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問一號」|南航專家解讀:火星或許是人類的下一個棲息之所

2021-01-08 瀟湘晨報

「天問一號」的發射,給很多人帶來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對火星「情有獨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表示,「由於地球資源的問題,火星或許是人類下一個棲息之所。」

火星有著潛在的「宜居性」

聞新告訴記者,在太陽系行星中,火星潛在的「宜居性」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經過航天探索發現,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但是它白天氣溫高達430攝氏度,更糟糕的是晝夜溫差相差近600攝氏度;而金星不僅嚴重缺氧,大氣層還布滿了硫酸雲,地表溫度常年460攝氏度。」聞新告訴記者,除了水星、金星,像木星等其他太陽系行星是氣體行星,根本沒有外部地殼作為著陸點,站上去會像踩到巨大棉花糖一樣直接掉下去。這樣一對比,火星就更像一顆溫柔可親的希望之星了。

火星怎樣才能具備人類生存的環境?起碼得有充足的氧氣和水。有證據顯示,曾經的火星很可能和地球一樣是個宜居的「天堂」。比如,2008年NASA鳳凰號著陸器在火星北極附近的淺層地下挖到了水冰;2018年歐空局火星快車號探測器的雷達數據表明,火星南極冰下很可能有鹽水湖存在。科學家們因此覺得,改造火星,讓火星再一次變得有適宜的大氣、有水,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

「行路難」,火星被航天界稱為「太空飛行器的墓地」

自1960年10月10日第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失敗,60年來,人類從未停止對火星的探險腳步。從地球到火星,為何這麼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科普道,和月球與地球相隔38萬千米的距離相比,火星與地球最近時的距離也要5500萬千米,這是與地月距離的一百多倍。「如果用飛行時長來算的話,我們飛到月球需要2-3天;而即便是最佳飛行,從地球飛到火星還需要大半年。」而地球與火星之間最遠時的距離,更超過4億千米,但是,火星探測真正的困難還不在於距離。

由於地球和火星同時環繞太陽的運行,所以從地球到火星,不能直線飛。聞新告訴記者,從地球到火星,直觀上看怎麼走都可以。但為了節約成本,目前火星探測器大多都是按照「霍曼轉移軌道」飛行,這種變換軌道的方式最省錢,但其中也涉及更多次數、更高精度的軌道修正。

霍曼轉移軌道路線。

從地球飛往火星的遙遠旅途中,探測器還需經歷三個引力場的幹擾,它首先脫離地心引力,離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此時的探測器將以太陽為近焦點做橢圓軌道運動,接著進入火星的軌道,最終進入火星重力場被火星捕獲。

探測器的飛行速度也有講究

在多少千米距離外,探測器究竟以什麼樣的剎車減速進入火星軌道?這個速度的控制事關探測器「生死」。「太過快了或者太慢了都不行。」 聞新告訴記者,與月球的不同的是,火星還存有稀薄的大氣,這會讓飛船面臨巨大的阻力。如果探測器沒能剎車,速度過快了,就會飛越火星軌道,與火星擦肩而過,迷失在宇宙中,這也是美國和前蘇聯以前之所以失敗多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果它的速度太慢,又會直接墜毀在火星上。

目前,人類發射了六個火星機器人探測器,著陸於火星。

進入火星軌道後,著陸火星則被稱為「恐怖7分鐘」。曾有科學家形象地比喻說,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難度,相當於從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要正好落到東京的某個球洞裡一樣。許多火星探測器都在這一階段功虧一簣。

