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efire——蛇發女怪龍模型

2021-02-15 棲息地動物GK

作者:道一
比例:1:18
尺寸:28cm*42cm*12cm
限定:20套
材料:樹脂
定價:白件1080元(rmb)(全額)

蛇發女怪龍(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八千萬至七千三百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蛇發女怪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鋒利的牙齒。它的細小前肢有兩指。在獸腳亞目中它算是巨大的,但相較暴龍它則顯得很細小。

蛇發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泛濫平原。蛇發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它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它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發女怪龍首先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於1914年描述。模式種是G. libratus,也是唯一的種,過去曾有其他種被歸類於蛇發女怪龍。已發現超過20具蛇發女怪龍的骨骼,它們因而成為暴龍科中有最多化石紀錄的恐龍。眾多的化石紀錄,使科學家可以研究蛇發女怪龍的個體發生學、生長模式、與其他生理學層面。

成年的蛇發女怪龍可達8到9米長,體型比特暴龍及暴龍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古動物學家估計成年蛇發女怪龍的體重達2.4噸。目前已知最大的頭顱骨有99釐米長,略小於懼龍。頭顱骨上的大洞孔可以減低頭部的重量,並提供空間予肌肉附著、容納感覺器官。與懼龍、其他暴龍科相比,蛇發女怪龍、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在比例上較長、低矮。口鼻部前端鈍,鼻骨、頂骨的左右兩塊沿者中線癒合、固定,如同其他暴龍科的物種。蛇發女怪龍的眼窩接近圓形,而其他暴龍科的眼窩較接近橢圓形。眼睛前方的淚骨有隆突,類似艾伯塔龍與懼龍。蛇發女怪龍的腦殼骨頭形狀則與艾伯塔龍、懼龍不同。

蛇發女怪龍的前上頜骨有八顆牙齒,橫切面呈D形,緊密地排列,較上頜的其他牙齒為小。在形狀上,上頜骨的最前一顆牙齒類似前上頜骨的牙齒;其餘上頜骨牙齒的橫切面呈橢圓形。蛇發女怪龍的牙齒共計有:前上頜骨的8顆、上頜骨的26到30顆、齒骨的30到34顆。牙齒的數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但少於暴龍與特暴龍。

與其他暴龍科相比,蛇發女怪龍與近親的艾伯塔龍最為相似。蛇發女怪龍具有大的頭部,連接至短、S型的頸部。前肢非常小,有兩指,某些標本被發現有第三掌骨,部份獸腳類恐龍也發現類似的痕跡器官。蛇發女怪龍的後肢則很強壯,有四個腳趾;第一個腳趾最小,屬於後趾,無法接觸地面。就身體與後肢的比例而言,蛇發女怪龍的後肢比許多獸腳類恐龍長。已知最大的股骨有1.05米長。在數個較小的標本中,脛骨長於股骨,這是善奔動物的特徵。在最大的蛇發女怪龍標本中,脛骨與股骨的長度相近。尾巴長而重,可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使重心維持在動物的臀部。

相關焦點

  • 史前巨獸-蛇發女怪龍
    蛇發女怪龍,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7700萬年至7400萬年前年前,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蛇發女怪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鋒利的牙齒。它的細小前肢有兩指。在獸腳亞目中它算是巨大的,但相較暴龍它則顯得很細小。
  • 恐龍世界與海龍世界-蛇發女怪龍
    蛇發女怪龍(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八千萬至七千三百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
  • 大海解說侏羅紀世界遊戲:蛇發女怪龍體力不支,巨齒龍救場
    大海解說侏羅紀世界遊戲:蛇發女怪龍體力不支,巨齒龍救場 2020-09-10 10
  • 一隻活了14年,被封存7200萬年的蛇發女怪龍
    作者:奧利弗·莫頓版權所有:《智生活》雜誌2015年4月刊注視著這隻活了14年、被封存7200萬年的蛇發女怪龍
  • 對蛇發女怪龍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蛇發女怪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700萬至74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發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它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發女怪龍的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
  • 驚奇動物在這裡:恐怖怪獸——懼龍!
    被驅逐的短冠龍打算去森林邊緣尋找食物,不想卻看到一隻懼龍從森林裡走了出來!懼龍看到獵物後,立刻邁開大步向短冠龍群衝了過來,嚇得短冠龍紛紛高聲大叫。短冠龍的報警聲傳遍整個平原,幾百隻短冠龍開始奔逃,場面一片混亂。不過,懼龍並不擔心獵物跑掉,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 伊甸園裡的蛇 (飛蛇與龍系列)
    蛇的形象變為邪惡,已經是晚近早期基督教時代的事了。其實,《聖經》中的蛇往往與神聖的知識、治療和不朽有關。希伯來語中,引誘夏娃的生物拿札敘(nahash)被翻譯成蛇,其實字面意思是「他知道所有秘密」。《創世紀》置永恆的敵意於人蛇之間,龍/蛇便成了誘惑與邪惡的象徵。
  • 原標題:是龍還是蛇? ——東西方神話系統中的龍蛇意象
    在東西方的神話系統中,蛇也許是最混亂的一個群體,最常見的就是蛇和龍的混淆。英格蘭史詩《貝奧武甫》稱毒龍為蛇;晉代的葛洪認為有一種蛇能夠變化為龍;雙目失明的詩人彌爾頓分不清龍和蛇之間的區別也是情有可原,他認為撒旦是龍和蛇的混合體:「但他仍然是群蛇中最大的,/然後長大成了龍,比太陽/在神谷用黏土造的巨龍要大。」
  • 龍,到底是什麼?是有腿的蛇
    對比西方的龍,龍在我們看來,是仁慈的生靈,雖然有的時候會任性些,但整體上還是友好的,而且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可西方的龍往往被形容成邪惡的,毀滅的,貪婪的。龍有翅膀,似乎像是一條巨蛇或蜥蜴,長了一副蝙蝠的翅膀,可以飛行在天空中。這和我所了解的龍,似乎有些不太一樣。在我的腦袋裡,龍是沒有翅膀的,但仍然可以騰雲駕霧。至於是什麼原理可以飛上天的,腦袋裡沒有專門的解釋或介紹,而是想當然就這樣認為了。
  • 說文解字:龍、蛟、蛇、蟒、蚺、虺在神話傳說中有什麼區別?
    《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小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