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眼動|眼動儀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

2021-01-12 行上行下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Tobii Pro

作者:Pro君

Hello,

這裡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上一期文章中我們主要介紹了眼動儀的工作原理和能夠產出的原始數據,本期我們將共同梳理眼動儀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的相關知識。在評價實驗儀器的性能及其相應的數據質量時,兩種被廣泛應用的指標是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

時間解析度通常指該儀器或指標能在多精確的程度上反應研究者感興趣的變化何時發生;空間解析度是指儀器能在多精確的程度上分辨這種變化在哪裡發生。

例如,腦電技術(EEG)有很高的時間解析度,能夠以毫秒級別的精度判斷大腦激活狀態發生變化的時間;但它的空間解析度較差,通過腦電數據很難精確地判斷大腦的哪個區域被激活了。而與此相反,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能夠精確探知激活狀態變化的特定腦區,但fMRI的時間解析度較差。

對於眼動追蹤技術也同樣如此,下面將從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兩個角度介紹眼動儀的相關特徵,您將從這些介紹中了解到:眼動儀採集數據的時間和空間特徵;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到眼動儀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如何解讀眼動儀的測試報告。

本文結構如下,預計精讀時間15分鐘:

1

眼動儀的時間解析度

眼動儀的時間解析度主要由眼動儀的採樣率決定,但其它的數據處理過程也會對時間解析度有影響,例如眼動儀晶片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傳輸中的延遲。

1.1 眼動儀的採樣率

一臺眼動追蹤設備的採樣率是指眼動傳感器每秒採集眼球圖像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每秒次數)(Holmqvist, Andersson, 2017)。眼動儀的採樣頻率越高,獲得的眼動行為的信息就越豐富。

然而,更高採樣率往往意味著眼動儀性能更高,使用成本更高的眼動傳感器,更多的紅外光源;並且會產生更多待處理的數據。因此,在決定使用何種採樣率開展您的研究之前,首先要確定您研究的具體需求。我們希望本節能為您提供足夠的信息,以做出合適的選擇。

圖1. 採樣率圖解

以圖1的眼動軌跡為例,圖中的曲線代表了真實的眼動軌跡。只看橫向眼動,首先出現一個注視(Fixation),接著是一個眼跳(Saccade),然後是另外一個注視(Fixation)。這些行為可以被較低採樣頻率的眼動儀捕捉下來(圖中帶圈的紅色點),也可以被雙倍於該採樣率的眼動儀捕捉到(圖中帶圈和不帶圈紅色點)。

您肯定也注意到了,它們採樣的間隔是不同的,高採樣率眼動儀採樣間隔更短。如果一臺眼動儀的採樣率是60 Hz,那麼採樣間隔就是1000(ms)/60(次) = 16.67(ms)。如果採樣率翻倍至120 Hz,採樣間隔就縮短至8.33 ms。如果您的眼動儀採樣率為600 Hz或1200 Hz,那麼採樣間隔則分別能達到1.67 ms或0.83 ms。

使用不同採樣率的眼動數據來描述眼動行為,得到的結果會有一定的區別,見下方圖2和圖3。低採樣率的眼動儀(圖2)採樣點更稀疏,在兩個採樣點之間忽略了大量的眼動細節特徵。而高採樣率的眼動儀(圖3)則揭示出眼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雖然注視和眼跳這類較明顯的眼動行為也能夠被低採樣率眼動儀捕捉到,但如果測量的是非常小的眼跳行為或使用一些採樣率更低的眼動儀則無法完成有效記錄。

圖2. 低採樣率眼動儀記錄的眼動軌跡

圖3. 高採樣率眼動儀的記錄的眼動軌跡

通過比對圖1(真實眼動軌跡)、圖2(低採樣率數據的眼動軌跡)和圖3(高採樣率數據的眼動軌跡)不難發現,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能夠記錄的眼動行為細節的能力是不同的。眼動儀的採樣率越高,還原真實眼動行為的能力就越強,遺漏微小眼動行為的機率就越小。

總結成一句話,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對不同眼動行為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幾乎所有採樣率在60Hz以上的動儀都能夠有效識別注視,但如果您的研究需要記錄微眼跳的數據,那麼最好採用600Hz以上的眼動儀。

