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自然消失!科學家在袋獾中發現單一基因突變,激活後明顯減緩癌細胞生長

2020-08-11 前瞻網

罕見的、可傳播的腫瘤使標誌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學名「袋獾」)曾一度瀕臨滅絕,但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和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長期新研究表明,人們對這種動物的生存繁衍充滿希望,而且它進化出的基因突變機制還可能啟發產生人類癌症的新療法。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遺傳學》(Genetics)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單一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導致野生的「塔斯馬尼亞惡魔」中可傳播的癌症的生長減少。

在少數人類癌症患者中已有自發性腫瘤消退的文獻報導,但是對於未經治療的腫瘤消退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WSU生物科學教授安德魯·斯託弗(Andrew Storfer)表示: 「儘管這些發現對幫助拯救世界上僅存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具有最直接的希望,但這些結果也有一天可能轉化為人類健康的福音。」

由Storfer和Mark Margres領導的研究小組(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了自發消退的惡性面部腫瘤病(DFTD)的基因組(稱為Ras樣蛋白家族成員11A,RASL11A),他們發現,「塔斯馬尼亞惡魔」體內的癌症腫瘤在特殊的基因突變後開始自行消失。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兩個消退腫瘤和兩個非消退腫瘤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結果顯示,RASL11A在退化的腫瘤中表達,但在非退化的(即野生型)腫瘤中「沉默」(並未表達),與其在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細胞系中的低表達一致。隨後,研究人員直接測試了RASL11A的表達是否會對腫瘤細胞增殖或存活產生負面影響。結果發現,RASL11A表達明顯降低了腫瘤細胞總體的增殖頻率,這證實了RASL11A的表達在腫瘤消退中的重要作用。

他們還驚訝地發現,導致腫瘤消退的突變並沒有改變基因本身功能,而是打開了一個減慢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影響了基因的表達。至少,它在實驗室中的行為是這樣的。研究人員們表示,如果額外增加RASL11A的表達,就可以減緩腫瘤細胞生長,這個結果在體外細胞增殖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

弗雷德·哈奇(Fred Hutch)的癌症生物學家戴維·霍肯伯裡(David Hockenbery)表示,當前的人類癌症治療方法著重於通過有毒或使人衰弱的治療來清除腫瘤的所有痕跡。他說:「如果有某種方法可以在不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或不改變手術的情況下誘使腫瘤消退,那將是一個重大進步。」

儘管感染導致「塔斯馬尼亞惡魔」佔所有人類癌症的20%,例如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癌和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宮頸癌,但癌症是很容易感染擴散的一種。

「惡魔面部腫瘤病」(簡稱DFTD)在常見的社交行為中互相啃咬時會在動物之間傳播。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12-18個月內病死率幾乎達到100%。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這種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惡疾」最後戰勝了「惡魔」,袋獾曾一度遭遇「滅頂之災」: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該病使袋獾這種食肉有袋動物的自然種群減少了,現在僅在澳大利亞東南沿海的塔斯馬尼亞島國中發現。

Storfer的實驗室領導著由美國和澳大利亞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的研究人員團隊,以改善對「塔斯馬尼亞惡魔」的保護工作,並增進對腫瘤及其宿主共同進化的了解。

「塔斯馬尼亞惡魔」雖然對對手和獵物很暴躁和兇猛,但對人卻很溫和。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輕鬆地人道地捕獲動物,收集組織樣本並標記它們以進行監控,然後再放回野外。

隨著研究人員努力挽救「塔斯馬尼亞惡魔」,他們還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來觀察腫瘤的自然發展,這些腫瘤有時無需藥物或手術即可消退。

在近幾年的研究中,他們驚喜地發現在超過10,000例病例中,有大約20例左右的袋獾在感染上致命的DFTD後,面部腫瘤竟然在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了!Storfer興奮地表示:「儘管這種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致命的,但我們看到的只是越來越多的動物身上的腫瘤消失了。」

這一現象吸引了研究人類癌症的科學家,RASL11A激活作為抑制腫瘤的天然機制為癌症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潛在靶點。研究小組也在研究其他有希望的突變對退化腫瘤的影響。「我們希望學習一些可以用於將來理解和治療許多人類癌症的知識。」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華盛頓研究基金會(WRF)的支持。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news.wsu.edu/2020/08/06/tasmanian-devil-research-offers-new-insights-tackling-cancer-humans/

https://www.genetics.org/content/215/4/114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39549a

