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2021-01-15 網易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名字裡帶獾的生物都不太好惹。

  平頭哥蜜獾,在金氏世界紀錄中,它的名號是「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兇狠角色,無論是獅子,還是眼鏡蛇,它都敢於發起挑戰。

  

  豬獾,長著類似豬拱嘴的鼻子,發狠時,叫聲也像豬,但這種生物性情兇猛,非常不好惹。今天再給大家介紹另一種生物,袋獾。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是除袋狼外,現存的最大的食肉有袋生物(如果袋狼還存在的話)。和其他眾多有袋生物一樣,生活在神奇的澳大利亞。

  

  從外形來看,袋獾是非常可愛的。

  體型不大,和小狗差不多,四肢壯碩,頭比較大,全身覆蓋黑色或棕色毛皮,零星有白色條紋或斑點,矮胖的外形看起來很像小熊。

  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它被稱為惡魔,其實和最早進入該地區的歐洲定居者有關。

  人們來到這裡後,總能在灌木叢深處聽到袋獾神秘的尖叫聲和咆哮聲,他們認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絕對不是正常的生物,極有可能是惡魔,甚至還認為,這種生物會吃人。

  於是就給袋獾起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那麼惡魔稱號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

  眾所周知,流傳總有誇大的地方,但是,袋獾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愛。

  

  外表萌萌噠,咬合力卻是現存哺乳動物中最強的。

  袋獾是食肉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只吃肉,而且對肉的來源並不挑剔,什麼肉都吃。

  在自然界中,它們的主要角色是食腐動物,以動物屍體和部分腐爛的肉為食,但它們也會捕獵,蛇、蜥蜴、青蛙和昆蟲都是它們的獵物。

  袋獾喜歡獨居,但經常聚在一起覓食,有時會加入一場拉鋸戰,幫助每隻袋獾將食物撕成更小的碎片。

  有多項研究表明,袋獾有著和外形不匹配的咬合力,即使是腐肉中的骨頭,也可以輕鬆咬碎。

  成年袋獾體重10公斤,一般每天吃1公斤,但具體情況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據報導,當食物匱乏時,袋獾一次可以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40%的食物。

  

  個子小,脾氣卻很大

  別看身形不大,但袋獾脾氣可不小,性情乖戾,非常暴躁。

  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就會大發雷霆,齜牙咧嘴,咆哮,猛撲。

  除此之外,它還能發出恐怖的尖叫聲,尖叫聲聽起來有點像被激怒後驢的叫聲,聲音也很大,聽起來就像是惡魔發出的。

  如果你看到這種生物,發現耳朵變紅了,就要立馬遠離這種生物。

  

  一出生就面臨生死考驗:生幾十個,但只養育4個。

  一隻袋獾媽媽懷孕大約三周,之後她可以生下多達40個小袋獾。

  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小袋獾也被安置在育兒袋裡,新生兒可能只有一粒米那麼大。

  它們面臨著嚴酷的挑戰。

  袋獾的育兒袋裡只有四個乳頭,這意味著只有優先找到乳頭的4個小袋獾,才有可能活下來,而其他小袋獾幾乎都會死亡。

  小袋獾會在育兒袋裡住上4個月,離開育兒袋後會生活在一個小洞裡,大約10個月左右就斷奶了。在2歲時成熟,成年後可以再活幾年。

  

  好鬥是袋獾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如此強悍的生物,卻被列為瀕危物種。

  這一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一種名為「面部腫瘤病」的罕見癌症,這種疾病可以通過面部撕咬傳播,好鬥的個性成了傳播最好的途徑。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發現這種疾病,會在袋獾的臉和脖子上造成巨大的損傷,受感染的袋獾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進食障礙,在幾個月內死於飢餓。這種疾病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蔓延,導致整個塔斯馬尼亞島的魔鬼數量減少了80%以上。

  除此之外,人類的存在也加劇了它們的滅絕速度。

  

  最後

  儘管有各種缺點,但是袋獾從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但在當地,袋獾是生態系統的維護者。

  它們喜歡捕食生病的動物,吃腐肉,就像天然的「吸塵器」。

  清除生病的動物有助於防止這些動物感染其他物種,而吃腐肉有助於減少蛆蟲的流行,這些蛆蟲會導致多種疾病傳播。袋獾還會捕食當地的野貓,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野貓對當地的生態是非常不友好的,對本地的多種鳥類構成了威脅。

