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平貓和狐狸?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0-12-06 動物與環境

哺乳動物所屬的哺乳綱現存3大分支:原獸亞綱(卵生,如鴨嘴獸);真獸亞綱(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盤);後獸亞綱(沒有真正的胎盤,有育兒袋,如袋鼠)。通常情況下我們更習慣稱呼「後獸亞綱」為「有袋類動物」,一提到這種動物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確是現在大多數有袋類動物的家園,可以說是有袋類動物組成了澳大利亞繁盛而多樣化的獨特生物種群。

袋鼠,考拉和袋熊每一個名字都耳熟能詳,但澳大利亞看似多樣化的生態圈,似乎很缺少制衡食草動物的本土掠食者,特別是在袋狼消失以後。

在過去的3500年裡,作為外來物種的澳洲野犬,對缺少掠食者的澳大利亞生態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但控制了普通哺乳類動物、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數量,還抑制了其他外來物種(如狐狸和貓)的數量。

然而,澳洲野犬還會捕食綿羊和牛犢,對當地畜牧業造成損失,所以近10年來遭到大量捕殺,甚至有牧場主為此開出高額賞金。

隨著澳洲野犬的減少,貓和狐狸的數量直線上升,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力被認為是毀滅性的。有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貓每年殺死20多億隻野生動物!據《生活科學》雜誌此前報導,僅一天,澳大利亞數百萬隻貓就殺死了130萬隻鳥、180萬隻爬行動物和310萬隻哺乳動物……

為了解決入侵物種對本土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當地不但下達過「百萬滅貓令(2020年前消滅全國範圍內的200萬隻野貓)」,還將研究方向從引進掠食者轉向了恢復本土食肉動物數量上。

2020年10月初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GWC) 發表了一份聲明稱,一群塔斯馬尼亞惡魔被放生在雪梨以北200公裡的一個保護區內,這是3000年來塔斯馬尼亞惡魔首次在澳大利亞大陸的野外重現。

惡魔!?聽上去怎麼這麼可怕!別擔心,它的樣子不但不可怕還有點小可愛。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還被稱為「大嘴怪」,學名袋獾,是現存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

雄性袋獾的平均體長65.2釐米,平均體重6公斤,雌性略小。這些小傢伙身材矮胖,通常一身黑色毛髮,但在胸前和臀部會有不規則的小塊白色毛髮。

這份聲明中指出,近10年來澳洲野犬數量的減少,給袋獾提供了第二次重返澳大利亞大陸的機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不僅希望能重建這種有袋動物的野生種群,還希望它們能幫助抑制狐狸和野貓等入侵物種,進而保護較小的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據該聲明稱,澳大利亞的一個非營利野生動物組織十多年來一直在飼養和研究袋獾,其目標是最終將袋獾重新引入野外,2020年9月10日,他們已經將第一批11隻袋獾釋放到了野外,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同時聲明中還指出,野外有了袋獾,貓在夜間的狩獵能力就會減弱,因為袋獾也是在夜間活動的,而貓在白天捕食本就沒那麼有效率。對狐狸來說,更是如此。有數據顯示塔斯馬尼亞島上至少六次被引入狐狸,但每次都失敗了,因為那裡已經有了袋獾。

雖然袋獾是食肉動物,但釋放袋獾的動物保護組織相信,它們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危害要小於貓或狐狸。因為袋獾是有袋類動物,它們的代謝率比胎盤類食肉動物低,也不需要經常進食。袋獾還喜歡吃腐食,這進一步減少了它們對生態系統資源的影響。

看得出動物保護組織不但對袋獾寄予了厚望,還賦予了它們使命。但袋獾真的能擺平貓和狐狸嗎?

從戰鬥力來講,「塔斯馬尼亞惡魔」絕非浪得虛名。別看它們長得不算太大,但在同體形食肉哺乳動物中,袋獾可能具有著最強的咬合力。

它的牙齒和下巴類似於鬣狗,頜骨可以張開至75-80度,從而使袋獾能夠產生足夠的力量壓碎骨頭,甚至咬斷粗金屬絲。

袋獾的爪子很長,可以輕鬆挖掘洞穴,牢固地抓住獵物。牙齒和爪子的力量使袋獾可以攻擊重達30公斤的袋熊和小袋鼠。

那為什麼到現在才從新將袋獾引入呢?

按理來說,袋獾有很大可能在袋狼滅絕後取代其生態位,事實卻是它們早已從澳大利亞大陸消失,只有塔斯馬尼亞島還僅存著野生袋獾種群。

雖然目前還無法確認袋獾是何時從澳大利亞大陸消失的,但有考生物古學家認為袋獾在澳大利亞大陸消失大約發生在3000年前,並將原因歸咎於入侵物種澳洲野犬的大規模繁殖,塔斯馬尼亞島上沒有澳洲野犬群它們才得以保全。

與此同時,也許是因為「島嶼效應」,從90年代末開始一種「袋獾面部腫瘤病」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肆虐,那時估計還有130000-150000隻袋獾,但自那以後袋獾數量急劇下降,2008年野外袋獾數量只剩約10000-15000隻,同年被宣布為瀕危物種。

隨後針對袋獾這種疾病的救援保護措施啟動,通過隔離和繁育健康種群等積極方式,目前野外數量增加到約25000隻。

於是在「袋獾面部腫瘤病」得到控制,繁育措施相對成熟和澳洲野犬大量減少等機緣之下,才有了這次的「袋獾引入」。

有趣的是,2020年10月初放生的袋獾並沒有佩戴項圈,因為動物保護組織發現「它們實際上沒有脖子」,帶不住項圈……

動物保護組織為了實時監控它們的動向,給它們都裝上了無線電發射裝置,同時在野外安裝了相機陷阱。動物保護組織認為,如果能在2021年6月左右,發現小袋獾從它們媽媽的育兒袋裡探頭,那就證明我們和袋獾都成功了。

在此希望結果是圓滿的!