相關焦點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該方法可促進癌細胞通過一種高度炎性的細胞死亡形式死亡(細胞焦亡),可在多種癌症類型中發揮作用。為重新激活GSDME的抗腫瘤活性,研究團隊在小鼠癌症模型中誘導了GSDME的異位表達。結果顯示,GSDME可將具有免疫學意義的『冷』腫瘤轉變為免疫系統可以控制的『熱』腫瘤,抑制腫瘤的生長。
  • Nature:RAS突變激活胰腺癌細胞的巨胞飲作用,使得它們避免挨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通過劫持從周圍環境吸收營養物的過程來幫助胰腺癌細胞避免挨餓的機制。他們解釋了RAS基因發生的突變不僅促進在90%的胰腺癌患者中觀察到的異常生長,而且還加快為這種生長提供所需的胺基酸和代謝物的過程。
  • 降低生長速率可「對衝」基因突變影響,或可阻止癌症
    他們還發現,新陳代謝率緩慢的果蠅沒有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也可存活,這顛覆了對生命體發育的認知。降低生長速率可「對衝」基因突變影響此實驗的領導者、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教授理察·卡休表示,當這些果蠅以正常速率成長時,就會出現因基因突變帶來的問題;但當降低生長速率時,這些問題會消失。
  • 陳根:癌細胞的突變需要什麼「先天努力」?
    癌細胞的惡名昭著讓許多人認為,癌細胞在突變後能夠輕鬆奪取身體的控制權,進而成為「生命殺手」。但事實上,癌細胞想要獲得生命控制權,達到力壓其他細胞的程度,也需要很多先天「努力」和後天條件。 在先天努力方面,基因突變是癌細胞發展的關鍵。
  • 新冠感染後,他的腫瘤竟消失了!被激活的免疫細胞如此神奇!
    △ 對比圖很明顯,體內90%的癌細胞消失了 02 被激活的免疫細胞 1891年,紐約的一位骨外科醫生威廉·科勒利用「活細菌」(丹毒)為一位35歲義大利男子治療腫瘤,伴隨著高燒41度,患者的腫瘤開始縮小,兩個星期後腫瘤全部消失!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這種面部傳染病最初被認為是由病毒引起,之後發現它是非病毒性的傳染性寄生性腫瘤。眾所周知,癌症一般不會傳染,但袋獾面部腫瘤病卻可以在袋獾之間傳播。這種罕見的傳染性癌症死亡率達到100%,而袋獾啊高度社會化且性情兇猛,和其卡通形象相去甚遠,其兇猛的習性導致的打鬥和相互撕咬協助了這種疾病的傳播。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這一疾病使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袋獾數量大大減少。
  • 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蘿蔔硫素可減緩乳腺癌細胞生長
    原標題:十字花科蔬菜可減緩乳腺癌細胞生長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西蘭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一種化合物可以減緩乳腺癌細胞生長,對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效果尤為明顯。   這種名為蘿蔔硫素的化合物是一種抗氧化劑,先前也有研究顯示其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 解密癌細胞的「逃脫絕技」 基因突變之外還有這種方法!
    簡單來說,抗癌療法,尤其是靶向藥物,通常通過抑制特定靶點的功能來導致癌細胞的死亡。而癌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基因突變,導致它們可以繞過靶點被抑制的影響,比如在靶點蛋白上的突變導致藥物無法再跟靶點結合;或者激活信號通路下遊的效應子,或者激活替代生存信號通路。這些基因突變可能原先就在很少的細胞中存在,也可能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產生。帶來的結果是攜帶突變的癌細胞對靶向療法產生耐藥性。
  • 解密癌細胞的「逃脫絕技」,基因突變之外還有這種方法!
    簡單來說,抗癌療法,尤其是靶向藥物,通常通過抑制特定靶點的功能來導致癌細胞的死亡。而癌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基因突變,導致它們可以繞過靶點被抑制的影響,比如在靶點蛋白上的突變導致藥物無法再跟靶點結合;或者激活信號通路下遊的效應子,或者激活替代生存信號通路。這些基因突變可能原先就在很少的細胞中存在,也可能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產生。
  • 基因編輯有風險! 《自然》:Cas9特異激活p53途徑,增加p53突變
    近期,《自然·遺傳學》雜誌報導了一項最近研究成果,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證實,Cas9蛋白表達本身就會特異性激活細胞中的p53通路,並誘導p53失活突變的出現和擴增[1]。,兩個科研團隊獨立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由DNA雙鏈斷裂引起的p53通路激活,提示基因編輯成功的細胞很可能具有p53缺陷,也就是潛在的癌細胞。
  • 甲狀腺腫瘤會基因突變你知道嗎?
    BRAF基因點突變BRAF編碼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其由RAS蛋白激活並轉運結合到質膜後可以改變細胞的位置。甲狀腺癌BRAF基因通過點突變而被激活,其中99%為BRAF V600E突變。BRAF與淋巴結轉移,甲狀腺外擴散,疾病晚期(III期和IV期)、癌復發、RAI-R、密切相關。
