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有首「生僻字歌」很火,很多人都模仿,比誰發音更標準,比誰唱的更好聽,這首歌宣傳的是中國的漢字,但很多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光是會讀了還不行,只有真正了解並知道了這些詞語的含義和出處,才是真的弄懂了中國漢字。
我們不妨一個一個來看看這些讀起來都費勁的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都出自哪裡,又有著什麼樣的小故事。
煢煢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相近的詞語有形單影隻、孑然一身等。
出處為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陳情表》,裡面有兩句話: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這篇課文我們中學時都學過,這幾句話其實是一個意思,表達自己的孤單和無依無靠。
沆瀣一氣(hàng xiè yī qì):沆瀣:夜間的水氣、露水。本意是說兩人關係親密,後演變為諷刺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結、串通一氣,多含貶義。相近的詞語有狼狽為奸、一丘之貉等。
出處為北宋文學家錢易所著《南部新書·戊集》,文中記載了崔沆崔瀣的故事,其中有兩句:「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成語其實一開始不是貶義,而是一句玩笑,說的是唐代有個考生叫崔瀣,去參加科舉考試,後來考中了,而主考官是崔沆,他去崔府拜師謝恩,當時有人就說他們是「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其實是一種調侃,說他們師生關係密切,就像夜間的水氣和露水一樣,沆瀣為當時的常用詞,屈原的《楚辭·遠遊》裡有:「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但據說崔瀣考中後,很快升官,這根崔沆有很大關係,於是慢慢地就演變成具有貶義的成語。
踽踽獨行(jǔ jǔ dú xíng):踽踽:孤零的樣子。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非常孤獨。這個成語的意思與前面的煢煢孑立很相近,都是表達人的孤獨、孤單,所不同的是,煢煢孑立更多地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現狀,而踽踽獨行更偏向於精神和思想層面。
出處為宋代張柞的《祭程伊川文》,原文有兩句:「伊此心喪於利害,而禮義以為虛也,故先生踽踽獨行於世,而眾乃以為迂也。」這裡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思想和行為的特立獨行。
醍醐灌頂(tí hú guàn dǐng):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形容清涼舒適,令人清醒。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比喻聽了精闢高明的點撥,受到很大啟發,忽然明白,相似的詞語有恍然大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等。
出處為唐代詩人顧況《行路難》詩,裡面有兩句:「君不見少年頭上如雲發,少壯如雲老如雪。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同代的《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也記載:「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顧況的詩即是醍醐灌頂的第一層意思,即令人清爽舒適之意,而經文裡提到的則是第二層意思,令人大徹大悟之意。
綿綿瓜瓞(mián mián guā dié):也叫「瓜瓞綿綿」,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瓞:瓜。小曰瓜,大曰瓞。如同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今多引申為祝福子孫昌盛的吉祥話。
出處為《詩經·大雅·綿》,原文第一句是:「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這是在說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上常有這樣一句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這是祝福新人多子多孫,後代綿延不絕,家族旺盛之意。
奉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圭:測日影的器具。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引申為把某些言論或事物奉為準則。
出處為清代文學家錢泳所作筆記小說《履園叢話》:「近日所稱海內書家者有三人焉……三公者;餘俱嘗親炙;奉為圭臬;何敢妄生議論。」形容將他人言論奉為至理名言,有欽佩和仰慕之意。
龍行龘龘( lóng xíng dá dá):形容龍騰飛的樣子。這個詞語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書本上,寫作中,我們基本用不到。與此相似字形的還有犇(bēn)驫(biāo)鱻(xiān)羴(shān)麤(cū)等,皆為生僻字,極少用。
出處為南朝史學家顧野王所撰的《玉篇》,這是中國古代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關於龘字的介紹為:「龘,音沓。龍行龘龘也。」「沓」是多音字,一個音讀[tà],紛至沓來,一個音讀[dá],一沓紙,龍行龘龘即取此音。
