獰貓打得過袋獾嗎?為什麼?

2021-01-15 科學獵奇

這是貓科和袋鼬科動物之間的對決,也是體型相近的兩種食肉動物之間的比較,但時,在現實中,獰貓分布於非洲、西、南亞等地,而袋獾則僅分布在澳洲。因此,兩種動物是沒有機會相遇的。所以,要想判斷兩種沒有相遇機會的動物的戰鬥力強弱,我們只能通過對比兩種動物的基本數據以及習性綜合來分析一下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袋獾

在現存的動物中,只要是名字裡有「袋」的大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而袋獾也不例外,作為少有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袋獾在有袋類動物中,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

袋獾屬於袋鼬目袋鼬科下的唯一物種,在袋鼬目一共有三個科,出去袋鼬科外,還有袋食蟻獸科和袋狼科。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早在1936年就死亡了,因此,現存的袋鼬目只有兩科兩種。

袋獾僅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上,它們喜歡棲息在灌木叢以及雜草叢生的平原上。袋獾是一種晝伏夜出的食肉動物,白天它們會躲在地下的洞穴中,到了黃昏出洞尋找食物。袋獾有著一張與頭部不成比例的大嘴,因此它又被稱為「大嘴怪」。科學家根據袋獾上下頜的開合角度以及其咬肌肌肉綜合得出,袋獾是現存同體型下咬合力最強的動物。

袋獾的體型不大,成年袋獾的平均體長在65公分左右,體重平均在8公斤左右,雖然袋獾的體型不大,但是它的主要獵物卻以袋熊、沙袋鼠、鳥類、兩棲類、魚類以及腐肉為主。其中袋熊的平均體重在30公斤左右,是袋獾體重的4倍左右,即使沙袋鼠都有著平均15公斤的體重,是袋獾體重的2倍以上。

除此之外,袋獾還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它們兇猛好鬥,這一點從同類之間你死我活的戰鬥就能看出。雖然袋獾大都是獨居的,但是由於它們在進食時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這種尖叫聲能夠吸引同類,所以同類間食物的爭鬥是袋獾的日常,而且一旦發生爭鬥,必須要有一方服軟。

正是因為這種兇猛好鬥的性格以及刺耳的尖叫聲,在當地,袋獾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武器」一共有三種,第一種就是自己不長但是很尖利的爪子;第二是自己尖利的牙齒和強大的咬合力;第三就是可以釋放臭氣的臭腺。

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除了人類和面部腫瘤外,袋獾沒有天敵。

獰貓

獰貓是一種小型的貓科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以非洲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獰貓比較喜歡在乾燥的環境中,因此它常見於稀疏的草原或者是沙漠邊緣地帶。從外觀上看,獰貓有著明顯的特徵,那就是耳朵上那兩個類似於天線的毛簇,這種形態除了獰貓外,猞猁的耳朵上也是如此。但是,獰貓都是毛髮純色的,而猞猁的身上卻有著不規則的斑點,這是二者最大的區別。

成年獰貓的體長平均在1米左右(含尾長),體重平均在15公斤左右。作為貓科動物,獰貓也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它的主要食物以嚙齒類動物、野兔以及鳥類為主,偶爾也會攻擊小型的有蹄類動物,比如羚羊。作為小型貓科動物,獰貓的身體格外的靈活,它能在鳥兒飛翔時準確的判斷其軌跡然後跳到半空上將鳥兒收入囊中。

由於獰貓的生境中,有花豹、獵豹、獅子等大型的貓科動物的威脅,所以它們的隱藏能力很強。

獰貓和袋獾誰更厲害?

