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錯誤引入的11種動物,現在對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2020-11-17 撈星辰的種花家

在澳大利亞殖民時期,由於種種原因,許多物種被引進到這個國家,經濟和環境開始被其中許多物種破壞。

它們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駱駝和野生的家養寵物,這些入侵物種危害有多大呢?我們看看它們造成的惡果就知道了!

野馬


1788年,隨著歐洲第一艦隊的到來,馬匹被帶到澳大利亞,定居者們將馬匹運送到這裡替農場和公用事業工作。在前往澳大利亞的漫長海上旅程中,損失了很多馬,這不是一個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那些到達澳大利亞的馬都健康強壯,為它們的繁榮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19世紀以來,灌木叢中的名字「Brumby」或「Brumbies」被用來稱呼這些「野生」馬,並且從此成為了自由漫遊的野馬的眾所周知的名字。

直到今天,人們在很多地方還能發現它們的蹤跡,它們覓食時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甘蔗蟾蜍


甘蔗蟾蜍於1935年從南美經夏威夷傳入澳大利亞,當時是為了控制正在殺死甘蔗作物的澳大利亞本土蔗甲蟲。

但由於沒有「自然捕食者或寄生蟲」,甘蔗蟾蜍的威脅越來越大,它們繁殖迅速,攜帶著獨特毒素,正在殺死澳大利亞的本土動物。

單峰駱駝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野生駱駝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駱駝種群!

它們最初於1840年從英屬印度和阿富汗引進,用於運輸和建設。大多數運輸的駱駝都是單峰駝,不過也有一些雙峰駝.後來,它們被放歸野外,野生駱駝消耗了當地80%以上的植物物種,破壞了當地環境和文化遺址,也對鹽湖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

歐洲蜜蜂


早在180多年前,為了給早期移民用作食物的植物授粉而引進歐洲的蜜蜂,已經成為一種具有攻擊性的物種。

它們對澳大利亞本土動物的威脅越來越大,包括黑鸚鵡、小鸚鵡、聖翠鳥和許多小型哺乳動物,如蝙蝠和負鼠.它們還會爭奪動物在樹上的洞穴,通常通過刺它們或蜂擁而上的方式取勝。

夏天,蜜蜂尤其令人討厭,有研究發現,約3%的澳大利亞人對蜂毒過敏,據說每年有兩名澳大利亞人死於蜂毒。

歐洲的兔子


它們看起來很可愛,但自從1857年歐洲兔被引入澳大利亞作為娛樂狩獵的獵物和食物以來,這種可愛的兔子就開始破壞澳大利亞的土地。

後來,政府在西澳大利亞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防兔子的圍欄,但這些兔子的活動還是十分猖狂!

它們對農作物造]都果樹和森林裡的小樹造成破壞,還有它們還造成了水土流失,這些兔子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本土植物物種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野生貓科動物


歐洲在1849年將貓作為寵物引入澳大利亞。雖然與家養貓屬於同一物種,但逃脫的野貓學會了在野外生活和繁殖,它們依靠超強的陸地上狩獵和覓食的技能,能夠輕鬆生存下來。

但野貓攜帶的傳染性疾病一直會傷害家畜和人類,比如兔耳袋狸、袋足鼠。

野生的鹿


野生鹿加劇了澳大利亞水土流失和水質惡化!

19世紀,歐洲殖民者為了娛樂狩獵而引進鹿,許多鹿從鹿場逃了出來,然後入侵了這個國家的其它地區。

雖然鹿原產於除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國家,但此後在澳大利亞發現了六種鹿。這六種鹿都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因為它們會摩擦和吃掉樹苗,助長雜草的傳播,並與本地動物爭奪食物。

野生山羊


野山羊在1788年隨第一支艦隊來到澳大利亞!

如今,許多野生山羊群都是由逃跑的山羊、被遺棄的山羊或被故意放生的山羊形成的,它們目前散布在全國28%的地區。

山羊與當地動物和家畜爭奪水、食物和住所,尤其是在乾旱季節,山羊對當地植被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不僅破壞土壤和過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阻礙本地植物的再生,而且它們的糞便還助長了雜草的傳播!

野生的豬


有一部動畫展示了可愛的小豬,而澳大利亞的野豬則是另一回事!