聞新告訴記者,火星地形複雜,氣流也不平靜,最大的威脅是沙塵暴。電影《火星救援》中形象地描述了火星上沙塵滾滾、遮天蔽日的惡劣天氣。「一方面,你必須確認探測器的任何一個設備和器件不會在這個環境下發生故障。另一方面,探測器在火星著陸的技術很複雜,每個環節都不能有閃失。」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實習生 張紫略 記者 楊甜子)「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總師又是「南航造」!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了此次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而中科院院士、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更是親歷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親手推動了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火星探測為何有如此大魅力,世界各國對其情有獨鍾,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其實人類探索火星對研究地球演變,防止地球演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具有促進作用;還有由於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家園,但某一天地球災難來臨之時,人類可以向火星移民,保留人類文明。但火星被稱為是人類探測器的「墳場」。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火星探測器為何是「天問一號」不是「問天一號」?火星車取風火輪乎?
    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探測火星任務。 據專家解讀地球與火星有一個近距離的時間段,大約每26個月出現一次,被稱為發射「窗口期」,此次發射火星探測也就是要利用明年的地火最近距離實現火星車著陸。
  • 南航團隊講述「天問一號」信標研製過程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此外,在此次「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23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寫下名篇《天問》。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小衛星中心主任康國華告訴記者:「天問搭乘火箭,要進入到一個『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到這個位置之後,下面那就需要天問在茫茫的太陽系裡面運動到火星。」「天問一號」探測的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長途跋涉」約7個月才能飛抵火星。
  • 南航專家分享「天問一號」信標研製:內部核心機電只有火柴盒大小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天問一號」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則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承擔了「 天問一號」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
  • 中國天問一號首發,為什麼目的地是火星?專家:有4大重要原因
    站在科學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講,天問一號出徵火星,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進步,同時,這也是無數科學家在為人類的未來作出重要規劃。由於星際航行能力的局限性,人類對宇宙文明的探索一直都處於「沉寂」狀態,雖然一直沒有得到新的突破,但依舊無法泯滅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決心,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或適宜生命誕生條件的證據,為此,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動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
  • 天問一號如何拍下「地月同框」?專家解讀來了
    今天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離開地球的第6天,距離地球已超百萬公裡。7月28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一張照片,這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7月27日在離地球120萬公裡處拍攝的,以此向地月家園說再見。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相互陪伴。「地月」同框,一大一小像極了兩個笑臉。
  • 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著陸火星的挑戰
    前幾集裡,我們聊了如何把天問一號送往火星(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長徵五號,終於等到你),如何與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保持通訊(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4億公裡外的訊息傳遞)。然而,即使順利飛到火星附近,地面站也沒和探測器失聯,對於一個著陸任務來說,其實才只成功了一半。這一點也沒有誇張。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這個答案在16世紀哥白尼所著的《天體運行論》中就有了答案,第一卷就表明了:地球和其它天體都在繞太陽運行。這就可以知道,天問一號在7月23日飛出地球,追趕火星之時,火星並沒有停止它前行的腳步,它仍然以24.13km/s的速度在繞著太陽公轉。天問一號在途中追,火星在軌道上飛。那麼天問一號就需要飛得更快、更遠才能趕上火星。
  • 「天問一號」上天 俄專家:中國有機會加入火星大國之列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圖片來源:中新社)【俄羅斯龍報網】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3日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開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俄羅斯專家對中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給予高度的評價,並十分關注中國將採取哪種技術在火星著陸。「環繞、著陸一步到位,『探火』計劃野心勃勃」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科室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表示,中國向火星發射著陸平臺和火星車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這項任務最大的難點是登陸。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消息一經傳出,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熱議這次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赤色星球,古往今來都充盈著迷人色彩。它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從1961年至今,人類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一共僅有22次。
  • 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為改造火星做準備!「天問一號」被賦予重任,未來火星或成宜居地
    一枚名為「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直上藍天,衝破大氣層,朝著目標飛奔而去。最新報告顯示,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進入了預定軌道,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之旅。,不少專家甚至已經將之當作人類未來的「第二家園」。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火星應急信標:為「天問一號」安裝「黑匣子」
    科技日報記者 金 鳳 實習生 雷浩然應急信標,相當於「黑匣子」,在深空探測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發送指定信號,分析探測器的狀態。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飛向火星!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
    23日中午12時41分,在椰林深處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遙四 1000 多噸的推力下,以十幾分鐘翻越 220 多座珠穆朗姆峰的速度,衝破大氣層,奔向距離地球超過 6000 萬公裡的紅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