從上面兩種的對比看,我認為獰貓比袋獾更厲害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個。

01 體型對比

雖然袋獾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但是,它再大體重也不過有10公斤左右。而獰貓雖然是小型貓科動物,但是它也有平均15公斤的體重。在體型相近動物之間的較量中,往往體型就決定了勝負。

這是獰貓的優勢之一。

02 戰鬥力對比

戰鬥力對比我們可以通過兩方面,一方面就是雙方捕獵的獵物大小,一方面是雙方的「硬體」。首先,在捕獵的獵物方面,袋獾可以捕獵袋熊,這種30公斤重的獵物,而獰貓則可以捕殺小型的羚羊等有蹄類動物,獵物方面二者相差不大。其次是硬體,雖然兩種動物都有尖利的爪子,但是相對來說,獰貓的爪子更為鋒利和長,原因是獰貓的爪子有爪鞘,可以保持爪子的鋒利程度,而袋獾的爪子則是裸露在外面的,顯然沒有獰貓的鋒利。而且獰貓有著更加靈活的身體以及強大的跳躍力,這在實戰中,都是優勢。

這是獰貓更厲害的另一個原因。

總結

獰貓的生存環境中有著眾多猛獸的威脅,而在這種環境下,獰貓的數量依然趨於穩定,這足以證明獰貓強大的生存能力,而且比起袋獾來,獰貓有著接近一倍的體型優勢。所以,我認為獰貓要不袋獾更厲害一些。