  • 胰腺癌治療新靶點,有望讓癌細胞「斷糧」!
    眾所周知,RAS基因會導致90%的胰腺癌患者出現腫瘤異常生長,也促進了提供這種生長所需基礎的過程。 這種過程稱為巨胞飲作用(Macropinocytosis),它吞噬蛋白質和脂肪,並可分解為胺基酸和代謝產物,用於構建新的蛋白質、DNA鏈和細胞膜。沒有這些給養,癌細胞就無法繁殖。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本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癌症研究顯示,已有證據表明,袋獾已經演化出了對一種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的侵襲性癌症的抵抗力。  袋獾是它這一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現今只存活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而袋獾面部腫瘤病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從1996年起,這種病開始在袋獾中作祟。2006年,科學家查看袋獾的癌細胞染色體,發現這種癌症通過袋獾之間的撕咬可以傳染。
  • TP53基因突變的腫瘤
    就是這些藥物,HDACi也好,DNMTi也罷, 幹擾了細胞核裡動態平衡後,不但有機會上調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表達,還會抑制腫瘤周圍那些妨礙免疫反應的壞細胞,比如MDSC細胞,基質纖維細胞等的活性,但是平衡的打破,讓更多基因產生突變,也就是TMB上調了。
  • 單一基因到底有多重要?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最近,來自牛津大學和薩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一基因的突變或許就能對人類機體的面部特徵產生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都發現單一基因在人類多種疾病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癌細胞居然消失了?癌症患者自愈的6種模式
    而免疫系統使癌症患者自愈可能是因為,人體開始產生了針對腫瘤細胞的專一性的免疫反應,消滅了癌細胞,學者推論癌症患者自愈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免疫反應戰勝了癌症。 基因突變使得腫瘤死亡 有一些腫瘤在這個DNA突變的過程中轉變為了良性腫瘤,或是DNA突變造成腫瘤死亡或是讓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下降,而有一些基因突變造成腫瘤細胞損傷,再次啟動了 DNA 損傷修復的能力,這些都可能使得腫瘤消失。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癌症基因激活的新原則
    2019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當某些基因過度活躍時就會誘發癌症,但當癌細胞生長時細胞核內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個謎。圖片來源:Stefan Zimmerma名為MYC的基因對於正常細胞生長至關重要,然而,如果該基因突變或過度活躍時
  • Nat Commun:揭秘KRAS基因突變在癌症發生和機體免疫反應中的雙重角色
    2020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分析細胞信號或能幫助闡明出現在多種類型血液癌症患者機體中嚴重炎性症狀的起因,並有望幫助開發可能性的治療措施,在大約四分之一遭受幼年型髓細胞單核細胞白血病(JMML,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的患者中,研究者都會在患者機體的白血病細胞中發現所謂的KRAS基因的突變,而攜帶這些突變的
  • 【新發現】基因工程改造阻礙糖代謝可減慢肺腫瘤的生長
    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佔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佔第二位。近日,有研究人員發現阻斷一對葡萄糖轉運蛋白可能是治療肺癌的有效方法。癌細胞的快速生長和擴散依賴於大量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這使得科學家們考慮切斷糖的供應,以此作為治療癌症的一種方法。
  • 發現200個非編碼基因突變可導致癌症!
    2018年4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基因組中98%的DNA都不會編碼蛋白質。與癌症相關的大量基因突變都發生在這些非編碼區域,但是目前還不清楚它們如何影響腫瘤生長和發展。現在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和MOoores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非編碼DNA中幾乎有200個突變在癌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