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與㺢㹢狓》專欄欣賞

2021-03-01 川洋行天下

《袋獾與㺢㹢狓》此篇文章刊登於《興趣作文•興趣閱讀》2020年9月刊。從上一期開始,我就為大家介紹了兩種動物:貂熊與草原西貒,這期接著向大家介紹另外兩種動物。

圖片上的袋獾拍攝於美國洛杉磯動物園,我第一次見到袋獾活體是在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只是那次袋獾正在呼呼大睡,等了很久都沒有起來活動。這一次在美國洛杉磯動物園見到兩隻袋獾,它們都非常活躍,一直在展區中跑來跑去。別看它們的個子和小狗差不多大,渾身黑乎乎的,但是非常強壯,身上還散發著一股惡臭。袋獾的咬合力在哺乳動物中可是名列前茅的。

㺢㹢狓對於大家來說可能很陌生,圖片上的㺢㹢狓拍攝於日本橫濱動物園。國外很多動物園都有㺢㹢狓展出,我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的動物園裡都見到過它們的身影。只是國內的動物園目前還沒有這種珍稀動物展出。㺢㹢狓屬於長頸鹿科,是長頸鹿唯一尚未滅絕的近親。

這一期的兩種動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大家結合我寫的文章可以對它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川洋行天下」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喜歡此文章,請點亮在看!謝謝!

謝謝大家的讚賞!

相關焦點

  •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
    第二天早晨,起程前往 Cruz del Condor,它是位於峽谷邊緣的高為1200米的一處觀景臺,遊客可以從那裡欣賞到壯觀的景象——全球最大的鳥類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安第斯禿鷹的體型過於龐大,導致它們不能像其他鳥類那樣輕巧地起飛。每天早晨,它們得從懸崖上跳至峽谷中,然後藉助來自峽谷的上升暖氣流緩緩滑行。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許多專家擔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袋獾面部癌症最終會導致瀕危的袋獾走向滅絕。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兇殘的小傢伙一直受到攻擊——不是來自捕食者,而是來自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疾病已經對袋獾群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袋獾這個物種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2014年,專家們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播的癌症(DFT2),這種癌症嚴重威脅到了塔斯馬尼亞南部動物的生存。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雖然在威脅到羊群時還是偶爾會被投毒或獵殺,但袋獾終究是受到了官方的保護。到了20世紀70年代,袋獾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人們的警惕。1975年和1987年袋獾數量先後兩次下降,不過隨後都繼續保持回升。這種周期性數量波動在野生動物種群中很常見,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直在茁壯成長。事情在1996年發生轉變,種群中爆發的面部腫瘤開始嚴重影響袋獾數量。
  • 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獾在現存的動物中,只要是名字裡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袋獾在有袋類動物中,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袋獾屬於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種,在袋鼬目一共有三個科,出去袋鼬科外,還有袋食蟻獸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現存的袋鼬目只有兩科兩種。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據該聲明稱,澳大利亞的一個非營利野生動物組織十多年來一直在飼養和研究袋獾,其目標是最終將袋獾重新引入野外,2020年9月10日,他們已經將第一批11隻袋獾釋放到了野外,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同時聲明中還指出,野外有了袋獾,貓在夜間的狩獵能力就會減弱,因為袋獾也是在夜間活動的,而貓在白天捕食本就沒那麼有效率。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同步加速器幫助拯救袋獾
    Church博士表示,他將利用同步加速器檢測是否在病症變得明顯以前,疾病會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毛髮發生什麼生物化學變化。他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具有一致性的變化,那麼它可能能進一步擴展到人類身上,允許我們在腫瘤生長前就檢測出來,這將使檢測手段更加便捷和有效。
  • 「雷神」海總夫婦熱心參與恢復保護區生態的袋獾放歸活動
    9 月 10 日,漫威雷神扮演者 Chris Hemsworth 與妻子 Elsa Pataky 協助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Aussie Ark(澳大利亞方舟),將 11 只旨在改善當地生態的袋獾(Tasmanian devil)投放到了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
  • 時隔三千年,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土地
    為了在生態鏈上平衡野貓的危害,近日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洲大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26隻袋獾放歸到新南威爾斯州雪梨以北一個面積為400公頃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時隔三千年後,澳洲大陸重新出現袋獾野生種群。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人們來到這裡後,總能在灌木叢深處聽到袋獾神秘的尖叫聲和咆哮聲,他們認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絕對不是正常的生物,極有可能是惡魔,甚至還認為,這種生物會吃人。  於是就給袋獾起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那麼惡魔稱號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
  •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20年降80%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 澳大利亞發現滅絕逾一個世紀動物 系袋獾家族成員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9日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斯圖爾特國家公園發現袋獾家族的另一類成員——一隻鬃尾Mulgara,它和豚鼠一樣大小,是微型的肉食有袋動物。
  • 蜜獾打得過狼獾和袋獾嗎?為什麼獾類家族個個不好惹?奇趣自然
    蜜獾:&34;,在非洲草原上大名鼎鼎,但如果讓它PK狼獾、袋獾等同樣幾個狠角色兄弟,平頭哥能勝出嗎?如果遇到狼獾和袋獾他就會敗下陣來,我們一起來看看:1,狼獾蜜獾體重一般在10公斤左右,體長90公分左右。而狼獾體長1米2,體重20到25公斤,兩者有一倍差距。
  • 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細胞生長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
  • ①㺢㹢狓的舌頭②鬣狗在執行圈內爭鬥③蟲也不動了的貓屍體④鱷魚偷襲蟒蛇⑤大黃蜂比螳螂更厲害⑥巨大的犰狳,爪子特別嚇人
    博多地理參考部分-博多字形參考部分-博多字形參考部分-白皮膚數量-博多字形參考部分-博多字形參考部分-博多字形參考部分-博多字形參考部分㺢㹢狓的舌頭,這生物是長頸鹿的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