絡的完善,人們完全沒有必要對這些人畜共患病過分驚慌和緊張」,沈壯向記者介紹,北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北京市各大醫院以及上級直屬部門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應急體制,一旦疫病發生時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並做好疾病病源方面的調查和檢驗。提到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感染動物疫源疾病時,專家認為,首先是儘量避免密切接觸野生動物,如果家裡養有寵物的話,也應及時為寵物接種防病疫苗。其次,在生活中應儘量做到不殺食野生動物,更不應為了追求「生鮮」口味而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為防止動物疫源性疾病流入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今天上午,動物檢疫處工作人員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003年12月24日,在美國通報發現一例疑似狂牛症後的第二天,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就發出緊急通知,暫行禁止來自美國的牛及其產品。

  今天上午記者還從北京市林業局林政稽查大隊了解到,北京城區的市場和餐館都沒有發現果子狸的蹤跡,除了有經營許可證的一些人工養殖野生動物外,稽查人員沒有發現非法買賣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情況。「春節期間是京城大小餐館的經營旺季,除了特殊的針對性檢查之外,我們還堅持每天的日常檢查,確保京城餐桌的安全。」

  據林政稽查大隊野生動物保護科的工作人員介紹,北京只有一家果子狸養殖場,目前這家養殖場已經實行封閉管理,289隻果子狸飼養在封閉的大棚內,飼養場的兩名工作人員在離開飼養場時都要採取相應的消毒措施。北京動物園的10隻觀賞果子狸自從去年春季後就一直處於隔離狀態,至今沒有對外展出過。

  伊波拉出血熱:病毒暴發的原因是當地居民食用了森林裡死去的靈長類動物。1976年首度暴發時就顯現出巨大的殺傷力,奪走270條性命。第二次大暴發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於非命。在二十多年裡,全世界死於這種可怕病毒的人至少有一萬人。

  A肝: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發生了一次世界歷史上罕見的A型肝炎暴發流行事件。在衛生防疫部門的跟蹤檢疫下,確定這是由毛蚶攜帶的A型肝炎病毒所致。

  尼巴病毒:1998年,在有些國家尼巴病毒暴發。結果查明,這種人獸共患病的病毒的寄主是狐蝠。根據記載,尼巴病毒傳播速度很快,健康家畜可能是通過直接接觸病畜的分泌物或排洩物而感染,而病人均為畜場或屠宰場工人,表現為起病急、發燒、頭痛等,一些人出現類似非典型肺炎症狀。

  狂牛症:狂牛症屬於「可傳播性海綿狀腦病」中的一種,這種可傳播性海綿狀腦病為進行性神經海綿狀病變,患有該病者無一生還。從1995年到2000年10月,英國發現患此病者有80餘例,平均每年約發現15例病人。

  愛滋病:1986年科研人員發現愛滋病毒的自然宿主,或者至少是宿主之一,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綠猴。

  禽流感:1997年出現的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種從呼吸病到嚴重性敗血症等多種症狀的綜合病症。