犄角旮旯(jī jiǎo gā lá):犄角:兩個邊沿成角形的地方;旮旯:指院子或屋子的角落,泛指一切角落,用來形容狹窄偏僻的角落。
這個詞不算是正式的成語,它是北方方言,今天很多地方依然在使用。比如說我們打掃房間,為了表示乾淨徹底,可以說「犄角旮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皖北有些地方方言中所說的「旮旯子」即「角落」之意。
娉婷嫋娜(pīng tíng niǎo nuó):形容女子姿態柔美。亦借指美人。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裡即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相近的詞語有婀娜多姿、娉娉嫋嫋等。
出處為明代戲曲家徐復祚所作《紅梨記·豪宴》中有:「我府中歌童舞女雖多,端沒有這妮子娉婷嫋娜。」清代戲曲家洪昇的《長生殿·冥追》裡也有:「原來把我就埋在此處了。唉, 玉環,玉環 !只這冷土荒堆樹半棵,便是娉婷嫋娜,落來的好巢窩。」
涕泗滂沱(tì sì pāng tuó):泗:鼻涕;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即雨下得很大的樣子。多形容人哭得很厲害,眼淚鼻涕象下雨一樣。相近的詞語有涕泗橫流等。
出處為《詩經·陳風·澤陂》,原文有一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這是形容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相思而不得之後的反應。
《南史·梁本紀》裡也有:「月中再設淨饌;每至辰拜;涕泗滂沱;哀動左右。」這裡是用於因祭奠逝去之人而用於表達悲傷程度之深的意思。
呶呶不休(náo náo bù xiū):呶呶:形容說話嘮叨;休:停止。意思即說話嘮嘮叨叨,不休不止。相近的詞語有喋喋不休、滔滔不絕等。
出處為唐代詩人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僕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
意思是自己自從被貶官以來,漸漸地政治抱負也沒了,在潮溼的南方住了九年,得了腳氣病,開始不喜歡吵鬧,更不想讓那些整天到晚喋喋不休的人,來擾亂我的心神。
不稂不莠(bù láng bù yǒu):稂:狼尾草;莠:狗尾草。原意指精耕細作,把田地打理的非常乾淨,沒有什麼雜草。後指既不像稂,也不像莠,比喻一個人不成材或沒出息。
出處為《詩經·小雅·大田》,裡面有一句:「既方既皂(zào),既堅既好,不稂不莠。」這是形容禾苗長勢好,地裡沒有任何雜草。
咄嗟(duō jiē):咄嗟是一個詞語,有三個不同的意思:1、霎時。晉·左思《詠史》詩之八:「俛(fǔ)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2、嘆息。晉·葛洪《抱樸子·勤求》:「令人怛然心熱,不覺咄嗟。」3、呵叱;吆喝。宋·蘇轍《三國論》:「﹝項籍﹞咄嗟叱吒,奮其暴怒。」
蹀躞(dié xiè):蹀躞也主要有三個意思:1、小步走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長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間,意動神流。」2、往來徘徊。唐代詩人張祜的《愛妾換馬》詩:「嬋娟躞蹀春風裡,揮手搖鞭楊柳堤。」3、佩帶上的飾物名。蹀躞是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當代作家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有這樣一句: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表達的是自己的文學夢想,小步行走萬裡路,把這個當做自己精神上的歸途。
耄耋(mào dié):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多用來指八九十歲的老人。東漢文學家許慎《說文》裡解釋道: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詩經·大雅·板》裡也有:匪我言耄,爾用憂謔。耄、耋皆指年長老者。
曹操的《對酒歌》裡最後一句: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意思就是人到年老時,能夠老有所養,得以善終。這首詩歌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理想。
饕餮(tāo tiè):饕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性格貪婪,常被比喻為好吃之徒。我們現在常說饕餮盛宴,多指匯集了各種美食的宴席,也指精彩的節目或活動。
饕餮別名叫狍鴞(páo xiāo),《山海經·山經·北次二經》裡對狍鴞的長相有詳細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饕餮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兇獸之一。
囹圄(líng yǔ):囹圄:監牢。《漢書·禮樂志》:「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即國家沒有禍亂,監獄都空了,形容太平盛世。多用於成語「身陷囹圄」,指陷入困難或險境之中,失去人身自由。
這個詞語很有意思,即便讀不出來,但根據字形多半也能猜出意思,兩個口代表被困住,而口裡面的字是「令吾」,即我被困住之意。
蘡薁(yīng yù):葡萄科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枝條細長有稜角,葉子闊卵形,有三到五個深裂,圓錐花序,漿果黑紫色,可以釀酒,亦可入藥作滋補品,有祛溼,利小便,解毒之功效。莖的纖維可以做繩索。
