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名字裡帶獾的生物都不太好惹。
平頭哥蜜獾,在金氏世界紀錄中,它的名號是「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兇狠角色,無論是獅子,還是眼鏡蛇,它都敢於發起挑戰。
豬獾,長著類似豬拱嘴的鼻子,發狠時,叫聲也像豬,但這種生物性情兇猛,非常不好惹。今天再給大家介紹另一種生物,袋獾。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是除袋狼外,現存的最大的食肉有袋生物(如果袋狼還存在的話)。和其他眾多有袋生物一樣,生活在神奇的澳大利亞。
從外形來看,袋獾是非常可愛的。
體型不大,和小狗差不多,四肢壯碩,頭比較大,全身覆蓋黑色或棕色毛皮,零星有白色條紋或斑點,矮胖的外形看起來很像小熊。
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它被稱為惡魔,其實和最早進入該地區的歐洲定居者有關。
人們來到這裡後,總能在灌木叢深處聽到袋獾神秘的尖叫聲和咆哮聲,他們認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絕對不是正常的生物,極有可能是惡魔,甚至還認為,這種生物會吃人。
於是就給袋獾起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那麼惡魔稱號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
眾所周知,流傳總有誇大的地方,但是,袋獾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愛。
外表萌萌噠,咬合力卻是現存哺乳動物中最強的。
袋獾是食肉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只吃肉,而且對肉的來源並不挑剔,什麼肉都吃。
在自然界中,它們的主要角色是食腐動物,以動物屍體和部分腐爛的肉為食,但它們也會捕獵,蛇、蜥蜴、青蛙和昆蟲都是它們的獵物。
袋獾喜歡獨居,但經常聚在一起覓食,有時會加入一場拉鋸戰,幫助每隻袋獾將食物撕成更小的碎片。
有多項研究表明,袋獾有著和外形不匹配的咬合力,即使是腐肉中的骨頭,也可以輕鬆咬碎。
成年袋獾體重10公斤,一般每天吃1公斤,但具體情況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據報導,當食物匱乏時,袋獾一次可以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40%的食物。
個子小,脾氣卻很大
別看身形不大,但袋獾脾氣可不小,性情乖戾,非常暴躁。
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就會大發雷霆,齜牙咧嘴,咆哮,猛撲。
除此之外,它還能發出恐怖的尖叫聲,尖叫聲聽起來有點像被激怒後驢的叫聲,聲音也很大,聽起來就像是惡魔發出的。
如果你看到這種生物,發現耳朵變紅了,就要立馬遠離這種生物。
一出生就面臨生死考驗:生幾十個,但只養育4個。
一隻袋獾媽媽懷孕大約三周,之後她可以生下多達40個小袋獾。
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小袋獾也被安置在育兒袋裡,新生兒可能只有一粒米那麼大。
它們面臨著嚴酷的挑戰。
袋獾的育兒袋裡只有四個乳頭,這意味著只有優先找到乳頭的4個小袋獾,才有可能活下來,而其他小袋獾幾乎都會死亡。
小袋獾會在育兒袋裡住上4個月,離開育兒袋後會生活在一個小洞裡,大約10個月左右就斷奶了。在2歲時成熟,成年後可以再活幾年。
好鬥是袋獾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如此強悍的生物,卻被列為瀕危物種。
這一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一種名為「面部腫瘤病」的罕見癌症,這種疾病可以通過面部撕咬傳播,好鬥的個性成了傳播最好的途徑。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發現這種疾病,會在袋獾的臉和脖子上造成巨大的損傷,受感染的袋獾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進食障礙,在幾個月內死於飢餓。這種疾病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蔓延,導致整個塔斯馬尼亞島的魔鬼數量減少了80%以上。
除此之外,人類的存在也加劇了它們的滅絕速度。
最後
儘管有各種缺點,但是袋獾從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但在當地,袋獾是生態系統的維護者。
它們喜歡捕食生病的動物,吃腐肉,就像天然的「吸塵器」。
清除生病的動物有助於防止這些動物感染其他物種,而吃腐肉有助於減少蛆蟲的流行,這些蛆蟲會導致多種疾病傳播。袋獾還會捕食當地的野貓,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野貓對當地的生態是非常不友好的,對本地的多種鳥類構成了威脅。
換句話說,袋獾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物種的數量,以此來保護多種本地物種。
為了保護這種生物,當地政府也正在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