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為什麼缺少食肉動物?它的生物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

2020-10-09 小不一

「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其中由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被大陸覆蓋的國家,因此雖然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但是又被稱為澳洲,不過澳洲顯然不是七大洲之一。

從整體上看,食肉目下的猛獸(貓科、熊科、犬科等等)大都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而大洋洲和南極洲卻鮮有兇猛的食肉動物。相對來說,南極洲作為極點,異常的寒冷,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情理之中。那麼,為什麼「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大洋洲(包括澳洲)表面上看卻很少有食肉動物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大洋洲的地區我們不難看出,澳洲也就是澳大利亞是整個大洋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從面積上看,整個大洋洲的陸地總面積約為897萬平方公裡,而澳大利亞自己就佔了769萬平方公裡,約佔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的85.7%。因此,我們只需要弄清楚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就幾乎能代表整個大洋洲了。

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

澳大利亞是食草動物的天堂,而且這裡的動物大都以有袋類動物為主。從澳大利亞的穴兔泛濫看,這裡確實適合食草動物生存,而且許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澳大利亞缺少食肉動物,穴兔才能夠泛濫成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原著動物」,一部分是「外來動物」。而「原著動物」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已滅絕的動物,一部分是現存的動物。

01 澳洲大陸上已滅絕的「原著」食肉動物

其實從生物進化開始,澳洲就沒有被拋棄,相反的這裡曾經生活過許多的食肉動物,最具代表性的(已滅絕的)就是袋獅和袋狼了。作為有袋類動物天堂的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食肉動物當然也必須是有袋類了。其中出現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袋獅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目前為止澳洲史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根據已發現的袋獅化石看,袋獅的平均體長在1.5米左右,平均體重120公斤左右,最關鍵的是袋獅是哺乳動物中咬合力最強的存在(同比例下)。而且袋獅除了有一對大門齒外,也進化出了尖利的犬齒。不過,它並不是貓科動物,而是袋獅科動物。

袋狼。袋狼也是大洋洲獨有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它們曾經遍布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雨林和草原之上,但是隨著人類的崛起和獵殺,它們一度被逼到了塔斯馬尼亞島上,但是儘管如此,它們都沒有逃過滅絕的宿命。由於其身上長著類似於老虎一樣的斑紋,而且後來僅分布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所以袋狼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從已發現的袋狼化石看,它們在距今約400萬年前就出現在了澳洲大陸上,比袋獅出現的時間都要早約200萬年。從外觀上看,袋狼有點像我們常見的犬科動物,它的體長平均在1.2米左右,體重平均在25公斤左右。但是袋狼與犬科完全不同,它屬於袋鼬目袋狼科。

袋狼最終滅絕的時間不到100年,而它的滅絕與人類的獵殺和另一種「入侵物種」有關。

02 澳洲現存「原著」食肉動物

雖然從食性上看,袋鼬以小型的哺乳動物為食算是食肉動物,但是它的體長只有15公分左右,所以算不上兇猛的食肉動物。除了袋鼬以外,現存的原著食肉動物就只剩下三種了,它們分別是:鱷魚、袋獾、巨蜥。

首先是巨蜥。在澳洲生活著一種大型的蜥蜴,它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排名第四的巨蜥,有著2.5米的體長以及20公斤的體重,它就是眼斑巨蜥。作為澳洲本土最大的蜥蜴,眼斑巨蜥也是兇猛的食肉動物,與我們常說的科莫多巨蜥一樣,它的口腔中也含有大量的細菌和毒液,因此一旦被它咬傷,是有生命危險的。不過,與科莫多巨蜥不同的,眼斑巨蜥生性膽小謹慎,所以它們大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乾旱巖地之中,很難被人發現。

其次是鱷魚。作為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鱷魚的分布很廣,即使在生物種類較少且單一化的澳洲也不例外,在澳洲主要有兩種不同種類的鱷魚,它們是灣鱷和澳洲淡水鱷。灣鱷沒有必要說太多,因為它是現存最大的鱷魚,平均4.5米,最長7米的體長使得它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之一。而澳洲淡水鱷雖然沒有灣鱷強悍,但是它也有著平均2米多的體長,一張布滿了利牙的血盆大口。不過,澳洲淡水鱷生性也比較的小心謹慎,一旦聽到異常的響動,它會立即跳入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鱷魚在陸地上奔跑的速度由於受四條短腿的限制只能達到幾公裡每小時,而澳洲淡水鱷則不同,它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鱷魚,時速最快可達25公裡每小時,這就相當於每秒7米的速度。澳洲淡水鱷之所以跑這麼快,原因就是它跟其他的鱷魚奔跑姿勢不一樣,別的鱷魚都是四條腿一起奔跑,而澳洲淡水鱷則是兩條前腿蹬地,兩條後腿像前邁。

