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母牛開始吃蛇,難道當地沒有植物了?食草動物為何改變習性?

2020-12-04 又帥的日常

食草動物改吃肉?澳洲母牛嘴裡叼著一隻蛇,這意味著什麼?

動物界內的生物分工不同,導致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比如一些食肉動物,它們註定和植物沒有關係,食草動物不可能輕易吃肉。前段時間,一名工程師竟然意外發現澳洲的母牛竟然吃蛇,這是他從來沒有見到的一面,母牛好像特別享受吃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食草動物開始吃蛇呢?

母牛吃蛇

這位工程師將這張照片上傳到網絡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據照片我們知道了母牛吃的蛇叫沙蟒,雖然是一條無毒的蛇,可是為何會出現在母牛的嘴裡呢?工程師靠近母牛的時候,發現母牛正在津津有味咀嚼這條蛇,不過工程師的行為似乎嚇到了母牛,母牛發現自己被拍之後,迅速逃離了這一區域,照片上傳到網絡後,紛紛被眾人轉發評論,難道澳洲沒有植物的嗎?為何母牛會選擇吃蛇,2020年怎麼了?

這張照片甚至還驚動了當地畜牧業,他們還特意發文闢謠,大家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的照片,很有可能是母牛的常見行為,因為它們體內缺少礦物質,所以它們急需啃食動物的屍體和骨頭,進行補充自己的礦物質,難道母牛嘴中的蛇並不是它殺死的嗎?其實食草動物吃肉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曾經曾經印度一則新聞中提到過,一隻牛在一個月內竟然生吃了48隻雞崽子。

體內缺少元素

除了母牛會吃肉之外,小鹿和大象松鼠都會選擇吃肉,它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充自己體內缺少的維生素,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本能而已,畢竟它們有屬於自己的思維意識,像人類一樣,體內缺少了什么元素就會選擇上網上購買補充身體的產品,並且在人類中含有一種異食癖,這其實都是生物的選擇罷了。

不過看到這樣的照片仍然感到比較稀奇,食草動物的腸胃和食肉動物的腸胃大不相同,因為它們吃肉需要比食肉動物花費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消化,食肉動物的胃是專門用於吃肉,它們的消化系統會比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更強,所以食草動物並不會選擇每天都會吃肉。