唐代藥學家蘇敬等人撰寫的《唐本草》記載:薁,山葡萄,並堪為酒。《國風·豳(bīn)風·七月》裡也提到: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裡的「薁」被認為是一種野葡萄。
覬覦(jì yú):渴望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多用於貶義,指非分的企圖。《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群兇覬覦,分裂諸夏。」古裝電視劇中也常有「覬覦帝位」「覬覦太子之位」這樣的臺詞。
齟齬( jǔ yǔ):主要有四個意思:1、上下牙齒不相對應,比喻意見不合。2、不相投合,牴觸。唐代文學家韓愈《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3、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4、不順達。多指仕途。
狖軛鼯軒(yòu è wú xuān):狖,古書上說的一種長尾猿;軛,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鼯,鼯鼠哺乳動物,形似松鼠,能從樹上飛降下來;軒, 中國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 形容極其靈巧的車馬 。
這個成語非常生僻,我們日常生活對話中,很難用到,且筆畫較多,一般人根本記不住,也寫不出。唐代詩人羅隱的《巫山高》中有:下壓重泉上千仞,香雲結夢西風緊。縱有精靈得往來,狖軛鼯軒亦顛隕。
怙惡不悛(hù è bù quān):怙:依靠,堅持;悛:改過,悔改。即堅持作惡,不肯悔改。相近的詞語有死不悔改、罪大惡極等。
《左傳·隱公六年》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這是勸人向善,不要作惡,讓惡有生長的土壤,否則後悔都來不及。
其靁虺虺(qí léi huī huī):表示雷聲,打雷的聲音。出處為《詩·邶風·終風》:曀曀(yì)其陰,虺虺其靁。寤言不寐,願言則懷。意思是天昏地暗,雷聲不斷,我醒來就再也無法入眠,一個人倍感傷心。
腌臢(ā za):指骯髒、不乾淨。多用於形容人邋遢、環境髒亂、衣物不潔等。後引申為形容行為、動作等的齷齪,有悖道德良知的層面;也用於心裡彆扭;不痛快等,多用於貶義。這個詞跟前面的」犄角旮旯」一樣,屬於方言口語,今人很多場合依然會說。
程乙本《紅樓夢》第九回,寶玉進學去跟賈政請安,賈政就說:「看仔細站腌臢了我這個地,靠腌臢了我這個門。」其他版本則是直接作「髒」字。
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來的,體細長,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俗稱跟頭蟲。
《爾雅·釋魚》「蜎,環」晉郭璞註:「井中小蛣蟩(jié jué)赤蟲,名孑孓。」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記載:「景州一宦家子,好取貓犬之類,拗折其足,捩(liè)之向後,觀其孑孓跳號以為戲。」
陟罰臧否(zhì fá zāng pǐ):陟:提升;罰:處罰;臧:表揚,褒獎;否:批評。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相近的詞語有賞罰分明等。
出處為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意思是皇宮和朝廷裡的大臣都是一個整體,獎懲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
針砭時弊(zhēn biān shí bì):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針,後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像醫病一樣,指出時代和社會問題,又針又砭,求得改正向善。比喻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南宋文學家範成大《晞真閣留別方道士》詩句裡有:時時苦語見針砭,邂逅天涯得三益。
「針砭時弊,月旦社會」常一起用,「月旦社會」一詞出自「月旦評」,月旦評是一項以點評為主的活動,由東漢末年的許劭兄弟主持,主要是對當代人物或詩文字畫等的品評、褒貶,常在每月初一發表,故稱「月旦評」。
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意思是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處為《詩經·周頌·良耜》:「獲之挃挃(zhì),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意思是秋收之後,把打下的糧食都高高地堆起來,一眼望上去,像城牆和梳齒一樣整齊排列。
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散文家陳貞慧在《秋園雜佩·蘭》中記載:「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這是形容建築物挨著排列。
一張一翕(yī zhāng yī xī):形容呼吸時嘴唇一張一合的樣子。出自老子《道德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意思就是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
綜上我們看,這些我們今天依然在使用的許多詞語(成語),都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創造並使用了它們,無論是文學著作還是歷史典籍,都能找到出處和例證,這也印證了我們是一個有著久遠而深邃的漢字文化的國度。
作者:夕四少,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