相關焦點

  • 蜜獾打得過狼獾和袋獾嗎?為什麼獾類家族個個不好惹?奇趣自然
    蜜獾:&34;,在非洲草原上大名鼎鼎,但如果讓它PK狼獾、袋獾等同樣幾個狠角色兄弟,平頭哥能勝出嗎?狼獾在動物界中已經進入了中型猛獸級別,是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最強壯、最兇悍存在,曾有過一隻狼獾從三隻野狼嘴裡奪走食物的紀錄。
  • 獰貓能不能打過「平頭哥」蜜獾?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既然,平頭哥蜜獾如此的兇猛,它能不能打過體型接近的貓科動物獰貓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蜜獾蜜獾是食肉目下的鼬科動物,與水獺、狼獾是同科動物。雖然鼬科動物在食肉目中體型不算大,但是個個都是狠角色,尤其是蜜獾,它的存在堪稱「開掛」。那麼,蜜獾有哪些「開掛」的地方呢?
  • 雲豹和獰貓誰更厲害?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同科動物之間的較量中,體型優勢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這就是花豹為什麼打不過獅子,獵豹打不過花豹的主要原因。但是,對於兩種體型相近的同科動物來說,要想判斷它們戰鬥力的強弱,就要通過一些基本數據以及習性來做一下綜合對比了。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種中型的貓科動物。
  • 猞猁能打過豹子嗎?為什麼?
    那麼,貓亞科下體型比較大的猞猁,能不能打過豹亞科下體型較小的豹子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同科動物之間的較量中,往往體型就決定了勝負,尤其是體型如果有明顯的優勢,那麼在對戰中,體型更大的顯然就是最終的勝者,因此,我們先來比較一下猞猁與豹子的體型。
  • 美國短尾貓和獰貓誰更厲害?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猞猁的體型比獰貓要大,而且捕獵的獵物比猞猁也要大,再加上它們是同科動物(同屬貓科),所以,猞猁的戰鬥力要在獰貓之上。那麼,看似與猞猁格格不入的美國短毛貓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美國短尾貓美國短尾貓雖然是猞猁的一種,但是它與其他的猞猁區別還是很大的。
  • 袋獅打得過袋劍齒虎嗎?為什麼?
    生物學家根據袋獅的頭骨化石與現在有袋類食肉動物袋獾比較發現,袋獅的咬合力可能比成年雄獅的咬合力都要大,約有400公斤左右。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01 體型對比從兩種動物的化石看,它們的平均體長非常接近,而在體重上,袋獅有些許優勢。對於同是食肉且體型相近的兩種動物來說,顯然體重更重的更有優勢。
  • 豹子捕殺過哪些貓科動物?除了野貓、藪貓、獰貓,還有獅子和老虎
    豹子捕殺過哪些貓科動物?除了藪貓和獰貓,連獅子和老虎也不放過豹子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雖然豹子的體型比獅子老虎小很多,但兇猛程度卻不輸給這兩位「貓科大哥」。下面,一起來看看豹子都捕殺過哪些貓科動物吧!豹子捕殺野貓。野貓和家貓一樣屬於貓屬動物,兩者血緣關係很近,體型相差不大,但野貓比家貓更靈活,也更擅長奔跑和爬樹。當野貓遇到老虎時,還有可能通過爬樹逃脫,然而遇到了十分擅長爬樹的豹子時,它就很有可能會喪命。豹子捕殺藪貓。藪貓的體型比野貓大,它們長著大長腿和大耳朵,被譽為「小獵豹」。然而,在豹子面前,它卻無處可逃。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據《生活科學》雜誌此前報導,僅一天,澳大利亞數百萬隻貓就殺死了130萬隻鳥、180萬隻爬行動物和310萬隻哺乳動物……為了解決入侵物種對本土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當地不但下達過「百萬滅貓令(2020年前消滅全國範圍內的200萬隻野貓)」,還將研究方向從引進掠食者轉向了恢復本土食肉動物數量上。
  • 世界上最兇猛的貓——獰貓
    貓咪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常見的寵物之一,因為貓長得好看,偶爾對著主人撒撒嬌,可愛蠢萌。所以,人們常常養貓來陪伴自己,不過,這些都是人們豢養的寵物貓。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貓。其中,就有性格異常兇猛的類型。比如今天小編要介紹給大家的號稱世界上最兇猛的貓——獰貓。
  • 《袋獾與㺢㹢狓》專欄欣賞
    《袋獾與㺢㹢狓》此篇文章刊登於《興趣作文•興趣閱讀》2020年9月刊。
  • 敢與狼鬥的獰貓,一躍2米高,伸爪打下珍珠雞,拔掉羽毛挑肉吃
    原來,獰貓長了一對「雷達耳」。忽然,獰貓從灌叢中跳了出來,猶如閃電般飛快跑去追趕一隻突然降臨的珍珠雞。這隻珍珠雞也許正在覓食,沒想到卻被獰貓盯上了,也算它倒黴。珍珠雞受驚,扑打著翅膀,趕緊朝高空飛去,獰貓突然跳了起來,後肢離地,前肢伸直去打它,猶如直立一般,這姿勢簡直太迷人了!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袋獾是名副其實的「晝伏」動物──它們不在日間出動覓食,但卻喜歡在太陽下休息。這隻袋獾的左眼旁邊有打鬥過的傷痕。為什麼袋獾會對這種極其罕見的癌症如此敏感呢?如果袋獾會說話,它們一定同人類一樣「談癌色變」。
  • 獰貓,千裡眼順風耳
    叫你一聲獰貓,你敢答應麼。今天我來介紹一下一種速度最快體型最大的小型貓類,也是貓類中極具外形特色的種類,它就是獰貓。
  • 一線希望:袋獾面部癌症的傳染率在下降
    這種疾病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已經使袋獾的數量從14萬隻銳減到2萬隻左右。袋獾面部腫瘤很容易傳播,因為袋獾比較好鬥,在繁殖季節或爭奪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屍體時,它們經常相互撕咬。 許多專家擔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袋獾面部癌症最終會導致瀕危的袋獾走向滅絕。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癌症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十分罕見,但瀕危的袋獾被傳染癌症的機率卻很高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貓科動物間的「友誼」:獅子吃花豹,花豹吃獰貓,獰貓吃野貓!
    1、獰貓VS非洲野貓非洲野貓,作為家貓的祖先之一(家貓部分遺傳基因來自於非洲野貓),它在非洲的食物鏈中是很低的。雖說流浪貓在澳洲橫行霸道,爬上了城市食物鏈的頂端,但比流浪貓更強的非洲野貓在非洲就翻不起浪花了。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兇殘的小傢伙一直受到攻擊——不是來自捕食者,而是來自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DFTD)」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疾病已經對袋獾群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袋獾這個物種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2014年,專家們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播的癌症(DFT2),這種癌症嚴重威脅到了塔斯馬尼亞南部動物的生存。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