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氣候安全 給藍色星球一個綠色明天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保障氣候安全 給藍色星球一個綠色明天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發布後,其主要內容和重要結論,對加強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制定相關應對政策和措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中國的未來發展也帶來諸多啟示。11月24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媒體採訪,就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重要內容進行解讀。

核心結論:人類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面臨風險越來越高

鄭國光介紹,IPCC本次評估報告與歷次相比,特點在於進一步夯實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性和必要性,評估更為客觀。其核心結論一是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二是人類對氣候的幹擾越大,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就越高;三是人類可以採取更多的措施來限制減緩氣候變化,可以建立一個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未來。

氣候變化是不容置疑的一個事實。從1880到201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85℃。1983年-2012年是北半球140年來最暖的30年,也是1850年以來也是最暖的30年。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產、人類健康等領域,已經檢測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此次評估報告繼續支持了人類活動是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的結論。這是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排放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對地球系統貢獻和累積的結果。最終的結論表明,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此次評估認為這個結論的可信度在95%以上。氣候變化已是不爭事實,未來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繼續變暖,將會帶來更為廣泛的影響和風險。

最大亮點:首次用氣候風險評估氣候變化影響

報告第一次用氣候風險來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以氣候風險為切入點,提出了減少和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一些基本的途徑。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並重的理念和行動的重要性,為推動有效管理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渠道提供一些方法和途徑。

沒有普適性風險管理的措施,適應行動必須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因地制宜。我國可以通過採取積極主動的適應行動,通過加強調整和管理人類的活動,減少和管理氣候變化的風險,有效減緩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不利影響。

去年,我國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明確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要採取相應的適應措施來適應氣候變化,降低氣候變化風險。加強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努力提高應對極端事件的能力。 

全球氣候變暖以後極端事件的特徵更為複雜,氣象災害增多增強,但是其增加程度不可預知。風險管理的理念,就是根據未來氣候變化,把一些可能發生的極端狀況和各種氣候風險劃分等級,然後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考慮採取何種方式來應對。

另外,我們還要積極推進提高各行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水平,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和產業結構,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過快的勢頭,這與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致的。

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

2度溫控目標一步步在倒逼人類給這個藍色星球許下一個綠色未來。全球長期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早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並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我們同時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多重壓力,所以十八大提出要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這是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決策要求。我們要加大力度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由我們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我國人均的碳排放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7公噸,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的40%了,並和歐盟持平,所以無論從總量還是人均排放來說,我們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緩氣候變化所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形式和我國節能減排的艱巨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工作。習總書記特別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的。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要求。」今年國務院常務會曾專題討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需要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節能減排,促進我們的發展。

氣候安全是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要從戰略高度來重視

氣候變化導致的風險在我國也不斷加大。氣候變化對我國國家安全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並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等一些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氣候安全的理念。氣候安全指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不受氣候變化威脅的狀態。作為一種全新的非傳統安全,氣候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以及國家安全體系中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需求,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重要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

所以我們要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氣候安全問題,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來考慮。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的中長期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水資源、生態、能源以及城鎮化建設、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

中美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大國責任和外交承諾

最近中美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計劃到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並要努力早日達到峰值;到203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達到15%,2013年達到了12.3%,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越高,對我國新能源包括其他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壓力就越大。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這也表明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也反應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在積極履行外交承諾。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是我國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下的決心,真正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鮮明態度,國際反響甚好。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鼎力聯合,引導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開始,我們態度鮮明,決心堅定,對明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新的國際氣候制度信心在握,如此參與國際治理,展示了大國風範、自信與責任。(盧靜娜)

