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2021-02-13 癌圖騰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兩種能影響它們的傳染性癌症。4 月 9 日 發表 在《癌症細胞》雜誌上的對這兩種癌症的比較研究表明,它們的起源很相似。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相信,袋獾可能只是更容易患上這類疾病。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這些癌症的有效藥物,並有可能用於拯救袋獾免於滅絕。

目前人們已知只有八種具有自然傳染性的癌症:一種發生於狗身上,兩種與袋獾、五種發生與海洋雙殼類動物有關。袋獾在爭奪配偶和食物時,常常互相撕咬對方的面部。而這兩種癌症在轉移之前會引起相似的面部腫瘤,並在袋獾之間傳播。

劍橋大學遺傳學家 Elizabeth Murchison 說:「當第一種傳染性癌症被發現時,我們認為這種癌症非常罕見,而袋獾只是不幸患上了這種癌症。但第二種癌症的出現讓我們懷疑,袋獾患上這種疾病的風險是否特別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某種環境或人為變化影響了袋獾,使其出現這些癌症。為了評估這些假設,研究人員對這兩種癌症進行了基因和功能比較。

儘管研究人員無法識別出任何病毒或外部致癌物(如紫外線)的基因標記,但他們指出,不排除可能有一些沒有檢測或找到的東西起作用。然而,他們發現,這兩種癌症儘管起源於不同個體,但有相似的突變過程和起源組織,並對類似的藥物作出反應。「這表明袋獾對這種細胞的調控出現了某種問題,這可能讓它們更易感染這類疾病。」Murchison 說。

其源頭或能追溯到撕咬行為。而且,研究顯示創傷修復途徑可能與癌症起源有關。因此,袋獾頻繁的面部損傷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同時也提供了一種疾病從宿主轉移到另一個宿主的途徑。

這些癌症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其在塔斯馬尼亞的部分地區消滅了 90% 的袋獾,並威脅到該物種的生存。作為食腐動物,袋獾是島上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和測試,已經確定的藥物或能提供幫助。

原文檢索:

The Origins and Vulnerabilities of Two Transmissible Cancers in Tasmanian Devils

(來源:科學網   2018-04-11 )

相關焦點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袋獾一直飽受一種流行病的困擾——一種通過撕咬傳播的面部癌症。 這種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的癌症會產生巨大的口瘡,最終導致它們飢餓而死。與其他癌症不同的是,這種癌症有傳染性。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
  • 為了抵抗傳染性癌症,袋獾迅速演化
    response to a transmissible cancer in Tasmanian devils 顯示,袋獾可能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這種個頭只有小狗大的生物是現今尚存的最大有袋類食肉動物,因其黑色的皮毛,刺耳的尖叫,沖天的臭氣,暴躁的性格和吃肉不吐骨頭的習性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自1996年起,這種本身數量就不多的動物當中開始流行目前已知的第三種自然流行的傳染性癌症:袋獾面部腫瘤病。長出面部腫瘤的袋獾。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中 小】 語音播報   一個被傳染性癌症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眾所周知,癌症一般不會傳染,但袋獾面部腫瘤病卻可以在袋獾之間傳播。這種罕見的傳染性癌症死亡率達到100%。自1996年以來,在沒有天敵威脅和屠殺的情況下,袋獾的數量下降了80%,幾乎所有的數目減少都可以歸因於面部腫瘤造成的死亡。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兇殘的小傢伙一直受到攻擊——不是來自捕食者,而是來自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疾病已經對袋獾群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袋獾這個物種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2014年,專家們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播的癌症(DFT2),這種癌症嚴重威脅到了塔斯馬尼亞南部動物的生存。
  • 盤點男女最易患的十大癌症:肺癌乳腺癌上榜
    男女最易患的十大癌症,你知道嗎?  昨天下午,《六早癌症篩查百城聯動公益中國行》活動啟動,南京市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陳錦飛教授盤點了男女最易患上的十大癌症,以及癌症早期的症狀。  陳錦飛主任表示,男性好發的前十位癌症是: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睪丸癌。
  • 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細胞生長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
  • 《袋獾與㺢㹢狓》專欄欣賞
    《袋獾與㺢㹢狓》此篇文章刊登於《興趣作文•興趣閱讀》2020年9月刊。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兩處即將消逝的景點——科爾卡峽谷和塔斯馬尼亞島。首先我們來介紹的是科爾卡峽谷。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衝突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縮減,然而這種衝突並不是影響袋獾生存的全部原因。如果一個國家的吉祥物正在滅絕,國民們會做些什麼呢?看樣子滑稽可笑的袋獾只能出現在卡通片《兔八哥》裡了。真實的袋獾是一種矮小壯碩、皮毛黑亮的食腐動物,很難讓人產生親近它的想法。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人們來到這裡後,總能在灌木叢深處聽到袋獾神秘的尖叫聲和咆哮聲,他們認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絕對不是正常的生物,極有可能是惡魔,甚至還認為,這種生物會吃人。  於是就給袋獾起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那麼惡魔稱號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因為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中間狀態,自身無法進行新陳代謝、自主生長和繁殖。為了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病毒只能馬不停蹄地尋找宿主,通過感染宿主完成繁殖,感染的過程分為吸附、注入、脫殼、生物合成和裝配釋放五個步驟。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大類病毒便是冠狀病毒,目前為止一共發現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就高達七種。
  • JNCI:為什麼男性更易患癌症?關鍵在於Y染色體某些基因功能喪失
    ,Y染色體鑲嵌丟失(LOY)與癌症之間存在聯繫。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從轉錄組數據測量EDY的方法,在GTEx項目(n = 371)的47個未患病組織中研究了EDY,並在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n= 1,774)和其他七個研究(n = 7,562)的12項癌症研究中將其與癌症狀態相關聯。
  • 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獾在現存的動物中,只要是名字裡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袋獾在有袋類動物中,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袋獾屬於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種,在袋鼬目一共有三個科,出去袋鼬科外,還有袋食蟻獸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現存的袋鼬目只有兩科兩種。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據該聲明稱,澳大利亞的一個非營利野生動物組織十多年來一直在飼養和研究袋獾,其目標是最終將袋獾重新引入野外,2020年9月10日,他們已經將第一批11隻袋獾釋放到了野外,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同時聲明中還指出,野外有了袋獾,貓在夜間的狩獵能力就會減弱,因為袋獾也是在夜間活動的,而貓在白天捕食本就沒那麼有效率。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
  •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同步加速器幫助拯救袋獾
    Church博士表示,他將利用同步加速器檢測是否在病症變得明顯以前,疾病會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毛髮發生什麼生物化學變化。他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具有一致性的變化,那麼它可能能進一步擴展到人類身上,允許我們在腫瘤生長前就檢測出來,這將使檢測手段更加便捷和有效。
  • Sci Adv:為何老年人更易患阿爾茲海默病?
    2019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阿爾茲海默病的患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波恩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老年人更易患阿爾茲海默病,他們發現,名為tau蛋白的特定分子會參與該病的發生,tau蛋白能在老化的大腦中快速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