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策劃:探秘「富二代」的破繭之路
18日下午,琴臺路群賢畢至茶行,老闆宋宇坐上紫檀雕花椅,衝上一杯安溪鐵觀音開始了一天的生活。比起周圍門庭若市的餐館,宋宇的茶行略顯冷清。
茶行的前身,是一家生意火爆的餐館,宋宇父母在這裡經營了23年。「比起家業長青,我更看重兒子的自由和快樂。」宋宇父親宋子華說,把開門就賺錢的餐館改成茶行,他做好了前幾年虧損的心理準備。
宋子華是原來新山城菜根香的老闆之一,他的兒子宋宇今年28歲,並沒繼承父親的老本行。
18歲留學德國,回成都後不久就開起了茶館,與父輩經營了20多年的餐飲生意漸行漸遠。宋宇嫻熟地泡出一壺香茗,然後用儒雅的神情,把茶盞遞到記者面前:「我可能算是成都第一個開茶莊的海歸。」
A 德國求學
愛上中國青花瓷中國茶經
和大多數父母經商的孩子一樣,宋宇的童年是孤獨和散漫的,早上沒醒父母就出門了,晚上睡著了父母才回家。童年時期對父母最深的印象來自一張照片——五六歲的宋宇跟著母親去進貨,站在母親的菜筐子裡,穿過一個幽深的巷子。這個場景被一位記者拍下來,作為老成都的風景刊登在一張報紙上。若干年後,宋宇每每看到這張照片,唯一的感覺就是父母生意起步時的辛酸。
18歲那年,宋宇被送到德國,學習數字媒體——一個時髦的專業。到德國,宋宇的第一印象是,怎麼會有那麼多中國餐館,北京烤鴨、川菜館,每個城市每個區都有。他還發現身邊有很多中國通,這些外國人如果對漢字學感興趣,就會從甲骨文開始研究,精通程度足以讓很多中文系的中國大學生汗顏。
有一次參觀德國博物館,在幾個中國清代瓷器面前,很多外國人把臉貼到玻璃隔板上,痴痴地研究。那一刻,宋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動。回到學校,他馬上打電話回家,讓父母給他寄書,一套三本的《中國上下五千年》。大二暑假,他回到成都,拜了一個書法老師,開始練習隸書。
因為喝不慣咖啡,每次回國,他都要帶上幾斤茶。泡給老外們喝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撈起茶葉看看能不能吃。當宋宇給老外講起中國幾千年的茶道時,老外們的嘴巴張成了O形。漸漸地,宋宇身邊不少外國朋友也改變了只喝咖啡的習慣,迷上了茶的清香。
逛德國麥海姆的Luisen公園,在一片綠茵草坪中央,宋宇居然看到了一個兩層的中國仿古建築。走近了才發現,那是一個賣中國茶的「茶屋」。他花3馬克點了一杯綠茶,選了個靠窗的位置,一瞬間他甚至以為自己回到了家鄉,那個以喝茶、打麻將聞名的城市。
「什麼時候,自己也能開一間這樣的茶館就好了。」宋宇對自己說。回到學校,宋宇又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讓他們再寄一些書給他,其中包括《茶經》、《鐵觀音》。
B 回家開餐館
虧得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
2005年,宋宇回到成都,家裡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成都開了三家上千平米的高檔酒樓。和他同一批出去的同學,一部分已經回到成都接手家族企業,但宋宇的父親從來沒有跟他提過接班的事。
有一天,宋宇問起父親對自己前途的看法,父親的意見是:「去打工吧,到別人的企業幹幾年,這是不花錢的學習。」
宋宇卻不這麼想,看著父母在琴臺路上開了20多年的飯店,每天高朋滿座,開門就賺錢,做生意難道不比打工好?一個「宏偉」的想法在宋宇腦子中誕生:把川菜標準化,做成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連鎖店開遍全世界。
對於這個看上去宏偉的計劃,宋宇的父母除了把20萬元啟動資金打到他卡上,沒有再多過問什麼。很快,在成都三洞橋加油站附近,宋宇的豆湯飯配送店開業了。
宋宇不了解做餐飲的流程,他認為只要想法夠新,管理夠規範,餐館沒理由不火。但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同,父親認為兒子光有從德國人身上學到的嚴謹,並不能在中國開出一個成功的餐館。
一次宋宇和店裡的大廚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大廚時常偷懶,而且態度不好。宋宇覺得這種人不能用。父親勸他,大廚不能開,脾氣不好,但還有用得著的地方。宋宇聽不進去,執意開了大廚。結果,大廚走後,不僅部分菜品味道不如從前,上菜速度也明顯受到影響,飯館生意受到極大影響,生意也慢慢陷入了虧損。
當第一張虧損的收支帳單擺到宋宇面前,他第一次真正感覺到「錢」這個字的分量。虧損最多的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赤字,如不是父親接濟,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宋宇喜歡收藏,上萬元的紫砂壺買了也不覺得心痛。「然而這2000塊,讓我第一次對錢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
C 迷上茶經
想把中國茶館開到歐洲去
關了餐館,又回到原點,宋宇開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四處旅行,把腦袋清零後,宋宇發現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從未衰減,那就從自己最喜歡和熟悉的茶開始吧!
