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室裡造出「渾天地動儀」

2020-11-29 今日建德

 

日前,在明珠小學陶藝室裡,30多名學生在民間藝人餘一夫老師的帶領下,一起為花了近兩個月時間精心創作的泥塑「渾天地動儀」進行最後的細節修整。這件用泥巴捏成的「渾天地動儀」高1.2米,最大直徑1.5米,重達300公斤,這也是該校開設陶藝課以來,師生共同創作完成的體量最大、結構最複雜的一件作品。

(記者  寧文武)

相關焦點

  • 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要從課本中刪除?什麼原因?地動儀不存在?
    很多初中小學的歷史課本裡就有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但是最近關於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將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的消息不脛而走,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形成全民熱議。那麼我們不僅要問了,第一:張衡造地動儀是不是真的要從歷史課本裡刪除?第二:為什麼會有人主張講張衡造地動儀的故事從歷史課本裡刪除?原因是什麼?
  • 初識眼動|眼動儀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
    本文結構如下,預計精讀時間15分鐘:1眼動儀的時間解析度眼動儀的時間解析度主要由眼動儀的採樣率決定,但其它的數據處理過程也會對時間解析度有影響,例如眼動儀晶片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傳輸中的延遲。而高採樣率的眼動儀(圖3)則揭示出眼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雖然注視和眼跳這類較明顯的眼動行為也能夠被低採樣率眼動儀捕捉到,但如果測量的是非常小的眼跳行為或使用一些採樣率更低的眼動儀則無法完成有效記錄。圖2. 低採樣率眼動儀記錄的眼動軌跡圖3.
  • 科學手段復原張衡地動儀 千年地動儀之謎被破解
    專家們認為:這臺復原地動儀首次把概念模型還原成了科學儀器,使之真正有了驗震功能。     驗收     地動儀復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復原成了科學儀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經緯》專題陳列廳,由地震學、考古學、機械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會,開始對用挑剔的眼光注視著地動儀復原模型(1/3小樣)。
  • 教材撤下地動儀:"求真"才是對張衡最大尊重
    (原標題:教材撤下地動儀:「求真」才是對張衡最大尊重) 張衡對地震認識應與當時的文化水平一致
  • 張衡究竟有沒有造過地動儀?這位交大教授今天開了場報告會,權威...
    隨後,人教社否認該消息,稱課本中對地動儀有專門介紹。這引起了網友對地動儀的討論。張衡的「候風地動儀」究竟長啥樣?後人到底能不能復原出地動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向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教授關增建求證。「這事找我就對了。」今天,關增建特意在交大開了一場《張衡侯風地動儀面面觀》的學術報告,並舉行師生開放性討論交流,這段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的地動儀復原歷史展現在人們面前。
  • 說地動儀不如掛豬肉的專家,其實是中國地球物理學的奠基人
    說地動儀不如房梁掛豬肉的專家,其實是中國地球物理學的奠基人 文/有疾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 中國古代黑科技之二|地動儀
    在這裡必須要強調一下,很多人對地動儀有一種錯誤的理解:地動儀=地震預報儀器。其實,一直到近2000年後的今天,擁有現代科技的我們也只能做到數十秒鐘的地震預警,更不用說科技水平落後的古人了。地動儀其實是一種地震監測儀器,它可以迅速感知在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
  • 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
  • 解碼蘭陵札記②菜地裡「長」出智造小鎮,施了什麼肥?
    山東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聚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奮力趟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乘車到蘭陵縣裝備智造小鎮採訪,頗有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的感覺。一方面,位於尚巖、新興、魯城三個鄉鎮交匯處的智造小鎮大部分路段非常平坦,可有些地方還有些顛簸;另一方面,小鎮大部分區域廠房林立、生機盎然,有些區域仍然溝壑縱橫、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 挑戰常識《我的世界》裡四維世界的物品被造出來了!
    《我的世界》裡的大神們總是用他們的作品來震撼我們的神經,而在之前我們也寫過在遊戲中永遠造不出的四維物品,但是大神們卻不服氣,他們竟然在遊戲中把這些東西真的造出來了!快來看看吧。彭羅斯三角作者:ALLISKATA而與潘洛斯階梯類似的是彭羅斯三角,這個三角形也是讓人分辨不出首尾和內外的面,因為在三維世界裡它們都是無法成立的物品,不信的話自己看看
  • 韓幣上印有「渾天儀」,教科書:應當移除地動儀
    渾天儀是我國偉大的發明之一,張衡自幼救對天文學很感興趣,長大後更是常年刻苦專研天文學說,而在那個年代,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探索宇宙十分困難,但是人們對宇宙充滿了好奇,甚至還出現了「渾天說」這一說法,很多人都對這一學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張衡也不例外,為了證實這一學說,張衡就根據自身的天文學知識,再結合自己擅長的機械原理,發明出了渾天儀。
  • 張.衡地.動儀2017年從教科書中移除,1972年就被證明原理不成立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最早記錄地動儀的是範曄所著的《後漢書·張衡傳》。範曄是這樣描述張衡地動儀的:「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可惜的是,張衡地動儀僅在公元138年記錄了一次隴西地震後,直接失蹤了,無人知道其下落。
  • 日本專家否定地動儀存在,給出證據言之鑿鑿,中國專家不自信了
    但現在國外卻有一則說法,想要推翻中國古代地動儀的存在,給出證據並且號稱言之鑿鑿。懷疑地動儀不存在的證據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國外關於中國張衡地動儀的否定說法掀起了狂潮。在日本有一位專家名字叫做野熊,他通過數學理論依據計算張衡地動儀存在的可能性,並發表了國際論文,而這一研究也得到了更多其他國際地動學者的認可。
  • 「全國示範步行街」裡,寬窄匠造所亮相
    「全國示範步行街」裡,寬窄匠造所亮相 2020-08-10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課本裡的地動儀該如何呈現
    隨後,人教社回應,稱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此次關於張衡地動儀的爭論,若釐清了爭論的癥結所在,對於未來完善教材編寫思路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