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魔鬼!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2020-11-22 網易科技

眾所周知,癌症一般不會傳染,但袋獾面部腫瘤病卻可以在袋獾之間傳播。這種罕見的傳染性癌症死亡率達到100%。自1996年以來,在沒有天敵威脅和屠殺的情況下,袋獾的數量下降了80%,幾乎所有的數目減少都可以歸因於面部腫瘤造成的死亡。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近親繁殖——一萬年前是自然原因逼迫,近代則是人類的迫害和棲息地分裂讓它們只能小種群近親繁殖。

出品 | 王真 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在澳洲東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群袋獾。由於兇惡的面相和食腐的習性,它們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二十年前那時,它們的日子還算不錯。

(兩隻「塔斯馬尼亞惡魔」,其中一隻沒有任何白色斑紋。約16%袋獾都沒有斑紋。圖/Willis Lim)

彼時,這種動物的數量剛剛從四十年代之前的屠殺迫害中恢復。當初袋獾被認為對農場綿羊造成威脅,從大約1830年到1936年的一百年間,它們被大量捕殺。島上一度出現賞金獵殺袋獾的活動,使得該物種數量大大減少。

當最後一隻袋狼在1936年死去,人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對這些有袋動物的傷害。此時袋獾的數量也已不多,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為保育類動物。保護袋獾的法律生效。對它們的狩獵行為終於停止,其數量也逐漸回升。

(袋獾是名副其實的「晝伏」動物──它們不在日間出動覓食,但卻喜歡在太陽下休息。這隻袋獾的左眼旁邊有打鬥過的傷痕。圖/Wayne McLean)

從1941年到1960年代,免除了遭人類屠殺的威脅,袋獾數量開始回升。雖然在威脅到羊群時還是偶爾會被投毒或獵殺,但袋獾終究是受到了官方的保護。

到了20世紀70年代,袋獾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人們的警惕。1975年和1987年袋獾數量先後兩次下降,不過隨後都繼續保持回升。這種周期性數量波動在野生動物種群中很常見,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直在茁壯成長。

事情在1996年發生轉變,種群中爆發的面部腫瘤開始嚴重影響袋獾數量。這種面部傳染病最初被認為是由病毒引起,之後發現它是非病毒性的傳染性寄生性腫瘤。

眾所周知,癌症一般不會傳染,但袋獾面部腫瘤病卻可以在袋獾之間傳播。這種罕見的傳染性癌症死亡率達到100%,而袋獾啊高度社會化且性情兇猛,和其卡通形象相去甚遠,其兇猛的習性導致的打鬥和相互撕咬協助了這種疾病的傳播。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這一疾病使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袋獾數量大大減少。

(袋獾面部腫瘤病從口部開始蔓延至全身。受感染的袋獾因無法進食而死亡。)

(袋獾對這種癌症非常易感。自1996年以來,袋獾的數量足足下降了80%,幾乎所有的數目減少都可以歸因於這種疾病造成的死亡。

(據估計,如果面部腫瘤再照此發展下去,「塔斯馬尼亞惡魔」將在25年內滅絕。)

為什麼袋獾會對這種極其罕見的癌症如此敏感呢?

如果袋獾會說話,它們一定同人類一樣「談癌色變」。癌症是1941年受保護以來造成袋獾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

生物學家對此給出了簡單明了的解答:這種動物身上I型和II型MHC基因的多樣性太低了。

過小的種群規模使得袋獾的遺傳多樣性很低。在歐洲人殖民澳洲之前,包括袋獾在內的有袋動物在澳洲隨處可見,在殖民者到達後不久,澳洲大陸上的許多大型有袋動物迅速絕跡,如今只能在偏居一隅的塔斯馬尼亞島覓得袋獾蹤跡。

袋獾在一萬年前經歷了極端的遺傳瓶頸效應,整個種群倖存的數量可能只有500隻。歐洲人抵達澳洲之後,由於極端的圍捕,袋獾生存瓶頸變得更加嚴峻。並且由於MHC基因多樣性隨著種群數量減少而變低,傳染病亦時常爆發。人們認為二十世紀上半葉袋獾數目的兩次減少便是傳染病肆虐的結果。

40年前人們擔心袋獾數目太多,50年後人們擔心它們可能會滅絕。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近親繁殖——一萬年前是自然原因逼迫,近代則是人類的迫害和棲息地分裂讓它們只能小種群近親繁殖。

袋獾的故事應該成為一個警告。提醒我們一個物種單單在數量上增長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好。我們還要注意到MHC基因的多樣性。