由於這樣的事情比較罕見,大家開始好奇今年究竟是什麼情況,除了母牛吃蛇之外,今年還陸陸續續發生了很多其他事情,比如澳洲大火,或許是因為澳洲大火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變化,所以這些母牛為了生存下去,只能選擇吃肉,對此你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如果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會滅絕
    地球上的動物,如果按照進食的習性來劃分的話,可劃分為三種動物: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可食肉或是食草的動物)。而我們人類就屬於雜食性動物之一,並且我們每天都會吃上一些肉。在生活水平和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過去,人們想要吃上一頓肉食,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人類的祖先想要吃上一頓肉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才有可能獲得少量的肉,這些代價甚至有可能會讓他們付出寶貴的生命。既然吃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何人類的祖先不進化為食草動物呢?而且地球上的植物有那麼多,吃草應該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了吧。
  • 當山中缺少虎豹等大型捕食者後,食草動物正慢慢改造環境
    但是隨著環境的慢慢改變,一些大型的捕食者逐漸退出了森林,加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及保護意識都在逐漸增加,使得某些地區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失衡,最終反過來對環境進行改造,甚至對同一片生境中的其他動物帶來了迫害。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食草動物不會捕食,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怎麼會對環境有這麼強的改造能力和對其他動物造成傷害呢?
  • 你想過沒有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為什麼食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肉在現代人類飲食中沒有佔據很大比重?我腦海中浮現出狗和蛇,還有鱷魚,但即使它們真的經常被人類吃,我也認為它們往往是特色菜而不是主食。是因為人類進化到專門吃不咬人的東西嗎?畢竟經常吃的牛羊豬和家禽對人類的威脅要小於獅虎狼豹。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留文化嗎?飼養食草動物肯定比飼養容易互相吃掉或需要不斷供應活物的食肉動物容易。食草動物產肉率遠遠大於食肉動物,飼養成本更低,人類經濟帳算的很明白。或者是汙染物累積放大作用?像汞這種重金屬元素會在食肉動物體內富集這樣的事情難道不是現代人關心的嗎?
  • 自然界中7種神奇的,以動物為食的植物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不少動物是靠吃植物為生的,那為什麼沒有以吃動物為生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自然界中7種以動物為食的植物。這種植物喜歡溼地,因為其外表讓人想起了準備跳起的眼鏡蛇,筒狀的葉子和眼鏡蛇的管狀液外形上十分相似,因此亦被稱為眼鏡蛇瓶子草。
  • 為何人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性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不僅吃植物、蔬菜和水果;,還吃肉,可以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人類幾乎都敢吃。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類雖說愛吃肉,但不是什麼動物的肉都吃,而是有選擇性的。一般來說,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比如兔子、羊、牛;或者是雜食動物的肉,比如雞、鴨、鵝,幾乎不吃像獅子、老虎、黑豹這類的食肉性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食肉性動物的肉不好吃嗎?想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食肉動物,什麼是食草動物!
  • 為何人總吃食草動物,卻很少捕獵食肉動物?專家有話說:吃不得
    食物鏈一詞是英國動物生態學家埃爾頓在1927年首次提出的,通俗易懂來講就是動物與動物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係,你吃我,我吃它,構成有規律的循環鏈條。那麼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的菜譜中,除了海鮮產品,食草動物佔了絕大多數,卻很少出現食肉動物的身影?
  • 人類一般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肉食動物,為什麼?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類每天都會吃肉,畢竟有些獨特的營養物質只有它們擁有。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人類都是只吃食草動物,幾乎沒有是肉食動物,這究竟是為何?在大自然中品種多樣,水量多的動物被分成兩大類:食草動物與肉食動物,食草動物也是人類每天必須攝入的食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敵的動物就是人類,所以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什麼都吃的人類,因何不碰食肉動物?難道是口感不好?當然不是!
  •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其實不止人類,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可以說,動物的能量來源最底層就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則是源於陽光。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一部分哺乳動物緩慢的增大的體型,依舊是食肉的食性,而且獵物的體型開始慢慢變大,而一部分哺乳動物完美的詮釋了「柯普定律」(自然界中體型逐漸變大的動物源於自己的選擇,而非隨機性),它們越吃越大,越大對自己越有利(天敵越少),而為了獲取大量的食物,它們選擇了營養級低,但是更以獲取的植物性食物。此時,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正式的劃開了界限。沒有食肉動物是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嗎?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食草動物天生被吃?他們為何不進化出反抗能力?原因令人深思
    進入中新世(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後,全球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開始發育。草是一種難以消化的食物,擁有複雜消化系統的偶蹄目動物能很好的適應這種食物,並很快取代了奇蹄動物的生態位成為主流。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 為什麼非洲獅沒有天敵數量卻很少?食草動物天敵多,數量卻很多?
    在一望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有成群的角馬、瞪羚、斑馬等在覓食、奔跑,甚至是遷徙,它們都是草原上常見的食草動物,依靠數量龐大的種群數量聚集在一起,為自身提供保護,低於天敵的捕殺,但是在草原上很少能看見獅子、獵豹、鬣狗,它們不僅種群數量少,而且種群中個體的數量也少,作為兇猛的食肉動物,就拿草原大哥非洲獅來說,它們根本沒有天敵的存在,那為什麼個體數量會非常少呢?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人吃的肉類食物,多數來源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呢?
    人類的祖先本來是依靠果實、植物的為生的,後來他們從森林中出來,進入草原生活,他們在草原上不僅學會了直立行走,更學會了製造工具,使用火種。偶然的機會,祖先們嘗到了熟肉的滋味,於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類開始吃肉了。
  • 食肉動物愛吃草?食草動物也吃肉?背後真相沒那麼簡單
    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動物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食草動物,一種是食肉動物,不過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食草動物會吃肉,食肉動物也會吃草。比如食草動物中的雪兔,它最喜歡吃的肉類就是松雞,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它之所以大部分時間只吃竹子,是因為周邊環境看不到可以吃的獵物,而且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發生突變,這才讓大熊貓改變了食肉的本能。不過偶爾也會吃一些竹鼠或者是小羊一類的動物。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食草動物為什麼還會吃肉呢?
  • 黃石公園發現一野牛,背上長「駝峰」,常把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吃
    當然啦,它們喜歡吃新鮮的青草,包括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但在秋冬季節也不挑食,也只能以乾枯的草來充飢,其實,對於它來說,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其實,它們的身體完全適應了沒什麼營養的草類食物,並且能從低蛋白的食用植物中攝取儘可能多的能量。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答案顛覆認知
    其實不止人類,所有的動物都是如此,通過吃熵比自己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在這樣的安排下,自然界形成了一條食物鏈,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肉動物(簡單的食物鏈模型)。可以說,動物的能量來源最底層就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則是源於陽光。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顧名思義是以草為食物,因此它的進攻性主要體現在吃草。因為草是靜態的,所以談不上防禦,只能乖乖被食草動物吃掉。之所以講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地就想說明,食草動物基本上在捕食方面沒有花什麼力氣。我認為食草和食肉性動物是選擇性進化而形成的二者區別,任何生物皆起於單細胞生物,科學家說植物源於古藻類生物,如果食草先主當時環境有很多藻類則以食藻為生,並漸漸進化出一套消化植物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