再次把創業計劃擺到父親面前時,父親搖搖頭感嘆這是一個陌生的行業,但最終他還是支持了兒子的決定。
父子倆商議了大半年,最終決定,把家裡開在琴臺路上23年的一家餐館關了,改成茶行。宋宇給茶行取名「群賢畢至」,期待著以茶為媒,追求一種「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生活。
2006年起,宋宇花了一年半時間準備。2008年1月,茶行開門迎客。進門照壁,實木廂房,後院天井,青磚白牆,200多平米的地兒,純粹的古風古韻。屋裡的擺件,都是宋宇開著車從全國各地淘回來的。他還從龍泉山農家淘到一個有幾十年歷史的石制水缸,把6塊錢一桶的礦泉水倒到裡面「鎮」一下,再燒開來泡茶給客人喝,味道真有點不同。
受德國手工麵包受歡迎的啟發,他把手工制茶引進茶行。透明的玻璃小屋內,制茶師現場製作,客人可以欣賞整個過程。茶行也可以為客人量身定做香氣、濃淡不同的茶葉。
宋宇說,他從小學習就很輕鬆,沒有什麼事情全身心投入過。這個店目前已投資上百萬,家人從來沒有對他提過什麼要求。但宋宇還是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就像油門踩到貼地,只能往前衝了。」
當記者問到現在生意怎麼樣,宋宇笑了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這是一個成本回籠非常慢的行業,不像餐飲。歷經生意中多次挫折,他與父親的交流越來越多了,「現在才知道,父母的話,句句是真金。」
宋宇現在有個夢想,就是把茶行開到歐洲去。那裡有市場、有朋友,可以完成他除去賺錢之外,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的理想。
對話兩代人
□對話父親
讓兒子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宋宇的父親宋子華今年58歲,已在最近兩年處理了手上的生意,過上了退休生活。「知子莫若父,我一直認為孩子在技術領域的天分高於做生意,從未想過讓孩子接班,」宋子華說,但如果兒子堅持要做生意,也會盡全力幫他。
宋子華原是汽車運輸公司的一個裝卸工,月工資不到100元。宋宇三歲時得了闌尾炎,被誤診後拖成了腹膜炎,上千元的醫藥費讓全家陷入困境。為了給孩子治病,宋子華借了200元開了一家小飯館,後來開起了高檔連鎖酒樓。
宋子華印象中,兒子數學總是考滿分;家裡幾年不走的壞鍾,兒子鼓搗鼓搗就修好了。「他在技術方面有天賦,可以在這方面好好發展下去!」但兒子回國後,決心要創業。
宋子華把創業本金打到兒子卡上,看到兒子一些幼稚的做法,就知道這筆錢打水漂了。「很多道理,必須孩子經歷了才會理解。」
宋子華認為,兒子18歲出國,受德國文化影響太大,德國人的嚴謹在管理上有用,但營銷上不一定好用。兒子第二次創業開茶行時,在裝修的三個月,他每天都給兒子見縫插針地講在中國做生意的「道」,講變通。但兒子不理解,開業後依舊拿出一套死板的章程來賣東西。「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是80後的通病。」
茶行開業一年來,宋子華感覺到了兒子的變化。兒子全身心投入經營的每一個環節,營銷理念也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變通。儘管如此,宋子華認為,兒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自己會盡力支持,但不會過多幹預。「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對話兒子
愛上中國文化愛上茶道
記者:近期看什麼書?
宋宇:《茶道》、《宜興紫砂》、《道德經》、《論語》。
記者:你的財富觀是什麼?
宋宇:可遇不可求,要放得下。
記者:遇到最煩惱的事是什麼?
宋宇:欺騙,幾百塊一斤的茶被人忽悠成3000多塊一斤,關鍵自己還買了。
記者:對生活品質有什麼要求?
宋宇:喜歡天然而純粹的東西,譬如吃10塊錢一碗的手工擀麵,穿二三十塊錢一件的白色T恤,100%純棉就行。
記者:目前心境怎樣?
宋宇:試圖靜下來。
記者:你現在最珍惜什麼?
宋宇: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本組稿件由記者鄭常莉 羅曙馳採寫
更多「四川富二代」系列報導可點擊搜狐網專題:「富二代」的破繭之路
(責任編輯:陳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