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雪梨以北130英裡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一個1000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放生了11隻「塔斯馬尼亞魔鬼」。
今年3月,一個名叫「重新布線」的項目,放生了15隻「塔斯馬尼亞魔鬼」,他們稱之為「軟啟動」。截至目前,這種澳大利亞傳奇的有袋食肉動物在野外的數量,已達到了26隻——它們將再次遊蕩在內陸地區。
「塔斯馬尼亞魔鬼」,即袋獾,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有袋食肉動物;但它們仍然不比一隻小狗大,最大的雄性大約只有30磅重。別看它們體型不大,但它們的兇猛和咬合力卻是傳奇級的——嚼碎骨頭,輕輕鬆鬆。
它們在澳大利亞大陸消失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表示,人類的獵殺可能已經消滅了許多魔鬼賴以生存的物種;氣候變化和野狗的引入,也可能是澳大利亞袋獾滅絕的原因之一。
塔斯馬尼亞島是澳大利亞東南端的一個大島,一個倖存的種群已經繁衍生息,但是這些頑強的食腐動物最近幾十年來一直在掙扎。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魔鬼」於1996年首次被發現,它們被一種致命的傳染性癌症所困擾,這種癌症會影響他們的面部和口腔。
恰如其名,魔鬼面部腫瘤病(DFTD)是唯一已知的傳染性癌症,並通過叮咬、打架和交配在種群中傳播。此後,「魔鬼」種群減少到只有25000隻;由於DFTD的威脅,「重新布線」項目花了很大的力氣,來確保在澳大利亞釋放的惡魔沒有這種疾病。
在火災造成約30億動物死亡、受傷或流離失所的一年中,將該物種帶回澳大利亞是一個亮點。從生態學角度看,塔斯馬尼亞魔鬼種群的復甦,有助於恢復澳大利亞生態系統的平衡——該生態系統已被引進物種(如野貓和狐狸)蹂躪,危及本地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
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塔斯馬尼亞魔鬼一般不吃貓;但貓科動物似乎想避免與這種多毛有袋動物發生口角,選擇在黎明和黃昏狩獵,把夜晚讓給夜間活動的魔鬼。這一時間的轉變可能會讓當地的物種,比如袋狸,在黑暗的掩護下出現,這是貓科動物掠奪者的喘息之地。
但是,惡魔捲土重來的全部後果仍不得而知。該項目的組織者,將通過追蹤項圈和相機陷阱,密切關注這些惡魔及其周圍的環境。最終的目標是——把惡魔帶到更大的範圍內,超越保護區的柵欄。
「塔斯馬尼亞魔鬼,代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自然控制措施——在沒有大陸食肉動物的情況下,它們會使生態系統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