圖4. 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對不同眼動行為的敏感性

圖4 展示了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能夠有效追蹤到哪些的眼動行為,圖中橫軸代表了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縱軸上分布著不同的眼動行為(戳這裡回顧一下眼動行為的相關知識)。而圖中的灰度條塊則代表測量該種眼動行為的敏感程度。

灰度越深,代表眼動儀越敏感,測量出的數據越接近真實的情況。如果您的研究領域是眼動行為本身的特徵,那您無疑需要一臺高採樣率的眼動儀。

高採樣率的眼動儀能夠識別和記錄微眼跳或其他微小的注視細節,也能很好地記錄眼跳後運動/震蕩(post-saccadic oscillations)現象或其他微小的眼跳細節(Juhola, Jntti, & Pyykk, 1985)。

但對於大多數只是將眼動數據作為視覺注意的另一個指標的研究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以最低的不確定性在一次注視或一次眼跳開始和停止時將原始眼動行為有效地識別出來。換句話說,就是以更低的數據變異對眼動行為進行有效測量,而後將這些原始數據轉換為眼動行為指標,例如注視時間,首次進入時間等。

Andersson等人在2010年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中比較了延遲測量(基於一個給定點和一個採樣點)與持續時間測量(基於兩個採樣點)的區別(Andersson, Nystrm & Holmqvist, 2010)。

在延遲測量中,如果要測量首次進入時間(從刺激呈現開始到被試第一次注視目標的時間長度,反映了視覺搜索的效率)則必須取一個開始點和一個結束點。開始點是刺激物開始呈現的時間點,由計算機或眼動儀時鐘給出。

結束點由開始注視的時間確定。當「真正的」注視行為開始時,有可能有兩種情況(1)注視行為剛好發生在採樣點上;(2)注視行為發生在兩個採樣點的中間。

如果注視行為剛好發生在採樣點上,則沒有採樣誤差。但如果注視行為發生在兩個取樣點之間,則誤差可能大至一個採樣間隔。平均來看,誤差應該為一個採樣間隔的一半。因此,對一臺60 Hz的眼動儀來說,此誤差即為(1000ms/60hz)/2 = 8.33 ms, 最小採樣誤差為0ms,最大為16.67 ms。

因此即使一名被試發生了幾次延遲相近的首次注視事件,60 Hz眼動儀採樣的延遲也可能高達16.67 ms並將該範圍的噪聲帶到您的數據分析中。

圖5. 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對注視開始時間測量的誤差

圖5 模擬了使用四種不同採樣率的眼動儀檢測四個注視行為的開始時間的過程。圖中實線上的點代表採樣點,兩點之間的線段為一個採樣間隔。注視行為1恰好發生在四臺眼動儀的採樣點上,因此測量數據沒有誤差。

測量注視行為2、3和4時則沒這麼好運,當這三個注視行為發生後,要等到下一個採樣點,眼動儀才能將其識別為注視開始。因此,誤差就是從真實的注視行為開始的時間到下一個採樣點的時間。

圖中分別用彩色的線段標註了誤差,並在下面將誤差加總後顯示出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顯示方便,圖5 弱化了誤差間的絕對差異量,實際上這四種採樣率產生的誤差差異比圖中要大。

如果測量的是眼動行為的持續時間,則這種誤差可能存在於注視行為的開始點和結束點,因為這兩個點都是由眼動儀採樣的。在一種較理想的情況下,既在開始點多預估了注視行為的開始時間,又在結束點多預估了注視行為的結束時間,那麼這兩個誤差可能會相互抵消,此時可以獲得真實的眼動行為持續時間。

但是,如果誤差沒有被抵消掉,則最多可能少測量一個採樣間隔或多測量一個採樣間隔。這意味著在測量時間段數據時,對一臺60 Hz的眼動儀來說,採樣誤差 = ±16.67 ms。

在實驗中,這種採樣誤差會轉化為數據中的噪聲和額外變異,降低數據的可信度水平。而不同目的的眼動研究對這些額外變量的容忍程度是不同的,這就涉及到依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採樣率的問題。

