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經濟活動繼續受制於衛生事件,全球許多煉油商在成品油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的夾縫裡求生存,而今年相對溫暖的冬季可能加大需求端的壓力,老舊的小型煉油廠甚至無法存活下去。如何化解這場生存危機是煉油廠的當務之急。
煉油廠生存危機
今年以來,大型石油公司陸續宣布了關閉部分煉油廠。
據Oilprice.com報導,根據諮詢公司IHS Markit,美國有11家煉油廠計劃關閉。
由於找不到感興趣的買家,美國最大的煉油廠——荷蘭皇家殼牌公司(RDS.A.US)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康文特的煉油廠已經關閉。據悉,該公司還將關閉6家煉油廠,因為這些煉油廠也無法出售。
美國最大的煉油商馬拉松石油公司(MRO.US)也將關閉數家煉油廠,包括其位於新墨西哥州蓋洛普的煉油廠和加利福尼亞州馬丁內斯的煉油廠。
日本最大煉油商日本石油公司(Eneos)關閉了大阪的煉油廠。
英國石油公司(BP.US)於10月底宣布關閉位於澳大利亞珀斯、擁有65年歷史的Kwinana老舊煉油廠,因為該煉油廠「不再具有經濟可行性」。關閉之後,BP在澳大利亞僅剩三家煉油廠。
PBF Energy關停了其位於美國新澤西州保羅斯博羅煉油廠8.5萬桶/日的產能。菲利普66(Phillips 66)在颶風「莎莉」來襲之際關停了Alliance煉油廠。其他未關閉的煉油廠延長了維護時間或提前進行維護。
此外,能源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認為,未來三年,歐洲近10%的高成本煉油廠(擁有140萬桶/日的產能)面臨嚴重的關門威脅。
Oilprice.com的研究員Julianne Geiger寫道,以上這些事態發展對煉油廠來說都不是什麼好兆頭,使這些石油行業中的弱勢者發出了需求永久性減少的警告。
短短數月,殼牌在全球的煉油廠總產能就已減少50多萬桶/日,表面上是為了限制排放,實則形勢艱困。受衛生事件影響,汽油和噴氣燃料的需求正在下降。另一方面,亞洲部分新建的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煉油廠將投入生產。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總計有超過170萬桶/日的煉油產能已經或將會在今明兩年退役。與此同時,中國、印度和中東正計劃再增加220萬桶/日的產能。
與IEA預估相呼應的是,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表示,由於需求低迷,169萬桶/日的煉油產能要麼目前處於離線狀態,要麼將很快停產。標普預計,石油需求要到2022年才會恢復到2019年衛生事件暴發前的水平。
轉產特化品緩解產能過剩
為覓生機,一些煉油企業積極轉型,轉向新能源或下遊化學品生產。對此IHS Markit指出,轉產過程中也面臨一定風險,而特種化學品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IHS Markit副總裁兼全球煉油和營銷主管Daniel Evans日前在歐洲石化協會年會上表示,衛生事件對上遊石油開採和下遊煉化行業造成巨大影響,石油產品過剩趨勢進一步惡化。
Evans稱,預計2025年精煉產品的需求將至少比衛生事件暴發前的預期低400萬桶/日。他說,2022至2023年煉油利潤率即便不比今年糟,也將一樣疲軟,因此,未來三到五年,全球煉油產能或至少關閉300萬桶/日。
為了緩解煉油業產能過剩的問題,IHS Markit認為,生產特種化學品是比基礎化學品更好的選擇。該公司溶劑和表面活性劑執行董事Adam Bland表示,特種化學品應用極廣且創新力強,將有助於全球經濟復甦。
IHS Markit預測,2022至2025年全球特化品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3%,中國特化品市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5%,而西歐將僅為1%至2%。
該公司稱,廣泛應用於清潔和消毒產品的異丙醇(IPA)今年需求預計將增長12%,即便明年需求大幅回落,在後衛生事件時代,洗手液等消毒產品仍將廣泛使用,對IPA的需求將保持高位。
與之相對的是,由於大量產能增加,基礎化學品在衛生事件暴發前就已出現產能過剩,未來五年,基礎化學品市場將面臨更大壓力,每年將增加超過1.4億噸的新產能,IHS Markit表示。
IHS Markit預計,今年全球乙烯需求將增長0.9%,甲醇和苯的需求將分別下降4.4%和4.7%。
(編輯:李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