1788年,49頭豬被運至雪梨作為家畜飼養,到19世紀80年代,這些豬已經開始在野外繁殖,遍布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不包括沙漠)。

野豬幾乎吃任何東西,尋找植物的根,影響水道和沼澤,從而破壞土地。雖然野豬一般比現在已知的家豬更小、更瘦。

紅狐狸


紅狐——1855年為娛樂狩獵而引入澳大利亞,它們主要在夜間活動,捕食當地許多動物和牲畜。它們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野外生存,它們捕食牲畜,尤其是幼畜,給農民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它們還導致了地面築巢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大兔耳袋狸)和爬行動物(如綠海龜)數量的減少。

水牛


1829年,兩種水牛(西亞的河型水牛和東亞的沼澤型水牛)作為家畜從印度尼西亞引進,對澳大利亞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棲息地的喪失。

這些大型草食動物以大量的草和植物為食,野牛北方部分地區佔據了淡水泉和沼澤。水牛造成水土流失,海水侵入淡水棲息地,破壞溼地植被,從而導致鱷魚、淡水龜、梭鱸和水鳥的數量減少。

話題: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引入的危害生物呢?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袋鼠島損失慘重 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袋鼠島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島,深受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各國遊客喜愛。在此次澳大利亞史無前例的山火季中,袋鼠島遭到了巨大毀滅,全島約有21萬公頃國家公園、林地和農場被燒毀,兩名居民喪生,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全島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
  • 澳大利亞海域塑料汙染嚴重危害野生動物
    人民網雪梨9月16日電 一項新調查顯示,四分之三在澳大利亞海岸線發現的垃圾,都是塑料,而野生動物很有可能被這些垃圾纏繞,或者食入垃圾,造成嚴重後果。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員以每100公裡為間隔調查了澳大利亞綿長的海岸線, 收集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洋廢棄物數據。
  • 兔子這種呆萌的生物,居然曾對生態系統造成過這樣的災難……
    這裡幾乎沒有兔子的天敵,食物又很充足,於是兔子繁殖力旺盛的優勢就完全發揮了出來,迅速侵佔了整個澳大利亞,兔災也就在所難免了。小小兔子破壞力驚人當人們終於反應過來兔子數量嚴重超標時,泛濫成災的兔子已經給澳大利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 養殖「洋動物」要警惕造成生態災難
    「外來品種動物一旦逃亡,帶來的不僅僅是咬不咬人的問題,還有一個會不會造成生態災難的問題。」南京檢驗檢疫局郵局辦副主任殷連平說。  據了解,六合逃亡的眼鏡蛇屬孟加拉眼鏡蛇,這家養殖場是無證養殖場,並未向農林部門等主管部門報批登記。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徐惠強告訴記者,毒蛇的養殖審批,在林業口子上。
  • 澳洲山火終被撲滅了,但造成的破壞難以估量,多少動物絕望死去
    肆虐澳洲長達5個月之久的山火終於被一場暴雨撲滅了,然而暴雨的出現又導致了洪澇的發生,對於澳大利亞多個地區的人來說真是禍不單行。從去年九月份開始山火就出現了,然後它以極快的速度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蔓延開來,雖然澳大利亞官方也有盡力在救火撲火,但是效果似乎並不大。
  • 澳洲野狗可能威脅澳大利亞生態
    黃石公園在重新引入狼後獲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但是澳大利亞的情況大有不同。營養傳遞想要了解狼群最近的興奮點,我們需要考慮一種被稱為「營養級聯」的生態現象,其中術語「營養」一般指代食物,即捕食行為發生時生命體之間的能量傳遞相關。生態系統有不同的營養級。植物通常位於營養級底層;植食動物(吃植物的動物)處在中層位置;而肉食動物(吃其他動物的動物)處於頂端。
  • 深圳溼地資源調查之二:西海岸線生態功能大多被破壞
    原標題:深圳溼地資源調查之二:西海岸線生態功能大多被破壞   曾經的海岸線,現在的華僑城溼地公園被高樓大廈包圍著,這片城市中的溼地,顯得十分珍貴。但現在,香港米埔溼地已成為候鳥活動的中心區,而深圳灣成了外圍區,溼地的破壞導致生態環境食物鏈中斷,就算還有溼地,也是沒了生命活力,生態價值也就喪失了。  曾經的海岸線,現在的華僑城溼地公園被高樓大廈包圍著,這片城市中的溼地,顯得十分珍貴。三洲田水庫由於成為生態旅遊項目的景觀水體,水質逐漸變差,目前處於富營養化狀態,且有不斷加重的趨勢。