1.2 為您的研究選擇合適的採樣率

Nyquist–Shannon採樣定理指出,採樣頻率至少是所記錄運動的兩倍。 檢測150Hz的眼顫所需的最小採樣率是300 Hz。一個原則是:眼睛運動得越快,系統就必須越快。

現有的眼動儀涵蓋了從幾十Hz到超過1000 Hz的採樣頻率範圍。

25-30Hz:這些是市場上能夠買到的採樣率最低的眼動儀,通常將數據記錄為疊加了視線軌跡的視頻。50-60Hz:許多屏幕式和穿戴式眼動儀都以這種速度運行,因為長期以來它一直是攝像技術中最常見的頻率。250Hz:高速眼動追蹤系統的最低採樣率標準。500Hz:2000年時的最高水平,沒有多少眼動儀製造商能夠提供。1000-2000Hz:2010年時的最高水平

在確定合適您研究的採樣率之前,您必須要知道您要研究哪個類型的眼動行為,並根據您感興趣的眼動行為中最細微的那一個選取眼動儀的刷新率。

注視:對於注視行為來說,最低50Hz的眼動儀就可以檢測到注視行為的發生,但採用採樣率如此低的眼動儀容易在數據中形成額外的變異。眼跳:在閱讀行為中,眼跳約持續30-40ms,這意味著如果使用一個採樣率為50Hz的眼動儀,眼跳只能被一兩次樣本記錄。總體來說,眼跳的範圍越小,持續的時間就越短,就需要越高採樣率的眼動儀。但不同學者持不同的標準:Enrght等人認為如果眼跳的視角大於10°,那麼可以使用60Hz的眼動儀檢測出來(Enright, 1998);Juhola等人認為,要計算20°掃視過程中的最大眼跳速度,採樣頻率應在300Hz(Juhola, Jntti, and Pyykk,1985);Wierts等人認為,只要眼跳的視角大於5°就能被50Hz的眼動儀識別出來,但無法測量眼跳的加速度(Wierts et al., 2008)。微眼跳:微眼跳比眼跳快的多,因而要採用更高採樣率的眼動儀,實踐中,研究微眼跳最少採用200Hz的眼動儀,最好採用600Hz以上的眼動儀。集散眼動:需要1000Hz以上的採樣率。

我們建議您在開始選擇設備時參閱最新的相關綜述或元分析文章,並在您的研究報告中加以引用,這樣能夠提高您研究的可信度。如果想要在不使用高採樣率眼動儀的前提下提高數據質量,則需要採集更多數據。根據Andersson等人的經驗法則,將數據量增加四倍,相當於將採樣率加倍(Andersson,Nystrm&Holmqvist,2010)。

1.3 其它影響時間解析度的因素

市場上主流的眼動儀大多採用瞳孔-角膜反射技術。其大致原理是:近紅外光源在被試眼睛的角膜和瞳孔上產成反射圖像,眼動傳感器採集這些反射的圖像;而後傳感器將捕捉的圖像發送給眼動儀的計算單元;最後使用圖像處理算法計算出眼睛在空間中的位置和視線落點的位置。具體請參見本系列的第二期:眼動儀的工作原理。

運算單元會對每一張眼球的圖片進行時間戳標記,並對時間戳信息重新換算,以呈現眼球圖像被傳感器捕捉到的真實時間點。而運算和處理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運算單元的算力,眼動儀時鐘的精確性,眼動儀與計算機信號傳輸的穩定性,都會影響到眼動儀的時間解析度。

對於一些眼動儀來說,它們本身沒有太多用於運算的硬體,需要依靠實驗計算機完成對數據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算可能會受到計算機處理器中在運行的其它進程的幹擾。

而高端眼動儀通常在主板中集成了性能優異的計算單元,這種計算的進程獨立於實驗計算機,因此可減少圖像處理和眼動數據計算對計算機處理器帶來的負荷。

另外,數據採集和運算中的延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圖6. 新一代超便攜科研級眼動儀Tobii Pro Fusion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從圖6 中可以看到,Tobii Pro Fusion集成了三枚Tobii EyeChipTM ASIC晶片,能夠獨立於實驗計算機進程完成高效運算,從而保證整體數據的時間分別率。

