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有一天走出地球,在外太空建立新的殖民地。實事求是的說,如今的地球已經是千瘡百孔,與地球本來的壽命相比,人類的出現就像是一顆寄生蟲,不斷吸食地球的鮮血,導致地球很有可能會因為人類的出現而提早進入衰亡階段。
對於科學家來說,在茫茫星海中,找到人類的第二故鄉,不僅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從目前已經發現的天體來看,大部分人將火星作為人類第1個殖民地。甚至在不少影視劇作品當中,也經常會出現人類移民到火星的場景。
在人類的科學史上,曾出現過好幾次針對於火星的計劃,例如派遣宇宙飛船不斷向火星進發。但奇怪的是,火星並不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如果是選擇殖民地的話,難道不應該選擇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嗎?其實這點很好解釋,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根本就不具備產生生命的特徵,而火星則是在太陽系當中與地球環境結構最為相似的星球。
火星與地球擁有相同的地殼成分,根據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所發現的巖石樣本,科學家們發現,目前火星上的巖石成分與25億年前地球上的巖石成分極其相似,鐵和矽酸鹽都是它們的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火星同地球一樣,擁有地殼,地幔以及地核。這就說明在地球上所出現的場景,很有可能在火星上也會出現。而且火星上同樣擁有高山,平原,峽谷等地球樣貌的地理特徵,這也是文明發展的一個基礎。不同的是,現在的火星就像是25億年前的地球。
其次,火星上的時間與地球上也非常相似。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是24個小時,火星自轉一圈的時間則是24小時37分鐘,也就是說這兩顆星球自轉周期極為相似,而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在火星上同樣如此。不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間是365天,而火星圍繞太陽轉一圈則是地球的兩倍,火星的一年很有可能是730天。 當然在火星上同樣也有春夏秋冬,只是四季間隔比地球更加明顯。
而對於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水,水作為萬物之源,可以說是醞釀生命的搖籃。雖然科學家暫時還沒有發現在火星上明確存在的液態水,但在1971年的時候,水手9號探測器傳過來的圖像經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火星上存在河流的跡象。如果這些河流確實存在水量,很有可能是亞馬遜河的近百倍。
通過2003年的一個火星探測器傳回來的圖像,人類還發現了液態水流過火星表面時的痕跡。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在火星表面並沒有水,但是在很久之前,火星上的確存在著大量的液態水。種種跡象表明,火星要麼是已經存在過文明,不過文明程度並不怎麼發達。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火星上經歷了一次生物大滅絕的災難。當時的文明遠遠達不到在外太空建立殖民地的程度,因此在火星上的文明徹底覆滅。
另外一種說法是,目前的火星還處於醞釀生命的階段,也就是說現在的火星有點類似於數億年前的地球。也許經過漫長的歲月,也可以醞釀出生命。結合目前所發現的星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因此火星雖然距離地球並不是最近,但卻是最適合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