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有風險! 《自然》:Cas9特異激活p53途徑,增加p53突變

2020-11-25 騰訊網

常言道,技術是把雙刃劍。

身為科研利器的CRISPR-Cas9技術,暴露了它朝向執劍人的鋒利一面。

近期,《自然·遺傳學》雜誌報導了一項最近研究成果,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證實,Cas9蛋白表達本身就會特異性激活細胞中的p53通路,並誘導p53失活突變的出現和擴增[1]。

這意味著利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基因,會促進p53突變細胞的出現,影響細胞對遺傳變異和藥物的敏感性,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圖源 | pixabay

在2018年年中,《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刊登了兩篇背靠背論文,兩個科研團隊獨立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由DNA雙鏈斷裂引起的p53通路激活,提示基因編輯成功的細胞很可能具有p53缺陷,也就是潛在的癌細胞。

不過細想這事兒也算不得稀奇,畢竟p53本身的職責範圍就包括對DNA損傷的修復,「幹擾」CRISPR-Cas9起效,又或者是讓損傷細胞自殺,這都是本職工作。當時研究者們認為,不涉及切斷DNA雙鏈,那麼這種風險還是可以規避的。

不過,Cas9蛋白本身的表達,是否就毫無擔心之處呢?

真相顯然並不讓人放心。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對165個表達Cas9的細胞系和它們對應的野生型細胞進行 L1000分析[2],結果在二者之間觀察到了巨大的轉錄差異,87個(中位數)基因的表達差在兩倍以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3]顯示差異表達的基因普遍位於MSigDB標誌基因集中[4]。

大量基因表達出現了差異

那麼,與野生型細胞對比在表達Cas9的細胞中是否有一些特定的被激活的基因呢?

有的,那就是p53。

在GSEA分析結果中,15.2%的細胞系都表現出p53通路的顯著激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例在p53正常的細胞系中是33%,在p53突變的細胞系中則只有9%。免疫印跡法也證實,Cas9表達會引發正常p53細胞相關通路的激活。RT-qPCR則顯示,多個p53轉錄靶點mRNA水平升高了。

為了排除其他幹擾因素,研究者還做了進一步的對比實驗,確定對p53的激活確實是由Cas9表達引起的,而不是病毒轉導、其他基因過表達的影響或者是技術問題導致的

除了p53之外,NF-κB信號也表現出了高度激活。這二者都是DNA損傷的監視者,很明顯,Cas9表達後存在DNA損傷

這一點也在接下來的實驗裡得到了證實。一方面,研究者觀察到了19.4%對細胞系中出現了DNA修覆信號的富集;另一方面,免疫螢光檢測也證實Cas9表達增加了DNA雙鏈斷裂的數量

免疫螢光顯示Cas9表達增加了DNA雙鏈斷裂

P53是基因編輯的一道屏障,反過來想,Cas9的引入也會使得p53失活的細胞更容易存活。為了驗證這個猜想,研究者對42對細胞系中447個癌基因進行了外顯子組測序,測序深度達到283x

如果只考慮編碼序列的非同義單核苷酸突變(SNVs)和插入缺失(indel),與野生型細胞對比,平均每個表達Cas9的細胞系新增了2.6個突變,丟失了1.3個突變。總的來說,Cas9的引入帶來了4.5個非沉默癌基因突變

在最容易獲得新突變的基因中,p53正排在前4%。

Cas9引入易導致突變的基因(局部)

研究者還分析了所有447個癌基因的擴增趨勢,對比了p53和其他所有基因出現沉默突變和非沉默突變的比例,p53同樣名列前茅。與其他對照實驗的結果相比,可以認為,Cas9表達對p53失活突變有獨特的選擇性,明顯區別於其他的腫瘤抑制基因突變

研究者進一步測試了Cas9誘導p53激活的影響,發現表達Cas9的細胞對MDM2抑制劑nutlin-3的藥物敏感性顯著上升了

簡單總結一下,在人類細胞系中引入Cas9表達會激活p53通路,誘導p53突變的出現和擴增。Cas9誘導的DNA損傷可能是p53活化的基礎,但是其間具體的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雖然既往研究認為,病毒轉導以及sgRNA的存在會導致p53激活,不過本研究證實,僅僅Cas9表達本身就會誘導特異性p53激活,這將對細胞的功能產生不可知的影響,成為CRISPR技術應用中的未知數。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Enache O M, Rendo V, Abdusamad M, et al. Cas9 activates the p53 pathway and selects for p53-inactivating mutations[J]. Nature Genetics, 2020: 1-7.