  換句話說,袋獾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物種的數量,以此來保護多種本地物種。

  為了保護這種生物,當地政府也正在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這是「平頭哥」與「惡魔」之間的較量,也是兩種體型相近的食肉動物之間的較量。「平頭哥」大家都知道是蜜獾的稱號,而「惡魔」這個稱號大多數人卻有些陌生,它正是袋獾的簡稱,全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
  • 絕跡3000多年,「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Tasmanian devil(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是有袋類的食肉動物,身形與小狗差不多,不過較為壯碩且肌肉發達,已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由於兇惡的面相和食腐的習性,它們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二十年前那時,它們的日子還算不錯。雖然在威脅到羊群時還是偶爾會被投毒或獵殺,但袋獾終究是受到了官方的保護。到了20世紀70年代,袋獾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人們的警惕。1975年和1987年袋獾數量先後兩次下降,不過隨後都繼續保持回升。這種周期性數量波動在野生動物種群中很常見,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直在茁壯成長。事情在1996年發生轉變,種群中爆發的面部腫瘤開始嚴重影響袋獾數量。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0年10月初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GWC) 發表了一份聲明稱,一群塔斯馬尼亞惡魔被放生在雪梨以北200公裡的一個保護區內,這是3000年來塔斯馬尼亞惡魔首次在澳大利亞大陸的野外重現。惡魔!?聽上去怎麼這麼可怕!別擔心,它的樣子不但不可怕還有點小可愛。
  • 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要被復活了?!!!
    最近,墨爾本大學的科學家們想了一個大招:想通過克隆技術,復活已經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又稱袋狼🐯關於它的介紹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許多專家擔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袋獾面部癌症最終會導致瀕危的袋獾走向滅絕。
  •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同步加速器幫助拯救袋獾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將利用新的同步加速器作為「拯救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研究武器。     Church博士是上百名應用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的科學家之一,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於8月1日在墨爾本正式開放。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塔斯馬尼亞袋獾是一種頑強的小生物,它們通過從對手的臉上撕下大塊大塊的肉來顯示它們的魯莽兇猛。
  • 3000年來,這種叫「塔斯馬尼亞魔鬼」的傢伙,第一次回到澳洲大陸
    130英裡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一個1000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放生了11隻「塔斯馬尼亞魔鬼」。「塔斯馬尼亞魔鬼」,即袋獾,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有袋食肉動物;但它們仍然不比一隻小狗大,最大的雄性大約只有30磅重。別看它們體型不大,但它們的兇猛和咬合力卻是傳奇級的——嚼碎骨頭,輕輕鬆鬆。
  • 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細胞生長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
  • 站在世界的盡頭,感受世界心臟的跳動——塔斯馬尼亞島
    塔斯馬尼亞袋熊外表憨態可掬,非常萌。袋熊擅於挖掘,在地下挖複雜的深洞居住,它的屁股肥厚堅實,是天然的防禦鎧甲。因此在被塔斯馬尼亞惡魔攻擊時,聰明的袋熊會迅速返回自己的洞穴,然後用屁股堵住洞口,讓惡魔無法進攻。如果惡魔還蠢蠢欲動,執迷不悟的話,袋熊則會發起反攻。
  • 「惡魔」動物來襲!非洲「大哥大」蜜獾遇到它,只會被秒殺
    不過,除了獅子之外,真正被稱作非洲「大哥大」的,卻是一種毫不起眼的小動物,這種動物看起來不過小狗一般大小,可是卻面對任何動物都敢上前肉搏,因此,它們也被世界吉尼斯紀錄評選為地球上最好鬥的動物。這種動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頭哥」蜜獾。
  •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兩處即將消逝的景點——科爾卡峽谷和塔斯馬尼亞島。首先我們來介紹的是科爾卡峽谷。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是塔斯馬尼亞島。塔斯馬尼亞島上擁有全世界最罕見的生態系統,在這裡生活著許多稀世物種。然而,不斷增加的伐木業、採礦業等人類活動已經嚴重損害了島上最美麗的地方。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衝突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縮減,然而這種衝突並不是影響袋獾生存的全部原因。如果一個國家的吉祥物正在滅絕,國民們會做些什麼呢?
  • 比平頭哥還兇悍的動物,人送綽號「惡魔」,能把平頭哥的頭咬下!
    這種動物叫做袋獾,它的體型和蜜獾(平頭哥)差不多,之所以叫袋獾,是因為它和袋鼠一樣,腹部也有一個育兒袋。袋獾的肌肉發達,十分壯碩,是噬力最強的現存哺乳類動物,它們常吃腐肉多於捕獵活的動物,袋獾喜好的食物為袋熊。
  • 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獾在現存的動物中,只要是名字裡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袋獾在有袋類動物中,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袋獾屬於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種,在袋鼬目一共有三個科,出去袋鼬科外,還有袋食蟻獸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現存的袋鼬目只有兩科兩種。
  •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 純淨的天然氧吧
    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除了繁茂的原始雨林、翠綠的深谷湖泊、寧靜的田園牧場、壯麗的海崖峭壁,許多澳洲獨有的動物,才是這片世外桃源的真正主人。澳洲大陸常見的袋鼠、考拉、企鵝自不必說,更有島上獨有的鴨嘴獸、袋狼、袋熊等稀有動物。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