許多瀕危物種都面臨和袋獾一樣的難題。生活在非洲與西亞的獵豹近親繁殖也很嚴重,只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威脅其生存的大型疾病。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發生,反而是它很容易發生。

由此觀之,那些人類成功拯救瀕危物種的例子也變得不那麼成功。

美國人曾為成功恢復北象海豹數量感到欣慰。20世紀初全球僅剩下100多隻北象海豹。墨西哥政府率先開始設立保護區,美國也很快跟進施以援手。最終人類努力讓北象海豹數量超過了10萬。採用後宮式意味著只有少數雄性海豹在每一代中產生後代。若海豹種群不是那麼集中,情況不會那麼糟糕。

這些動物尚未出現嚴重的疾病,但是它們時刻生活在疾病的威脅裡。

正如袋獾的例子,一個物種的數量有所增加,並不意味著它不「易危」。數量之外,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也至關重要,特別是MHC基因。

(圖為I型MHC分子結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存在於大部分脊椎動物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家族,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

不幸的是,許多野生動物保護案例都可能在重蹈袋獾的覆轍。遺傳瓶頸篩選之後的小部分倖存個體能夠在數量上重新壯大,但有限的遺傳多樣性讓它們難以通過疾病的考驗。

(圖為以彈珠模擬的中種群瓶頸效應。經過「瓶頸」後,藍色彈珠佔到多數。基因多樣性越低,種群對疾病反應能力越低。)

這就是為何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如此關心野生種群和動物園育種計劃的遺傳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對瀕危物種完全恢復至關重要。否則,即便在數量上恢復了,它們仍然是脆弱「易危」的。

而如果這些動物還處在「易危」狀態,我們又怎能說它們已完全恢復呢?曾經生龍活虎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危在旦夕,加州禿鷹、佛羅裡達山獅和中國大熊貓也正面臨同樣的考驗。

生靈的自救:袋獾可能已經在4代至6代的短時間內,快速進化出了對面部腫瘤病的抵抗力

故事回到袋獾身上。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因此預測這個種群將會很快滅絕。但至今,仍有部分袋獾存活,科學家推斷,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為了應證推斷,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袋獾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將結果與袋獾面部腫瘤病出現前的袋獾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目前生活的袋獾有七個基因發生了變異,其中五個與癌症或者免疫系統有關。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基因突變很可能幫助袋獾更好地抵禦袋獾面部腫瘤病。

據此,科學家依據進化論認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出現和流行很可能帶來了新的選擇壓力,從而使得由於基因突變而能夠更好地抵抗袋獾面部腫瘤病的袋獾個體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雖然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這些基因突變的出現並不意外,研究人員還是驚訝於它們出現的如此之快:從袋獾面部腫瘤病出現至今,生活在塔斯馬尼亞的袋獾只繁衍了4-6代。

袋獾未來可能會拯救人類,它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

同期,澳洲科學家發現,袋獾的奶(又被成為「魔鬼牛乳」)裡所含的肽,可以殺死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命的細菌。魔鬼牛乳中的肽來自於一種稱為「毒蕈礆」的抗菌家族,是一種天然抗生素。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掃描袋獾的基因組後發現了6種天然的抗菌肽,在將之提煉出來、人工複製而用於實驗中後發現,該物質殺死了幾個目前已知對人類極為致命的病毒。

有鑑於有袋類的幼體通常在妊娠 21 天后仍然發育不全,科學家自然會認為母乳應能讓免疫系統更為健全;但他們原先也對於發現其中的奧秘不帶期待。然而在實驗中,這些物質殺死了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出現於大約 30% 的人類鼻子及皮膚上,正常時無害,但若透過傷口進入了血液系統,將有致命的危險。

臨床推斷認為,超級細菌對人類的殺傷力將大於癌症,並在一年內造成100萬人以上的死亡。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讓時事更嚴肅,讓科學有溫度」。本文系網易科學人原創稿件,版權屬網易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須註明稿件來源:網易科學人,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合作請聯繫:mike300@126.com