相關焦點

  • 時隔三千年,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土地
    在澳洲大陸,野貓作為一種外來入侵物種,令人非常頭疼,因為澳洲的野貓每年都會捕殺數百萬的動物為食,有些物種直接就被吃成了瀕危物種。為了在生態鏈上平衡野貓的危害,近日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洲大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絕跡3000多年,「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Tasmanian devil(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是有袋類的食肉動物,身形與小狗差不多,不過較為壯碩且肌肉發達,已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
  • 澳大利亞發現滅絕逾一個世紀動物 系袋獾家族成員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9日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斯圖爾特國家公園發現袋獾家族的另一類成員——一隻鬃尾Mulgara,它和豚鼠一樣大小,是微型的肉食有袋動物。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的癌症會產生巨大的口瘡,最終導致它們飢餓而死。與其他癌症不同的是,這種癌症有傳染性。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雖然在威脅到羊群時還是偶爾會被投毒或獵殺,但袋獾終究是受到了官方的保護。到了20世紀70年代,袋獾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人們的警惕。1975年和1987年袋獾數量先後兩次下降,不過隨後都繼續保持回升。這種周期性數量波動在野生動物種群中很常見,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直在茁壯成長。事情在1996年發生轉變,種群中爆發的面部腫瘤開始嚴重影響袋獾數量。
  •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同步加速器幫助拯救袋獾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將利用新的同步加速器作為「拯救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研究武器。     Church博士是上百名應用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的科學家之一,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於8月1日在墨爾本正式開放。
  •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兩處即將消逝的景點——科爾卡峽谷和塔斯馬尼亞島。首先我們來介紹的是科爾卡峽谷。目前保護這類身形龐大的禿鷹的工作正在開展中,保護工作致力於增加其數量並逐步將其放歸野外。因為成年禿鷹夫婦每兩年才生育一隻幼崽,而且幼崽在獨立之前的整一年時間都得由父母精心照料,所以,安第斯禿鷹的野外放歸工作將非常緩慢而充滿不確定性。 安第斯的景色極其迷人。這裡坐落著深度為大峽谷兩倍的裡約科爾卡峽谷,它的兩側則是聳入雲霄的火山峰。
  • 蜜獾打得過狼獾和袋獾嗎?為什麼獾類家族個個不好惹?奇趣自然
    如果遇到狼獾和袋獾他就會敗下陣來,我們一起來看看:1,狼獾蜜獾體重一般在10公斤左右,體長90公分左右。而狼獾體長1米2,體重20到25公斤,兩者有一倍差距。狐狸只是小菜別看狼獾只有20公斤,但在它活動領域內同樣沒天敵。狼獾和猞猁經常搏鬥,卻從來都是狼獾殺死或趕走猞猁,還沒有猞猁獵殺狼獾記錄。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從景觀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各層次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等方面評述近年來景觀生態學應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內容及研究進展,闡述了生物多樣性動態及反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理途徑(GAP分析)、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區域和大陸尺度的生態網絡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 它的生物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
    「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其中由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被大陸覆蓋的國家,因此雖然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但是又被稱為澳洲,不過澳洲顯然不是七大洲之一。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為動植物「摸家底」!江蘇省連雲港市生物多樣性...
    江蘇省連雲港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性的氣候和地貌條件孕育了兼容南北特徵的生物群落,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野生植物資源有1500餘種,雲臺山更是享有「江蘇植物寶庫」的美譽;海州灣為全國八大漁場之一,魚類超過200餘種;連雲港市還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是全球候鳥的重要遷徙棲息地之一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愛知目標》提出10周年,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如何?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也使得「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護」等成為今年的「熱詞」。  那麼,在生物多樣性成為「熱詞」之前各方的進展如何?
  • 【澳聞速遞】澳中攜手保護迪士尼卡通片中的他!
    不過,Taz的原型可不是狼,而是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袋獾,英文叫Tasmania devil(塔斯馬尼亞惡魔),Taz這個暱稱也是由此而來。在保護袋獾的道路上,中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進行了密切有效的合作。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的一個貿易代表團於上周訪問了中國,並與中科院等研究機構籤署諒解備忘錄,就導致野生袋獾數量銳減的面部腫瘤展開合作研究。塔斯馬尼亞州環境部長馬修·格魯姆表示,這項研究不僅為中澳間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機會,也能夠增進兩國的友誼。他表示:「中科院的疾病和生物保護研究國際知名,希望雙方能合作研製袋獾面部腫瘤疫苗。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從外形來看,袋獾是非常可愛的。  體型不大,和小狗差不多,四肢壯碩,頭比較大,全身覆蓋黑色或棕色毛皮,零星有白色條紋或斑點,矮胖的外形看起來很像小熊。  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蜜獾能夠免疫大部分的蛇毒,這讓它成為了非洲大陸上毒蛇的「剋星」,其次,蜜獾的「皮肉分離」能力能讓它化險為夷,因為即使表面上被咬中要害,實際上通過皮肉分離,它總是能夠避開要害。除此之外,蜜獾小小的體型非常的靈活,在配合上它尖利的爪子和牙齒,讓許多大型動物都頭疼不已。以上就是平頭哥蜜獾的實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