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技術是把雙刃劍。
身為科研利器的CRISPR-Cas9技術,暴露了它朝向執劍人的鋒利一面。
近期,《自然·遺傳學》雜誌報導了一項最近研究成果,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證實,Cas9蛋白表達本身就會特異性激活細胞中的p53通路,並誘導p53失活突變的出現和擴增[1]。
這意味著利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基因,會促進p53突變細胞的出現,影響細胞對遺傳變異和藥物的敏感性,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圖源 | pixabay
在2018年年中,《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刊登了兩篇背靠背論文,兩個科研團隊獨立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由DNA雙鏈斷裂引起的p53通路激活,提示基因編輯成功的細胞很可能具有p53缺陷,也就是潛在的癌細胞。
不過細想這事兒也算不得稀奇,畢竟p53本身的職責範圍就包括對DNA損傷的修復,「幹擾」CRISPR-Cas9起效,又或者是讓損傷細胞自殺,這都是本職工作。當時研究者們認為,不涉及切斷DNA雙鏈,那麼這種風險還是可以規避的。
不過,Cas9蛋白本身的表達,是否就毫無擔心之處呢?
真相顯然並不讓人放心。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對165個表達Cas9的細胞系和它們對應的野生型細胞進行 L1000分析[2],結果在二者之間觀察到了巨大的轉錄差異,87個(中位數)基因的表達差在兩倍以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3]顯示差異表達的基因普遍位於MSigDB標誌基因集中[4]。
大量基因表達出現了差異
那麼,與野生型細胞對比在表達Cas9的細胞中是否有一些特定的被激活的基因呢?
有的,那就是p53。
在GSEA分析結果中,15.2%的細胞系都表現出p53通路的顯著激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例在p53正常的細胞系中是33%,在p53突變的細胞系中則只有9%。免疫印跡法也證實,Cas9表達會引發正常p53細胞相關通路的激活。RT-qPCR則顯示,多個p53轉錄靶點mRNA水平升高了。
為了排除其他幹擾因素,研究者還做了進一步的對比實驗,確定對p53的激活確實是由Cas9表達引起的,而不是病毒轉導、其他基因過表達的影響或者是技術問題導致的。
除了p53之外,NF-κB信號也表現出了高度激活。這二者都是DNA損傷的監視者,很明顯,Cas9表達後存在DNA損傷。
這一點也在接下來的實驗裡得到了證實。一方面,研究者觀察到了19.4%對細胞系中出現了DNA修覆信號的富集;另一方面,免疫螢光檢測也證實Cas9表達增加了DNA雙鏈斷裂的數量。
免疫螢光顯示Cas9表達增加了DNA雙鏈斷裂
P53是基因編輯的一道屏障,反過來想,Cas9的引入也會使得p53失活的細胞更容易存活。為了驗證這個猜想,研究者對42對細胞系中447個癌基因進行了外顯子組測序,測序深度達到283x。
如果只考慮編碼序列的非同義單核苷酸突變(SNVs)和插入缺失(indel),與野生型細胞對比,平均每個表達Cas9的細胞系新增了2.6個突變,丟失了1.3個突變。總的來說,Cas9的引入帶來了4.5個非沉默癌基因突變。
在最容易獲得新突變的基因中,p53正排在前4%。
Cas9引入易導致突變的基因(局部)
研究者還分析了所有447個癌基因的擴增趨勢,對比了p53和其他所有基因出現沉默突變和非沉默突變的比例,p53同樣名列前茅。與其他對照實驗的結果相比,可以認為,Cas9表達對p53失活突變有獨特的選擇性,明顯區別於其他的腫瘤抑制基因突變。
研究者進一步測試了Cas9誘導p53激活的影響,發現表達Cas9的細胞對MDM2抑制劑nutlin-3的藥物敏感性顯著上升了。
簡單總結一下,在人類細胞系中引入Cas9表達會激活p53通路,誘導p53突變的出現和擴增。Cas9誘導的DNA損傷可能是p53活化的基礎,但是其間具體的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雖然既往研究認為,病毒轉導以及sgRNA的存在會導致p53激活,不過本研究證實,僅僅Cas9表達本身就會誘導特異性p53激活,這將對細胞的功能產生不可知的影響,成為CRISPR技術應用中的未知數。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Enache O M, Rendo V, Abdusamad M, et al. Cas9 activates the p53 pathway and selects for p53-inactivating mutations[J]. Nature Genetics, 2020: 1-7.
[2] Subramanian, A. et al. A next generation connectivity map: L1000 platform and the frst 1,000,000 profles. Cell 171, 1437–1452 e17 (2017).
[3] Liberzon, A. et al. Te 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 (MSigDB) hallmark gene set collection. Cell Syst. 1, 417–425 (2015).
本文作者 | 代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