2

眼動儀的空間解析度

眼動儀的空間解析度通常由準確度和精確度來反映,這兩個指標也是能夠評估眼動追蹤數據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數據採集過程中,準確度和精確度被用於考察眼動追蹤數據的有效性。準確度的定義是視線的實際落點與眼動儀採集到的位置之間的平均誤差。精確度的定義是眼動儀在持續記錄同一個視線落點時的離散程度(Holmqvist, Andersson, 2017)。

如果一次取樣的準確度高,那它的精確度一定是高的(圖7 b);如果一次取樣的精確度高,準確度有可能不高(圖7 a);但如果一次取樣的精確度低,則準確度不可能高(圖7c);總而言之,精確度是準確度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精確度決定了準確度的上限。

a b c

圖7. 準確度和精確度

在具體研究中,眼動儀的準確度和精確度越高越好。但不同實驗對準確度和精確度的容忍程度不同,這取決於呈現刺激物和興趣區的物理性質,尤其是刺激物和興趣區的大小。

a b

圖8. 眼動儀的精確度對實際測量的影響

圖8 展示了精確度誤差對數據分析和解釋的影響。圖8a 代表一次準確度與精確度俱佳的測量。結果中有7個注視點,除了初始的中心注視點外,其餘6個注視點分布在4個興趣區(AOI)中,被試主要看向眼睛和嘴巴的位置。但在圖8b中,用於取樣的眼動儀的精確度誤差大於1°。較低精確度的眼動儀將7個注視點識別為14個;每個注視點的持續時間(由點的大小體現)都少於真實的情況;並且一些注視點偏離了它本該在的興趣區。

a b

圖9 眼動儀的準確度對實際測量的影響

圖9 展示了準確度誤差對數據分析和解讀的影響。與圖8 相同,9a 代表一次準確度與精確度俱佳的測量。但在圖9b 中,雖然注視點的相對位置不變,但所有注視點都向下移動了3°以上。這說明眼動儀的測量結果存在系統上、整體上的偏差。此時,雖然精確度較高,但沒有測量到準確的視線落點,準確度較低。

關於這種系統性偏差,一個形象的例子是打靶。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槍械射出的子彈其實是拋物線,只不過在近距離內弧線很平。如果射手要射擊300米外的靶子,那麼他要將槍械的覘孔調到 「3」(QBZ-95/03),此時,槍膛的延長線在300米處高於靶子,相當於射手讓子彈「落」到靶子上。但如果在覘孔為「3」的狀態下去打100米處的靶子,子彈落點則會統一落在瞄準位置的上方,從而造成系統性的誤差。

圖10 瞄準具標尺為三百米時的瞄準線,槍膛軸線和彈道(https://thearmsguide.com/)

準確度會受到被試個體和實驗環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被試的個體特徵,測試環境的光照條件,刺激物的屬性,校準質量,數據採集過程和眼睛在頭動範圍內的不同位置。

3

如何解讀眼動儀測試報告

被試和實驗環境的不同特徵能夠對眼動儀的精確度和準確度產生較大的影響(Hornof& Halverson 2002),不一致的實驗環境和被試特徵可能會在眼動數據中產生額外的變異。為了準確地解釋眼動儀標稱的參數,在不同的眼動儀設備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的對比,應建立一種統一的測試標準,在相似環境下使用同一實驗程序採集特徵相似的被試的數據,並使用相同的數據分析方法得出結果。

表1.Tobii Pro Spectrum 眼動儀部分參數

為了幫助您挑選適合自己研究的眼動儀或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引用高質量的精確度和準確度數值,一個可行的參考來源是眼動儀製造商的公開測試報告。這些測試報告應當使用科學嚴謹的測試方法,並且可以被任何持有該設備的研究人員重複驗證。

這類測試報告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要素:

可重複性:其他研究人員依據報告能夠複製得出的結果。客觀性:所有的測試標準和度量標準要具有明確的操作性定義綜合性:測試要儘可能多地包含與眼動儀的精確度和準確度相關的指標。普適性:測試標準必須適用於市面上的多數同類型眼動儀。相關性:測試指標的選取要與用戶場景相關,並能夠體現出環境、頭部位置和刺激材料位置的變化對精確度和準確度帶來的影響。獨立性:所有的測試項目必須獨立執行,以獲得獨立的測試結論。在不同的測試項目中,所有的測試結果僅取決於測試條件的變化(例如,理想條件下的準確度和在較大視角下的準確度,要在不同的測試中分別測量得出)。數據的純粹性:眼動數據必須為取自SDK(軟體開發工具包)未經過濾的原始數據。

對於準確度和精確度的衡量,應至少包含以下四種條件下的測試結果:

理想條件下:眼動儀能夠發揮最佳性能的環境。理想條件下測得的準確度和精確度數值將作為之後其它條件下的基線。極限視角情況:反映的是眼動儀在測量被試較大視角下的眼動行為時的性能。不同照明條件:光照條件顯著影響採用瞳孔-角膜反射追蹤技術的眼動儀性能。該測試通常採用四種照明條件:1lux,300lux,600lux和1000lux。不同眼球位置:反映的是當被試的頭部處於有效頭動範圍內各個位置時數據質量的一致性。

Tobii Pro在2011年首次編制了可重複、可驗證的眼動儀性能測試方法,適用於各類採用瞳孔-角膜反射技術的眼動儀,並始終通過該測試方法對不同型號的屏幕式眼動儀進行測試,測試結果以格式統一的測試報告形式公開給所有研究人員。

圖11. Tobii Pro 屏幕式眼動儀測試報告的結構

圖11 是Tobii Pro Spectrum的測試報告結構,讀者可以直觀地從中了解到測試報告包括哪些信息。獲取測試報告,請關注Tobii Pro公眾號並回復關鍵詞「測試報告」。

4

結語

在本章中我們向您介紹了如下相關概念:

影響眼動儀時間解析度的因素:採樣率和延遲影響眼動儀空間解析度的因素:準確度和精確度如何評價眼動儀的性能:解讀眼動儀測試報告

通過本文的閱讀,希望您已經對眼動儀的參數和性能的衡量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能夠為您的研究選擇最合適的眼動儀。

下一期,Tobii Pro會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些能夠影響眼動追蹤研究結果的最關鍵的因素,主要包括控制額外變量和提高生態效度。這些知識關乎到一項人類行為研究的結果是否有說服力和是否能夠被推廣到實驗室以外的場景中。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向下滑動查看完整參考文獻)

Andersson, R., Nystrm, M., & Holmqvist, K. (2010). Sampling frequency and eye-tracking measures: how speed affects durations, latencies, and more. Journal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3(3).Enright, J. T. (1998). Estimating peak velocity of rapid eye movements from video recording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30(2), 349–353.Holmqvist, K., & Andersson, R. (2017). Eye tracking: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ethods. paradigms and measures.Hornof, A. J., Halverson, T., (2002) Cleaning up systematic error in eye tracking data by using required fixation location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Vol 34 (4), pages 592-604.Juhola, M., Jntti, V., & Pyykk, I. (1985). Effect of sampling frequencies on computation of the maximum velocity of saccadic eye movements. Biological Cybernetics, 53(2), 67-7Wierts, R., Janssen, M. J. A., & Kingma, H. (2008). Measuring saccade peak velocity using a low-frequency sampling rate of 50 Hz.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55(12), 2840–2842.

排版:華華

作者:Pro君

校對:喵君姐姐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Tobii Pro

認知神經科學 | 腦電信號處理的機器學習

如何使用Cartool工具包分析EEG源成像?

EEG神經振蕩分析:已公開數據及代碼共享

初識眼動 || 你需要了解的人類眼動的背景知識

因為微信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精彩內容,請點『在看』以及星標我們呦!