相關焦點

  • 中國日報網評:守護藍色星球的綠色發展之路
    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幾個月前,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1月3日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美好星球,明天見」 歐萊雅中國年度綠色消費倡導啟動
    歐萊雅中國總裁兼CEO費博瑞分享「歐萊雅,為明天」2030可持續發展項目和「美好星球,明天見」中國年度綠色消費倡導在集團全新的「歐萊雅,為明天」項目和新目標引導下,歐萊雅中國宣布啟動了「美好星球,明天見」年度綠色消費倡導計劃,將聯合旗下所有品牌,在一年中發起多樣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綠色消費活動,通過打通從洞察
  • 我們的藍色星球
    劉偉馨  2001年有部BBC紀錄片《藍色星球》,令我們大開眼界,16年過去,《藍色星球
  • 聯播+|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習近平提三點主張
    在這顆藍色星球上,面對氣候變化、大氣汙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嚴峻問題。習主席在致辭中提出三點主張,不僅代表著十四億中國人民的鮮明態度,也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央視網《聯播+》特梳理講話要點,與您一起學習,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
  • 【地評線】荔枝網評:守護地球,呵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習近平就守護地球提出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三點主張,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呵護好地球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中國既是積極倡導者,又是忠實實踐者。
  • 群星為藍色星球發聲《相約世界》溫暖上線
    歌曲《相約世界》用真摯的感情歌唱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感慨生命的絢爛綻放。「我們有著相同的古老基因,有著同樣生命的起源,我們自大陸走向新的大陸,穿越洪荒,薪火相傳,相約世界,開啟新的時間,相約你我,綻放夢的絢爛。」又是新的一年,開啟新的時間,生命的徵途將由我們書寫新的詩篇。未來就展現在我們眼前,腳下的路如何走的更加寬闊要把握好新的時間。
  • 四色安全標誌的藍色和綠色代表什麼含義?
    第5部分:安全標誌使用原則與要求》,將於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安全色即「傳遞安全信息含義的顏色」包括紅、黃、藍、綠四種安全標誌和安全色是在作業現場中,最基本的元素,安全色和相應的對比色配合使用,用以傳達特定的意義,是每一名員工都應掌握的最基礎的安全知識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國際通用的指示性安全色為紅色、黃色、藍色、綠色
    安全工程師報考條件已經公布,小夥伴們備考的怎麼樣了,題應該也刷起來了。那麼小編助你一臂之力,給大家提供《安全生產技術》每日一練的試題,小夥伴們快做起來吧!單選題1、國際通用的指示性安全色為紅色、黃色、藍色、綠色,下列關於這四種安全色所對應的功能說法連接正確的是( )。
  • 美哭了的《藍色星球II》其實也講了一個恐怖故事
    把我們美哭的這部探索海洋世界的紀錄片便是豆瓣評分9.9、播放數輕鬆破億的《藍色星球 II》。91歲高齡「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大衛·愛登堡的低沉嗓音帶領觀眾或疾馳在海面,或深潛入海底,從熱帶的溫暖水域,到寒冷的極地,海洋與依附它生活的海洋生物的故事,總是講不膩。
  • 朝著「一個星球」邁進_要聞_中國環境
    電腦和手機上正在播出「一個星球」峰會在巴黎愛麗舍宮的視頻會議現場畫面,其中前屏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峰會上發表講話。 新華社供圖  「在這周一召開的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上,至少有50個國家承諾在未來10年內保護地球上30%的土地和海洋,以阻止物種滅絕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1月11日,旨在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峰會「一個星球」召開。
  • 習近平呼籲守護好藍色地球
    據香港《信報》網站11月22日報導,習近平說,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報導稱,習近平提出3點主張。第一,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二十國集團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導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
  • 人民論壇網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3點倡議,為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了方向,體現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
  • 【紀錄片/BBC】藍色星球Blue Planet(Ⅱ)
    而是足足準備了16年才推出了《藍色星球Ⅱ》但還是有希望的,人們見證了海洋中最大的產卵事件之一:珊瑚、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在一個晚上釋放出的一場暴風雪。第4集 海底花園海洋是一個藍色的大沙漠,遠離海岸,幾乎沒有什麼吃的,是地球上一些最大和最壯觀生物的家園。
  • 《藍色星球2》令人震撼的海洋世界
    正如原作藍色星球在十六年前所做到的那樣,藍色星球2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與視角讓我們領略了大海的魅力與演化的奇妙。然而,與前作相比,本作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震撼來自於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人類對海洋的影響不僅大大超出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單一的物種,對海洋帶來變化的速率也遠遠超出任何一個除大滅絕外的自然歷史時期 - 古新世的全球變暖讓鱷魚和龜鱉幾乎分布進了北極圈,而當時每年空氣中的碳增加量在其頂峰也不過是如今人類每年碳排放量的五分之一而已。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部分內容摘自:《藍色星球II》、《加拿大海底科學長期觀測網的研究進展》、《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技術發展綜述》2020.8.12.海洋百科 藍色星球II在《藍色星球II》書末尾,該片出品人James Honeyborne和製片人Mark Brownlow
  • 《藍色星球2》: 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16年後的今天,《藍色星球》第二季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和第一季一樣,該季每一集的每一幀,都能看出攝製團隊背後的艱辛。《藍色星球2》整個製作周期歷時四年,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相關專業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的前期籌劃工作上。為了拍攝這部7集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
  • 《藍色星球2》: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16年後的今天,《藍色星球》第二季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和第一季一樣,該季每一集的每一幀,都能看出攝製團隊背後的艱辛。《藍色星球2》整個製作周期歷時四年,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相關專業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的前期籌劃工作上。為了拍攝這部7集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
  • 科學家發現「綠色」星球也可能適合居住,移居太空會成真?
    地球,一顆總是和藍色有關的星球:眾所周知,一個恆星系統中的主要質量都被其母恆星佔據,所以,即便我們生活的地球算得上是整個太陽系中質量、密度和質量都最大的類地行星,但地球的體型實際上並不算大。在太空中,太空人們看到的地球是一顆藍色星球,這與其表面大約有71%的部分被海洋覆蓋有關,儘管肉眼觀測到的藍色可能沒有圖像處理之後那麼強烈。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30年前旅行者一號拍攝的一張地球照片,照片背景是廣闊的宇宙空間,而地球不過是畫面中出現的一個相對比較明亮的藍色像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將這幅圖稱為淡藍色圓點。
  • 藍色地球要變色了!
    ,使藍色區域和綠色區域更加密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未來幾十年裡,氣候變化將影響海洋的顏色,使藍色區域和綠色區域更加密集。 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中報告,他們開發了一個全球模型,模擬不同種類的浮遊植物或藻類的生長和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地區物種的混合如何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而變化。研究人員運用該模型發現,到2100年,由於氣候變化,世界上50%以上的海洋將會改變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