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兇殘的小傢伙一直受到攻擊——不是來自捕食者,而是來自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疾病已經對袋獾群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袋獾這個物種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2014年,專家們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播的癌症(DFT2),這種癌症嚴重威脅到了塔斯馬尼亞南部動物的生存。
-
為了抵抗傳染性癌症,袋獾迅速演化
本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 Rapid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生物學家對此給出了簡單明了的解答:這種動物身上I型和II型MHC基因的多樣性太低了。過小的種群規模使得袋獾的遺傳多樣性很低。在歐洲人殖民澳洲之前,包括袋獾在內的有袋動物在澳洲隨處可見,在殖民者到達後不久,澳洲大陸上的許多大型有袋動物迅速絕跡,如今只能在偏居一隅的塔斯馬尼亞島覓得袋獾蹤跡。
-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20年降80%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
-
澳大利亞發現滅絕逾一個世紀動物 系袋獾家族成員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9日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斯圖爾特國家公園發現袋獾家族的另一類成員——一隻鬃尾Mulgara,它和豚鼠一樣大小,是微型的肉食有袋動物。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許多專家擔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袋獾面部癌症最終會導致瀕危的袋獾走向滅絕。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袋獾是食肉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只吃肉,而且對肉的來源並不挑剔,什麼肉都吃。 在自然界中,它們的主要角色是食腐動物,以動物屍體和部分腐爛的肉為食,但它們也會捕獵,蛇、蜥蜴、青蛙和昆蟲都是它們的獵物。 袋獾喜歡獨居,但經常聚在一起覓食,有時會加入一場拉鋸戰,幫助每隻袋獾將食物撕成更小的碎片。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
-
《袋獾與㺢㹢狓》專欄欣賞
《袋獾與㺢㹢狓》此篇文章刊登於《興趣作文•興趣閱讀》2020年9月刊。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03 能力:「免疫蛇毒」、「皮肉分離」是拿手「絕活」。蜜獾的無畏並不是無腦的,而是基於它自身的能力才有的。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蜜獾能夠免疫大部分的蛇毒,這讓它成為了非洲大陸上毒蛇的「剋星」,其次,蜜獾的「皮肉分離」能力能讓它化險為夷,因為即使表面上被咬中要害,實際上通過皮肉分離,它總是能夠避開要害。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然而,澳洲野犬還會捕食綿羊和牛犢,對當地畜牧業造成損失,所以近10年來遭到大量捕殺,甚至有牧場主為此開出高額賞金。隨著澳洲野犬的減少,貓和狐狸的數量直線上升,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力被認為是毀滅性的。有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貓每年殺死20多億隻野生動物!
-
時隔三千年,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土地
為了在生態鏈上平衡野貓的危害,近日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26隻袋獾重新野放到澳洲大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26隻袋獾放歸到新南威爾斯州雪梨以北一個面積為400公頃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時隔三千年後,澳洲大陸重新出現袋獾野生種群。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從演化及生態學的觀點學習抗癌
從演化及生態學的觀點學習抗癌 來源:華文生技網 2006-11-24 09:41 癌細胞事實上就是一個演化的小宇宙。
-
「雷神」海總夫婦熱心參與恢復保護區生態的袋獾放歸活動
9 月 10 日,漫威雷神扮演者 Chris Hemsworth 與妻子 Elsa Pataky 協助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Aussie Ark(澳大利亞方舟),將 11 只旨在改善當地生態的袋獾(Tasmanian devil)投放到了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
-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
安第斯禿鷹,在科爾卡峽谷上空翱翔,塔機馬尼亞半島的袋獾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兩處即將消逝的景點——科爾卡峽谷和塔斯馬尼亞島。首先我們來介紹的是科爾卡峽谷。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衝突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縮減,然而這種衝突並不是影響袋獾生存的全部原因。如果一個國家的吉祥物正在滅絕,國民們會做些什麼呢?看樣子滑稽可笑的袋獾只能出現在卡通片《兔八哥》裡了。真實的袋獾是一種矮小壯碩、皮毛黑亮的食腐動物,很難讓人產生親近它的想法。
-
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獾在現存的動物中,只要是名字裡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袋獾在有袋類動物中,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袋獾屬於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種,在袋鼬目一共有三個科,出去袋鼬科外,還有袋食蟻獸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現存的袋鼬目只有兩科兩種。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在恐龍滅絕之後的1000萬年裡,我們祖先的演化速度比之前的8000萬年間的快了三倍。團隊首席研究員,倫敦大學學院遺傳、進化及環境學院的 Thomas Halliday 博士說:「非鳥恐龍的滅絕、有競爭關係的其它哺乳動物的日漸式微,讓我們的祖先、也就是早期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得到了好處。壓力一經解除,它們就迅速演化出各種新形態。 「我們尤其注意到勞亞獸總目下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快速增大、生態多樣性迅速增加。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那麼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除了剛才提到的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還有已經滅絕的袋獅、袋狼、袋猴等等。在狩獵、焚林開荒等人類活動作用下,包括袋獅在內的大量有袋類動物滅絕了。以上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袋類動物這麼少,而且多集中在澳大利亞,而且澳大利亞胎盤類還非常少的原因所在。好了,現在再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那麼澳大利亞的女性會進化出育兒袋嗎?顯然不會,有袋類動物之所以有袋,是因為它們在1.25億年前的中國東北的祖先(中國袋獸)長出了育兒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