相關焦點

  • 眼動監測分析儀
    主要功能可記錄人眼所注視的位置及眼睛運動的軌跡,這樣可以最直觀地了解心理學被試對研究目標不同部位的關注程度,及其決策的深層原因和認知加工過程。
  • 方法| AI時代眼動研究的變與不變
    本文聚焦於AI交互中的眼動研究和傳統網際網路眼動研究的異同,從眼動技術本身、研究內容的延展、眼動分析思路的差異、眼動研究注意事項,這四個方面,來探討AI時代眼動研究的變與不變。>技術升級市場主流眼動儀的分類眼動儀經歷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用鏡子直接觀察,到中間通過機械轉動將眼球與記錄裝置連接,到現在的高精測量,實現了準確度、精確度和被試自由度的大幅提升
  • 基於眼動生理特徵的視覺隨動系統
    眼動儀是用於記錄人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眼動軌跡特徵的一種設備,根據角膜和瞳孔的反光原理設計的眼動儀有:美國應用科學實驗室(ASL)生產的504型和501型眼動儀、加拿大SR公司生產的eyelinkII型頭盔式眼動儀、法國的Metrovision公司生產的Mon VOGl型和Mon VOG2型眼動儀、美國Fourward Optical Technology公司生產的第六代雙普金野眼動儀以及德國
  • AR/VR行業兵家必爭之地(下)-眼動追蹤技術大全
    並且在智能眼鏡上眼動追蹤系統的光源和攝像頭距離眼睛很近,閃爍點可能會被眼臉、睫毛等擋住紅外攝像頭的視線,因而造成計算誤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會通過2個或者2個以上的紅外光源打在眼球上面。利用角膜上多個閃爍點共同計算角膜中心,圖像識別獲取瞳孔中心,帶入到3D眼睛模型中計算獲取三維空間的光軸。
  • 工業級XR頭顯廠商Varjo發布人眼解析度頭顯XR-3和VR-3
    查看引用/信息源請點擊:映維網 這兩款全新的專業級頭顯正在繼續公司的「解析度革命」 (映維網 2020年12月02日)工業級XR頭顯廠商Varjo日前發布了下一代的人眼解析度頭顯XR-3和VR-3。
  • 技術應用 | 眼動追蹤技術的應用
    眼動分析法在教育技術領域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研究內容主要有:眼動追蹤是一種即時測量方法,通過檢測眼球運動過程中的特性,記錄眼動軌跡,從中提取分析諸如眼跳、注視次數、注視點和瞳孔大小等指標,進而從微觀層面揭示個體的內在認知過程。運用眼動分析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選取恰當、有效的眼動指標,否則會丟失研究過程中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導致數據分析和研究討論泛泛而談。
  • 人眼的解析度是多少?
    人眼是一個光學模擬結構,無法通過像數位相機那樣來精確測量像素。大腦的視覺皮層無法直接感知從眼睛傳輸的的信息,它是通過視網膜解析光信息並生成圖像。根據從眼睛傳輸到大腦的神經細胞傳輸頻率刷圖像。根據科學家和攝影師羅傑·克拉克博士的說法,人眼的解析度為5.76億像素。我們的自然界圖像解析度為5.76億像素,在垂直方向上約為18,000像素這一數值非常大,至少目前沒有這樣的相機具有接近人眼的解析度。
  • 心理所運用眼動軌跡分析法檢驗風險決策模型
    但現有研究主要關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眼動特徵的局部屬性,例如注視點(fixation)和眼跳(saccade)的位置和時長,罕見研究考察其決策過程中整體、動態和序列的眼動特徵,即眼動軌跡(scanpath)。
  • 高分七號衛星上崗,高解析度「千裡眼」不只是解析度這麼簡單
    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各大媒體都紛紛報導,二掌柜也來和大家聊一下這個高分七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是中國正著手研發的新一代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這個「高分專項」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遙感技術項目,是一個包含至少7顆衛星和其他觀測平臺綜合運作的項目。
  • 陶藝室裡造出「渾天地動儀」
    日前,在明珠小學陶藝室裡,30多名學生在民間藝人餘一夫老師的帶領下,一起為花了近兩個月時間精心創作的泥塑「渾天地動儀」進行最後的細節修整。這件用泥巴捏成的「渾天地動儀」高1.2米,最大直徑1.5米,重達300公斤,這也是該校開設陶藝課以來,師生共同創作完成的體量最大、結構最複雜的一件作品。