最後是袋獾。袋獾是現存唯一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也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一種動物,現存的袋獾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袋獾與袋狼一樣都是袋鼬目下的動物,不同的是袋獾屬於袋鼬科。雖然從體型上看,袋獾平均體長不足1米,體重只有8公斤左右,但是它生性兇猛,它們不但會獵殺小於自己體型的動物,還經常由於脾氣暴躁的爆發內鬥。其次,袋獾經常會發出刺耳的叫聲,因此它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03 澳洲「入侵」的食肉動物

除了以上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外,在當下,佔據主要生態位的無疑就是入侵的食肉動物了,因為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要麼滅絕,要麼在滅絕的邊緣,為入侵物種的泛濫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位空缺。在澳洲主要的入侵食肉動物有兩種:澳洲野狗和狐狸。

澳洲野狗是距今約4000年前由東南亞地區的人帶到澳洲的,到現在已經分化成為了灰狼種下的獨立亞種了。而狐狸則是澳洲為了控制穴兔的數量引入的,但是尷尬的是,狐狸到了澳洲對穴兔不感興趣,反而對澳洲本土的有袋類食草動物產生了興趣。



綜上,澳洲從古至今都不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無論是原著的還是入侵的在每個時期幾乎都沒有空白期。但是,拿澳洲的食肉動物的體型和種類以及數量與其他大洲比的話,確實顯得單薄了一些。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麼,是什麼讓澳洲的食肉動物如此的「單薄」呢?

我們這裡說的單薄是指體型和種類,相比其他大陸上,熊科、貓科、犬科、鼬科等均勻分布的情況來說,澳洲的本土食肉動物除了鱷魚和巨蜥外,就剩下有袋類了。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在恐龍滅絕之後,也就是距今6500萬年前以後。而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型鳥類和爬行類的天下,終於到了距今約4200萬年前左右,整個的食肉目才開始了真正的進化。但是從距今約5300萬年前開始,澳洲大陸就開始與其他大陸慢慢脫離,到了距今3900萬年前,澳洲徹底與其他大陸分開。而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食肉動物們開始分化的關鍵期,比如貓科動物的祖先直到距今3000萬年前才出現。

所以,澳洲大陸與其他大陸分離之時,食肉動物們還處於進化的初級階段,它們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下慢慢進化,就沒有離開原本的大陸。等到2800萬年前,食肉動物們開始遷徙時,澳洲已經與其他大陸被海洋割開,因此,大多數的食肉動物都去不了澳洲了,最後只能是澳洲本土的有袋類動物慢慢進化出食肉動物,這就造成了澳洲獨特的動物特徵和單薄的動物種類。

總結

澳洲並不是沒有食肉動物,而是食肉動物的種類較少而已。但是從古至今,澳洲就沒有出現過犬科、貓科、熊科等主流的食肉動物,這是因為這些食肉動物在進化時,澳洲大陸就已經和其他大陸分開了,阻斷了物種間的交流。