[2] Subramanian, A. et al. A next generation connectivity map: L1000 platform and the frst 1,000,000 profles. Cell 171, 1437–1452 e17 (2017).

[3] Liberzon, A. et al. Te 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 (MSigDB) hallmark gene set collection. Cell Syst. 1, 417–425 (2015).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遭遇重大危機,Cas9蛋白有潛在致癌性,促進p53突變富集
    導讀:5月18日,Broad研究所 Uri Ben-David 團隊在 Nature Genetics 雜誌發表論文,證實Cas9本身能夠激活多種細胞系中的p53通路,並促進p53失活型突變的選擇性富集。進一步表明了Cas9蛋白本身具有潛在致癌性,給基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臨床治療帶來新的疑問。
  • 科學網—p53基因突變與腫瘤(摘要)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朱衛國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中發表了一篇題為「p53基因突變與腫瘤」的文章。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症而遭受痛苦。
  • 抑制癌細胞的p53基因
    有觀點認為,p53基因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基因,近年來備受關注的p73 和 Ket( 也被稱為 p40,p51,p63和p73L)也屬p53基因家族。    p53基因一般分為野生型(wtp53)和突變型(mtp53)兩種。
  • 當出現P53基因突變被遺傳時,癌症風險恐高達90%!
    TP53基因(也被稱為P53),是迄今發現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的基因,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它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是人體DNA修復系統的主調節器,當它突變後,它由抑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不同的突變可以確定主管指導響應的能力。突變的缺陷越多,風險就越大。
  • 癌症剋星P53基因
    美國《時代》周刊曾刊登一篇題為《神奇的p53基因》的文章,介紹了這一重大科研發現。這種腫瘤抑制基因被稱作p53基因,因為這種基因激活時產生的蛋白質的分子量為53000。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其表達產物為基因調節蛋白(P53蛋白), 當DNA受到損傷時表達產物急劇增加,可抑制細胞周期進一步運轉。一旦p53基因發生突變,P53蛋白失活,細胞分裂失去節制,發生癌變,人類癌症中約有一半是由於該基因發生突變失活。
  • 什麼是P53抗癌基因?為什麼需要測P53基因?
    什麼是P53基因?      P53是一個明星抑癌基因,能調節細胞周期和避免細胞癌變發生,被科學界稱為「防癌衛士」。P53基因與人類50%的腫瘤相關。p53基因突變可導致包括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軟組織肉瘤、卵巢癌、腦瘤、淋巴細胞腫瘤、 食道癌、肺癌、成骨肉瘤、胰腺癌、腎癌、白血病等癌症高發。
  • 深度闡釋| 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就無法激活機體自身抵禦癌症的天然防禦性策略了,比如機體的DNA
  • Nature:p53基因成為癌症治療的開關
    美國科學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辦法,通過激活可以抑制癌細胞分裂的基因,來啟動人體自身對抗癌細胞的機能。     這種可以抑制癌細胞分裂的基因被稱為p53。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說,對白鼠的實驗發現,通過激活白鼠體內的p53基因,某些白鼠體內的腫瘤縮小了40%甚至完全消失。
  • 《自然》:腸菌竟能把抑癌p53掰成促癌p53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神奇的腸道微生物我們對抑癌基因P53和癌症之間關係的認知,又得升級了。今天,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醫學院Yinon Ben-Neriah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1]。
  • 「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編輯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風險