  • 甘蔗蟾蜍意外引發澳大利亞生態系統波動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牛蛙原產古巴,比小龍蝦來得晚,但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基本上什麼都吃,只要是它能吞下的,都是它的食物,而且繁殖速度快,它所攜帶的蛙壺菌還會造成本土蛙感染,嚴重的會造成本土蛙滅絕。
  • 科學網—甘蔗蟾蜍意外引發澳大利亞生態系統波動
    本報訊 上世紀3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亞的有毒甘蔗蟾蜍,正通過一種入侵物種擴散時表現出的罕見方式引發整個生態系統的波動。
  • 甘蔗蟾蜍意外引發澳大利亞生態系統波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上世紀3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亞的有毒甘蔗蟾蜍,正通過一種入侵物種擴散時表現出的罕見方式引發整個生態系統的波動。
  • 澳大利亞:扛得住物種入侵危機嗎?
    廣義上說,今天地球上所有地區的生態體系都可能與人為的物種交流有關。新來的物種只要不突破既有生態體系的約束,尤其是不對生產生活造成負擔,人們大可泰然處之。  然而,如果物種交流在短期內高強度推進,尤其是發生在兩個此前相對隔絕的生態體系之間,那就可能使得原本低調的物種在新環境裡失去制衡,大肆繁殖,造成所謂的物種入侵危機。
  • 錯誤引入互花米草,只注重利益而忽視了危害
    錯誤引入的米草屬植物?幾年後發現,互花米草自然繁殖能力極強,瘋狂生長,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甚至影響海水交換能力,水質下降並引發赤潮,使大片紅樹林消失,造成海灘溼地生物多樣性喪失。「水中惡魔」水葫蘆?
  • 軍方清理喪生山火的動物屍體 專家:澳洲山火後恢復生態需100年
    1月11日,軍方開始清理澳大利亞第三大島袋鼠島上的動物屍體,該島以生態旅遊業聞名,生存著海豹、鯨、考拉、袋鼠和南澳唯一的野生鴨嘴獸,目前該島48%已被燒。專家Mick Clarke受訪稱澳大利亞要恢復環境,或將需要100年時間。
  • 澳大利亞「珍奇動物」鴨嘴獸面臨滅絕危機
    據法新社1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說,由於乾旱、開墾土地、汙染和建築大壩,這種棲息在河流中的動物已經從澳大利亞東海岸40%的歷史棲息範圍消失。他們寫道,如果把氣候變化惡化的預測考慮在內,那麼到2070年,這種鴨嘴、產卵的哺乳動物的數量可能會減少73%。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通常情況下我們更習慣稱呼「後獸亞綱」為「有袋類動物」,一提到這種動物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確是現在大多數有袋類動物的家園,可以說是有袋類動物組成了澳大利亞繁盛而多樣化的獨特生物種群。在過去的3500年裡,作為外來物種的澳洲野犬,對缺少掠食者的澳大利亞生態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但控制了普通哺乳類動物、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數量,還抑制了其他外來物種(如狐狸和貓)的數量。然而,澳洲野犬還會捕食綿羊和牛犢,對當地畜牧業造成損失,所以近10年來遭到大量捕殺,甚至有牧場主為此開出高額賞金。
  •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原標題: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摘要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遼寧省大連市獐子島上採訪了多位扇貝養殖
  • 人類史上最嚴重的11項生態災難(全文)
    世界上超過50%的野生動物和40%的氧氣都來自亞馬遜。人們在地上挖礦坑並開採需要的礦物,土壤侵蝕會影響地表並且會破壞生態平衡。採礦地區的生態很難恢復。例如,印度的蘇肯達山谷的鉻鐵礦儲量佔全印度的95%,連續地開採已經把那兒變成了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 南京幾種常見的外來物種有哪些以及它們的危害
    摘要:隨著人類交通工具越累越發達,很多動植物被人們帶到陌生的生態環境中去。有些動植物在新的生態環境中沒有天敵,比本地的動植物更加具有競爭力,導致很多本地的動植物被殺死,本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列如200年前歐洲人把兔子帶到澳大利亞,結果由於澳大利亞本土的肉食動物抓不到兔子,兔子在澳大利亞大量繁殖,每天吃掉很多植物,產生很多糞便。
  •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水生植物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系統的改變,養殖消耗乃至破壞了原有植被,適口性較好的種類被不可利用或一些外來種取代,由於植被改變進而導致底棲動物和浮遊動物種群的變化,從而影響整個湖泊生態系統。同時,植被的破壞誘導底泥的再懸浮作用,魚蟹的排洩物及過剩餌料加劇了湖泊的內源汙染,使藻類和浮遊植物泛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