相關焦點

  • 闢謠:澳大利亞沒有食肉動物?從古至今,這裡從不缺少食肉動物
    從龍蝦泛濫到野兔泛濫,澳大利亞總是給人一種容易「生物泛濫」的感覺。有許多的小夥伴認為,澳大利亞之所以動物泛濫是因為這裡沒有食肉動物導致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澳大利亞生物特殊性的原因上面我們說過,澳大利亞以有袋類動物為主,而且在整個生態中,沒有像老虎、獅子這種猛獸的存在。那麼是什麼早就了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結構呢?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
    導讀: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仔細分析下來,澳洲似乎還真沒有什麼猛獸,這裡既沒有獅虎豹,也沒有狼等猛獸,勉強算下來的話,只有袋鼠最兇猛了。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寶級動物,長得五大三粗,實力也很強,特別是它的尾巴,橫掃過去的話估計能夠打斷人類的肋骨。不過即便是袋鼠再怎麼兇悍,它也是吃素的所以在性格上面並沒有食肉動物那麼兇,攻擊性也沒有那麼強,根本不能用猛獸來形容它們。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澳洲母牛開始吃蛇,難道當地沒有植物了?食草動物為何改變習性?
    食草動物改吃肉?澳洲母牛嘴裡叼著一隻蛇,這意味著什麼?動物界內的生物分工不同,導致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比如一些食肉動物,它們註定和植物沒有關係,食草動物不可能輕易吃肉。前段時間,一名工程師竟然意外發現澳洲的母牛竟然吃蛇,這是他從來沒有見到的一面,母牛好像特別享受吃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食草動物開始吃蛇呢?母牛吃蛇這位工程師將這張照片上傳到網絡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據照片我們知道了母牛吃的蛇叫沙蟒,雖然是一條無毒的蛇,可是為何會出現在母牛的嘴裡呢?
  • 人為什麼要吃東西,又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肉不香?
    而在這條抵抗熵增之路上,不同的生命形式通過吃形成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被稱之為食物鏈。可以「吃」無機物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它們是生產者。而食草動物通過吃掉植物來抵抗熵增,食肉動物又通過吃掉食草動物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分別為初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
  • 人為什麼要吃東西,又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肉不香?
    而在這條抵抗熵增之路上,不同的生命形式通過吃形成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被稱之為食物鏈。可以「吃」無機物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它們是生產者。而食草動物通過吃掉植物來抵抗熵增,食肉動物又通過吃掉食草動物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分別為初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袋鼠為什麼會在澳大利亞泛濫?有什麼動物可以制約袋鼠?
    但是,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亞,這是一個缺少能夠威脅到袋鼠的食肉動物的地方。再加上澳大利亞的面積大,人口少,野生環境較多,所以,最終使得袋鼠的數量逐漸地擴大到了泛濫的地步。什麼動物能夠制約袋鼠的數量?其實,袋鼠的數量急劇增加是從20世紀開始的,這是因為早在20世紀以前,有食肉動物控制著袋鼠的數量。
  • 澳洲發現大型食肉恐龍 足跡達80釐米
    羅米利奧博士稱:「我一直想知道澳洲的大型食肉恐龍到底在哪裡。」 現在他終於找到了大型食肉恐龍在澳洲存在過的痕跡,證據表明,這是一隻昆士蘭恐龍,而且還是只恐龍裡的「狠角」。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但是大家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肉不好吃嗎?對於這個問題,為了可以更好地闡述,我們來拿兩個最典型的生物舉個例子,那就是獅子和鬣狗,獅子和鬣狗作為非洲草原上最常見的兩種群居肉食動物,在各類紀錄片中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朋友們也會發現,獅子和鬣狗經常會打架,而雄獅有時候會直接咬死鬣狗中的頭領,但是卻不會吃掉它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在動物的世界裡又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食草型動物,一類是食肉型動物。這兩類動物大自然對它們的待遇也是差不多的,食草型動物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從生物鏈的結構來看,食草型動物是以植物為食,而植物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底層的生命,食草型動物是上一層的生命。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是美味佳餚,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們的肉,很少會有食肉動物們的肉。這是為什麼? 人類也是如此,而我們人類與大多數動物們都一樣,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的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只吃某一種食物而滅絕。 但大多數純食肉的動物們,一旦沒有足夠的肉吃,它們就有可能面臨著滅絕。反觀我們人類的食物,幾乎包括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沒有什麼不吃的,因此人類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是美味佳餚,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們的肉,很少會有食肉動物們的肉。這是為什麼?人類也是如此,而我們人類與大多數動物們都一樣,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的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只吃某一種食物而滅絕。但大多數純食肉的動物們,一旦沒有足夠的肉吃,它們就有可能面臨著滅絕。反觀我們人類的食物,幾乎包括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沒有什麼不吃的,因此人類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 食肉植物為什麼食肉?
    食肉植物又稱食蟲植物幾乎遍布全球,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能夠誘捕昆蟲或體型較小的動物,並且能分泌相應的消化酶將獵物消化吸收。眾所周知,植物特有的組成,讓它很難被保存為化石,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食肉植物化石為我國科學家發現的早白堊世長頸古瓶子草。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除了魚類外,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我們平常吃的肉類要麼是食草動物,要麼是雜食動物,很少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牛是食草動物,它的食物是植物,即使植物身上攜帶病毒,也不會輕易傳染給動物,比如:危害植物界的黃枯病,很難造成動物感染。因此,人類食用食草動物相對而言比較安全。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很多人都會驚訝,也驚訝居然有人會提起這種問題,那就是原來人類基本上都只吃食草動物啊!就連小編自己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為什麼人類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而卻對食肉動物沒興趣呢?答案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生物的食物鏈。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