相關焦點

  • 聯合國&世衛組織:大流行病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這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如果不保護自然,未來還會暴發更致命的大流行病。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領導人指出,新冠肺炎等大流行病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而幾十年來全世界一直在無視這個赤裸裸的現實。
  • 人畜共患傳染病日益普遍?《自然》研究聚焦人類土地利用方式
    8月5日晚間,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土地利用的變化正在破壞我們環境中野生動物群落的平衡,相比未受幹擾的棲息地,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更多的人畜共患病宿主。該研究凸顯出加強對農業、畜牧業和城市化生態系統監測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考慮與土地利用和保護規劃有關的疾病相關健康成本。
  • 寬運法師:世紀瘟疫蔓延下,人類與野生動物如何共存?
    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野外保護體系、野生動物救護繁育體系,和一大批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這三大保護管理體系,由2750個自然保護區構成,有效保護了90%陸地生態系統和85%野生動物種群。與此同時,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對大熊貓、朱䴉、麋鹿、普氏野馬、野駱駝、白頸長尾雉等1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成功實施了放歸自然。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從家畜到野生動物,各種各樣的動物都能攜帶人畜共患病因子。家畜人畜共患病的例子包括細菌性疾病E桿菌和弓形蟲病。其他從野生動物宿主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患病包括西尼羅河病毒、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及現在的COVID-19。
  • 霍金:人類面臨「自食惡果」致命危險
    人民網1月20日訊 據BBC報導,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警告說,人類一手造成的一系列東西可能給自身的生存帶來威脅,「自食惡果」。核戰爭、全球變暖、轉基因病毒等,是霍金認為最可能的威脅。他說,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會創造「新的出錯的可能」。
  • 動物吞食塑料致死,人類終會自食其果
    「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人類以太多方式暴露在塑料中,但我個人根本沒有想到每個樣本都能檢測出微塑料。」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飛利浦施沃布爾表示,「研究結果令人震驚。」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再次回到了自己身上,人體被塑料汙染,只不過是眾多自食惡果中的一項。很多人會感慨現在的天沒有以前藍了,水沒有以前清了,吃的食物更是沒有以前自然健康了。
  • 保定啟用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管控APP
    2月20日,保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研發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管理系統》APP系統正式啟用,這標誌著保定市運用新系統對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情況實施精細化管控邁上一個新臺階,並將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長遠發展建設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科學家十分擔憂,我們或正在自食惡果!
    大家應該已經注意到最近《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出現一篇研究論文,科學家在人類的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顆粒的存在,這令科學家十分的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反過來或正在威脅人類本身,我們或正在自食惡果!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胎盤中存在微塑料顆粒,那麼意味著嬰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東西,這是顯而易見的。
  • 聯合國報告警告:人類健康日益受到環境破壞威脅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 美媒稱,聯合國1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氣候變化、汙染、物種大滅絕和人口增長的危險組合下,「地球受到了如此可怕的破壞,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保護環境,人類健康將日益受到威脅」。據《今日美國報》網站3月13日報導,報告說,在全球所有的過早死亡和疾病病例中,約有25%是人為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汙染導致的。
  • 自食惡果?移動兩個月流失811.6萬,網友: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看到這一數據,不少網友在網上紛紛留言表示,移動自食惡果;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等等。 其次,工信部倡導攜號轉網,在攜號轉網之初,移動曾被爆出惡意設置門檻,阻止用戶辦理攜號轉網的情況,後來,隨著投訴量增多,最終引起了工信部的注意,所以出臺了新規,明令要求運營商不得惡意設置攜號轉網的門檻。
  •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正間接導致傳染病不斷爆發
    最近,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題為「生態系統的破壞——保護人類健康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新報告中,突出表明了人類社會中的一些最具破壞性的活動,對人的健康,經濟和社會關係,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在過去二十年中,病毒、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甚至對生態系統和人類至關重要,但它們一直是全球流行病的根源。冠狀病毒也是如此情況。
  • 澳大利亞錯誤引入的11種動物,現在對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在澳大利亞殖民時期,由於種種原因,許多物種被引進到這個國家,經濟和環境開始被其中許多物種破壞。它們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駱駝和野生的家養寵物,這些入侵物種危害有多大呢?我們看看它們造成的惡果就知道了!但由於沒有「自然捕食者或寄生蟲」,甘蔗蟾蜍的威脅越來越大,它們繁殖迅速,攜帶著獨特毒素,正在殺死澳大利亞的本土動物。
  •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複製的注意事項
    進行動物模型設計時,除了要掌握基本原則外,還要注意下列事項:1、模型要儘可能再現所要求的人類疾病   複製模型時必須強調從研究目的出發,熟悉誘發條件、宿主特徵、疾病表現和發病機制,充分了解所需動物模型的全部信息,分析是否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 11000米海底發現的東西,讓科學家感到擔憂,人類可能要自食惡果
    保護海洋環境就是在保護地球生態,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如果海洋被徹底汙染了,那麼地球生命可能也將無法生存,人類有可能也會失去地球這個美麗的家園。在人類沒有進入工業時代之前,海洋的環境自然更新,一直都是保持得非常乾淨美好。可是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後,一切都變了,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還讓人類走出了地球能夠探索宇宙。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整個自然界中都存在著很多生物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命,比如生性兇猛的老虎,獅子等,它們體態龐大是完全可以與人類爭鬥抗衡。當時人類就意識到如果捕捉比自己強大的生物作為食物來源,其危險性很高,成功率低,而且消耗自身很多的能量。人類是高級生物有著發達的頭腦,所以就聰明選擇了易於獵取的動物來作為食物來源,比如雞鴨鵝牛羊等。
  • 全域全年禁獵 河北邯鄲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取成效
    12月29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全市集中開展打擊整治破壞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金網2020」專項行動中,均未發現販售、運輸、交易陸生野生動物違法行為,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畫眉鳥常見疾病的治療與防護
    而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玩畫眉鬥鳥的圈子,及其大部愛好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各種飼養疾病,甚至莫可名狀的某些新型疾病!歸其緣由,隨著中國民俗文化被逐漸重視和興起,玩鳥愛好群體的日益龐大,生態保護和民俗文化的相互頡頏刺激市場活躍,加速了全國畫眉鬥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畫眉鳥飼養和玩鬥的市場氛圍,已不可同日而語。
  • 天台縣強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
    日前,天台縣林業局函告該縣始豐溪國家溼地公園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等單位,要求強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及時報告有關情況。冬春季節是野生動物疫病高發季節,防控形勢複雜嚴峻。始豐溪國家溼地公園是以該縣母親河——始豐溪為主體的河流溼地,總面積6360畝。
  • 俄羅斯:美國正在自食惡果
    俄羅斯:美國正在自食惡果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就曾表示,一直以來,美國擅長運用各種手段破壞他國穩定,現在美國正在自食惡果。美國正將自己「隔離」在地球之外事實上,這些年美國在世界上的所作所為,各國都看在眼裡,美國對於其他國家張口人權,閉口人權。而當人權問題在本土出現時,美國政府的態度卻大相逕庭。
  • 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第...
    黑喉潛鳥--興隆湖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8日訊(張麗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國蔓延,由於野生動物是可能存在的疫源,這使得禁止一切野生動物交易、拒食野味再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隨著夏季來臨,各地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次第轉入常規監測和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