相關焦點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許多專家擔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袋獾面部癌症最終會導致瀕危的袋獾走向滅絕。
  • 澳洲的野貓開始有勁敵?時隔三千年,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土地
    在澳洲大陸,野貓作為一種外來入侵物種,令人非常頭疼,因為澳洲的野貓每年都會捕殺數百萬的動物為食,有些物種直接就被吃成了瀕危物種。為了在生態鏈上平衡野貓的危害,近日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洲大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20年降80%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一出生就面臨生死考驗:生幾十個,但只養育4個。  一隻袋獾媽媽懷孕大約三周,之後她可以生下多達40個小袋獾。  這一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一種名為「面部腫瘤病」的罕見癌症,這種疾病可以通過面部撕咬傳播,好鬥的個性成了傳播最好的途徑。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過去的3500年裡,作為外來物種的澳洲野犬,對缺少掠食者的澳大利亞生態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但控制了普通哺乳類動物、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數量,還抑制了其他外來物種(如狐狸和貓)的數量。然而,澳洲野犬還會捕食綿羊和牛犢,對當地畜牧業造成損失,所以近10年來遭到大量捕殺,甚至有牧場主為此開出高額賞金。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3000年來,這種叫「塔斯馬尼亞魔鬼」的傢伙,第一次回到澳洲大陸
    130英裡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一個1000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放生了11隻「塔斯馬尼亞魔鬼」。今年3月,一個名叫「重新布線」的項目,放生了15隻「塔斯馬尼亞魔鬼」,他們稱之為「軟啟動」。截至目前,這種澳大利亞傳奇的有袋食肉動物在野外的數量,已達到了26隻——它們將再次遊蕩在內陸地區。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
  •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同步加速器幫助拯救袋獾
    Church博士表示,他將利用同步加速器檢測是否在病症變得明顯以前,疾病會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毛髮發生什麼生物化學變化。他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具有一致性的變化,那麼它可能能進一步擴展到人類身上,允許我們在腫瘤生長前就檢測出來,這將使檢測手段更加便捷和有效。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澳洲兔子最初只有幾隻,為什麼沒因近親繁殖而滅絕,反而泛濫了?
    首批穴兔是在1788年隨英國第一艦隊進入澳洲的,這是英國殖民者首次在澳洲建立定居點。一是近親繁殖,近親繁殖容易使後代患隱性遺傳病。二是遺傳漂變,不同基因型的動物留下子代數量不同,可能導致某些基因隨機性地消失,從而使子代遺傳多樣性降低,整個種群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下降。 澳洲生態學家曾提出過一個50/500規則,即50隻個體才能避免近親繁殖,500隻個體才能消除遺傳漂變的影響。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兇殘的小傢伙一直受到攻擊——不是來自捕食者,而是來自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疾病已經對袋獾群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袋獾這個物種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2014年,專家們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播的癌症(DFT2),這種癌症嚴重威脅到了塔斯馬尼亞南部動物的生存。
  • 盤點動物界「魔鬼」:魔鬼蛙可捕食小恐龍
    盤點動物界「魔鬼」:魔鬼蛙可捕食小恐龍自然界物種多樣,千奇百怪。而被冠以「魔鬼」稱號的物種更是數不勝數,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魔鬼蛙和恐龍同時代的魔鬼蟾蜍魔鬼蛙,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它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魔花螳螂捕食蝗螂中最大的一種魔花蝗螂是捕食蝗螂中最大的一種,身長可達13釐米,享有「蝗螂之王」的美譽。
  • 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這是貓科和袋鼬科動物之間的對決,也是體型相近的兩種食肉動物之間的比較,但時,在現實中,獰貓分布於非洲、西、南亞等地,而袋獾則僅分布在澳洲。因此,兩種動物是沒有機會相遇的。所以,要想判斷兩種沒有相遇機會的動物的戰鬥力強弱,我們只能通過對比兩種動物的基本數據以及習性綜合來分析一下了。
  • 澳洲山火致至少5000隻樹熊死亡 如不採取保護措施將30年內絕種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有報告指,近月的山火燒死最少5000隻樹熊,如果不立即採取保護措施,新南威爾斯州的樹熊將在30年內絕種。澳洲過去大半年的嚴重山火,蔓延東部及南部多個州,燒毀3500萬公頃林木,大量野生動物家園被毀,甚至被燒死。
  • 十種致命動物疾病,伊波拉排第一?
    不僅人類需要應對危險的傳染病,野生動物也需要面對這些疾病,從伊波拉到癌症,甚至瘟疫。有時候某個疾病的爆發會在短時間內殺死上千的動物,而對於那些瀕危動物而言,疾病的爆發更嚴重,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現了很多新型動物疾病,一些之前發現的疾病也發生種間傳染,傳播到了新的地方。
  • 澳洲野兔泛濫,調查後發現竟是近親繁殖,為何沒有滅絕?
    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封閉性,也讓澳洲大陸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有外來物種入侵,往往都是災難性的。比如說,英國人帶到澳洲的兔子,到了今年已經成為一大災害了。為什麼兔子會成為澳洲的生態災難?早在17世紀,歐洲人就已經發現了澳洲大陸。最初,這裡荒無人煙,只有少數澳洲土著,英國人把這裡當做流放之地。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