  • 超越人眼解析度!Eyefinity技術全解析
    超越人眼解析度!,有沒有想過人眼的視覺解析度大概是多少呢?以0.0002m為一個像素點,這樣就可以計算獲得底面長方形為2169x1213的解析度。    2169x1213就是人眼「注視」中、可以完全看清的區域,但別忘了人眼還有「餘光」,上下左右比較模糊的區域也屬於可見範圍,這樣估算下來,最終人眼的解析度大約是6000x4000。
  • 數字新思用眼動數據為你解析轉動的舞女
    眼動雲GazeLab通過眼動測試,觀察人們看到舞女不同轉動方式時,他們的眼動數據是否有差異?及哪些差異影響了觀察的結果。測試名稱:觀察到舞女不同轉動方式的眼動數據分析測試目的:通過人們觀察到舞女不同轉動方式的眼動數據,分析哪些差異影響觀察的結果一、觀察到舞女不同轉動方式的熱點圖分析
  • 《自然》刊發中美人造眼技術新突破,解析度有望高於人眼
    近日,學術期刊《自然》描述了一款模仿人眼結構的人造眼,具有獲得高解析度圖像的潛力,有望應用於機器人和科學儀器領域。《自然》評價稱其整體性能代表了人造眼設備的一次飛躍。人眼視野開闊、解析度高,而且對光高度敏感,這些優勢大多得益於視網膜的圓頂形狀和其中集聚的眾多感光細胞。模仿這些特徵是機器人學和人工視覺設備的重點和難點。在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由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半球形人工視網膜,其中的納米線由太陽能電池材料鈣鈦礦製成,可以模擬人類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人眼和解析度的關係
    解析度VS視角在攝影中,高質量的衝印像素通常都有300像素每英寸,它的細節允許一個視力20/20的人需要站在相距一英尺的位置查看。但是,像素不用總是這麼高。按照經驗法則,一張照片被放大後,最合適的觀察位置與畫面的距離和畫面對角線的長度相同。在這張相片的最遠觀察距離,它的可視角度達到了50度。
  • 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要從課本中刪除?什麼原因?地動儀不存在?
    由此可見,古代我們老祖宗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很多初中小學的歷史課本裡就有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但是最近關於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將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的消息不脛而走,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形成全民熱議。那麼我們不僅要問了,第一:張衡造地動儀是不是真的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第二:為什麼會有人主張講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從歷史課本裡刪除?原因是什麼?
  • 眼動論文精選 || 2021年1月第3期
    15個熟練的蹦床體操運動員在蹦床上做一個完全扭轉的後空翻,同時使用可攜式眼動追蹤裝置和運動捕捉服記錄眼球運動和頭部運動。結果表明,體操運動員會以蹦床為注視點進行定位,控制背部的運動方向,而表現較好的運動員的注視點出現的時間較晚。體操運動員的眼球運動和頭部運動之間有很強的協調性,可以確定,在注視期間,眼球運動與頭部運動相結合,對抗扭轉的空翻方向,以抵消整個身體的轉動。
  • 「CV系列」 人眼的解析度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現在釋出CV系列的第一期視頻:人眼的解析度。解析度是一個被廣為使用的概念。不過若要問「人眼的解析度」有多高,該如何回答?看視頻就知道了。點擊播放視頻正片 ▲出於引用目的,視頻中使用了手機廠商VIVO、華為、一加、OPPO與小米的產品發布會視頻片段,以及數位相機廠商佳能的產品介紹視頻片段。
  • 眼動簡報 | 精選文章第一期
    在滿足眼動用戶需求的前提下,我們將開展新的眼動簡報欄目,為大家呈現第一手的眼動資訊以及經典的眼動文章。中心偏向不能用產生微眼跳的動機偏向來解釋,並且無論圖像特徵的分布如何都可以發現這個現象。當場景出現時,最初的響應是朝向屏幕中心。此後,自由觀看場景時,注視分布不會隨圖像特徵分布而變化。在搜索場景時,注視分布朝圖像中特徵的分布略有偏移,主要是在初始定向響應之後的前幾個注視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