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一名9歲的小女孩來到十堰市公安局茅箭區分局武當路派出所,說是爸爸讓她來「自首」、「進監獄」。經了解,民警才知道原來是在上網課期間,小女孩用爸爸的手機微信的錢,偷偷給自己玩的遊戲進行了充值。父親盛怒之下,便帶著她找警察「自首」,想用做錯事就要「進監獄」的「模擬方式」來教育孩子。
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本正經,說出的「做錯事就要自己承擔」話語,臨走向警察叔叔鞠躬致謝,讓我們感到了孩子的懂事和可愛,也感到了女孩爸爸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嚴格嚴格。
但是,對於女孩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很值得商榷。事實上,類似於該家長教育孩子的錯誤場景還有很多。家長注意以下的錯誤場景細節,也許會找到教育孩子的智慧。
場景一:奶奶端著飯餵孩子,兒呀乖呀地叫個不停,可是怎麼勸孩子都不吃,只顧看電視、玩玩具。爸爸生氣了,接過飯碗對孩子說:「快吃飯,再不好好吃飯,我就讓醫生阿姨抓你到醫院打針去。」果然,孩子乖乖地吃飯了。
【教育點評】生活中,警察、醫生、大灰狼、媽媽不要你了等,都是家長們常用的「手段」。用恐嚇教育孩子有效更有害,會讓孩子變得異常膽小,不敢做事、見人、出門,或害怕很暗、動物等,形成恐懼心理,失去安全感。
家長的權威不應「嚇」出來。當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家長不妨採用更睿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如講些相關的故事,耐心和孩子交流,順應孩子的童趣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場景二:爸爸給小男孩買了一套新積木。小男孩高興在爸爸幫助下,一會堆個小房子,一會搭建大樓房,一會擺成漂亮圖案,父子兩其樂融融。這時候,鄰居小孩來了,看到積木想玩玩,小男孩還沒反應過來,爸爸就搶先說:「好兒子,讓小弟弟玩玩吧。好孩子要學會大方,尊老愛幼,學會和夥伴們分享好東西……」一場教育之後小男孩把積木讓給了小夥伴,自己撅著嘴走了。
【教育點評】不要幹擾了孩子獨立的選擇與交往。雖然爸爸的教育讓孩子做到了「謙讓」與「分享」,家長「長了臉」,但是卻讓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和獨立交往的鍛鍊機會。
站在孩子身後才是聰明的家長。假如在這類情境下,先讓孩子自己做個選擇,如果同意分享,誇一下孩子「真棒」、「真懂事」等,如果孩子不想交往,家長再加入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去做。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選擇能力會更有益。
場景三:媽媽讓兒子去丟垃圾,兒子轉手地給了爸爸;買了點好吃的東西,兒子先讓媽媽吃一口,卻不讓爸爸嘗;走路累了,兒子讓爸爸抱,從不讓媽媽抱……媽媽高興壞了:「兒子真聰明,知道疼媽媽,知道指使別人幹活了。」
【教育點評】家長為孩子的「小伎倆」而高興,常常會引導孩子做錯誤模仿。孩子的「小聰明」往往是錯誤的,而家長卻在誇讚、表揚,孩子就會誤認為是對的,從而無法分辨正確與錯誤,比如案例中的兒子就會認為不孝敬老爸是對的。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規則感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不應因孩子的「聰明可愛」而亂了規矩。案例中兒子的做法是欠妥的,如果媽媽多些理性,告訴孩子爸爸很辛苦,你也要讓爸爸嘗嘗,孩子可能就真的懂得如何孝敬老人了。
場景四: 女兒不小心打壞了家裡很昂貴的花瓶。媽媽立即怒火衝天:「沒用的東西,那麼貴的花瓶打碎了,賣了你也不值這個花瓶錢。」女兒怯生生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等孩子說完,媽媽又接上了:「做錯了還找理由,看你爸爸回來怎麼收拾你。」
【教育點評】女兒為什麼打碎了花瓶,媽媽不知道,也沒等孩子說。孩子犯錯誤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讓孩子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錯誤,讓批評更有針對性、客觀性,讓孩子心悅誠服。因此,批評孩子時先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
用沉默對待孩子的錯誤是一種不錯的批評方式。孩子怕做錯事,實際上是怕父母的責備,當正如孩子所料,疾風暴雨的批評到來了,孩子到「如釋重負」了,感覺到了「到此結束」。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就會小心翼翼,渾身不自在,也可能自己去反省錯誤了。
場景五:爸爸正在打兒子,爺爺來了。問為什麼打孩子,孩子爸爸說:「這麼一點小孩,就和別的孩子玩遊戲賭錢。」爺爺立馬生氣了:「還打孩子,你不想想你自己整天打麻將賭錢嗎?孩子不隨你才怪呢。」爸爸再也沒有抬起打孩子的手。
【教育點評】棍棒底下未必出來「孝子」,而可能出現「逆子」。打孩子會讓孩子害怕,但是更多的會讓孩子產生自閉、自卑,也可能出現逆反。這種強制教育不可能入心入腦、氣順理通。
孩子犯了錯,家長都多多少少負有一定責任。在批評孩子之前,家長們先做一下自我教育,做一下自我批評,比如,我哪裡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哪裡對孩子關心不夠等等,甚至可以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會使孩子更加樂意接受你的批評,也會培養孩子的擔責意識。
像開頭的爸爸讓9歲的孩子去蹲監獄,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孩子不能向手機遊戲充錢,你告訴過孩子嗎?做錯事就應該蹲監獄嗎?監獄和幼兒園有什麼區別,孩子知道嗎?
做父母的對孩子要重視教育,也要重視教育方式和教育智慧,重視教育細節,重視改進自己,讓「第一任老師」真正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用心的「雕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