    6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同時發表了兩篇新成果,給持續受到追捧的「基因魔剪」 CRISPR技術潑了冷水。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和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關注點投到了一處:CRISPR編輯成功或增加患癌風險。
  • Genes & Devel:深度闡明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2018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突變型p53由兩步來在癌症中發生:首先是P53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發生錯義突變,然後通過"雜合性缺失"造成另一個等位基因也被廢除從而成為突變型p53。雖然,很多研究報導TP53的錯義突變促進腫瘤發生和進展,科學家開始普遍相信突變的p53獲得一系列新的促癌功能。但目前仍不清楚其它相關的抑癌基因的缺失是否同樣會促進腫瘤發生、進展產生類似的效果。
  • P53抗癌基因檢測
    因為腫瘤細胞的發生總是先有DNA的破壞和基因的變異或是癌基因的活化,這時P53蛋白就會急劇的增加,控制這種壞細胞的進一步分裂和增殖,防止癌症發生。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後,可以通過自分泌途徑刺激營養血管在瘤體實質內增生,而正常的P53蛋白能抑制腫瘤血管的形成。相反在腫瘤進展階段,p53基因突變導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於腫瘤的快速生長,通常這是腫瘤進入晚期的表現。
  • 《科學》:發現錯義突變的P53沒有促癌活性,但能促進腫瘤發展
    ,終於解開了p53基因身上各種錯義突變的含義。突變的AML或MDS患者的預後極差,常常能抵抗化療,並且在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有很高的復發風險[4-6]。為什麼這麼多錯義突變都會造成功能完全缺失呢? p53基因編碼一個轉錄因子,控制多種基因的表達。轉錄因子發揮作用時,首先需要綁定到基因上,也就是它的DNA結合區域,然後再激活基因轉錄。 很多錯義突變都在這個結合區域。他們懷疑,這些錯義突變可能會破壞DNA結合區域。
  • Cancer Cell|胰腺癌中p53突變對Ras信號持續激活的機制
    大規模基因組測序研究揭示了PDAC發生與發展的驅動因子,主要包括癌基因KRAS和抑癌基因TP53的突變。根據TCGA項目數據顯示,KRAS錯義突變可發生在超過90%的PDAC病人中,而TP53錯義突變及截斷突變亦可發生在高達70%的案例中【1】;這些驅動突變事件(driver mutation)在PDAC中的高頻率發生也得到了近期發表的癌症全基因組測序項目的支持【2】。
  • Cell Reports:腫瘤抵抗p53激活藥物治療的機制
    2013年5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當p53基因打開時,p53基因關閉癌症。然而,當提高p53的現有藥物治療腫瘤時,只有少數腫瘤細胞死亡,其餘會對其產生抗拒。近日,在Cell Reports雜誌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p53​​的重新激活使得腫瘤蛋白p21比蛋白質PUMA多,PUMA比p21更多的話腫瘤死亡。
  • 靶向p53突變 潛在新藥啟動臨床試驗
    致力於腫瘤精準治療新藥開發的PMV Pharma公司近日宣布,其精準靶向p53 Y220C突變體的激活劑PC14586啟動1/2期臨床試驗,旨在治療攜帶p53 Y220C突變的晚期實體瘤患者。p53蛋白在正常情況下具有「抑癌」的作用。但一旦發生突變,p53就會搖身一變,促進癌症的發展。
  • 《基因發展》抗癌基因p53可通過阻斷逆轉錄轉座子避免致癌突變
    p53作為抗癌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已被證實。當細胞處於壓力或分裂異常時,比如腫瘤,它可以阻止細胞生長或誘發細胞自殺。但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想知道這種基因是否還有其他功能。即使已知的靶點(與細胞生長和死亡有關的基因)被移除或突變,p53仍然可以保護細胞免受癌症的侵襲,這表明它還有其他未知的靶點。此外,這種基因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都被發現,包括在古代單細胞生物中。
  • 重磅級文章聚焦腫瘤抑制子p53研究新成果!
    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10225名患者、包含32個不同的癌症的樣本的癌症基因組圖譜,並將他們與另一含80000突變的資料庫中的數據作對比。通過對這個大數據樣本的分析,他們對TP53基因突變如何影響癌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Cancer Research:中南大學腫瘤研究所等發表p53新發現
    LKB1基因是一種重要的抑癌基因,之前的研究證明LKB1與p53關係密切:LKB1可以激活p53靶基因p21/WAF1,近期來自美國賓州Wistar研究所(Wistar  Institute)基因表達與調控計劃組,以及中國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LKB1是否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