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溪環境綜合整治後美不勝收。 上遊新聞記者 高科 畢克勤 攝
苦竹溪的環溪步道。
長江和長江經濟帶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近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看效果·大江奔流——看重慶如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行進式採訪報導來到了長江之南的南岸區,看這座江濱城市如何大江奔流踏浪而歌!
黑臭水溝變身宜居公園
水面植物金魚藻、黑藻,浮水植物狐尾藻、菱角,挺水植物蘆葦、黃花鳶尾、花葉蘆竹、旱傘草、美人蕉、千屈菜、梭魚草……位於南岸區長生橋鎮的苦竹溪,河水與沿河步道的植物相映成趣,三三兩兩的居民在此散步遊玩,好一幅冬日人文風景圖。
但你也許很難猜到,這樣美麗的溪水,過去卻是一條人人嫌棄的黑水溝。
苦竹溪又名長生河,是長江南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巴南區鹿角場,由南向北縱貫江南新城,在廣陽灣匯入長江。
但由於長期受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染影響,河水水質惡化並開始散發臭味。
50歲的聶霞是土生土長的長生橋人,提到過去苦竹溪的模樣,聶霞直連擺頭。「以前天氣熱的時候根本不敢開窗,水又臭又黑,更不要說去河邊走走了。」
聶霞坦言,過去人們不太重視環保,苦竹溪就在場鎮背後,居民為方便都愛將垃圾往河裡扔,河水變髒了,扔垃圾的人就更不在乎了,再加上鎮上的工廠排放,「惡性循環讓家門口的環境越來越差。」
為了實現長江生態的保護,近年來,當地下定決心對苦竹溪及周邊進行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按照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截汙納管、生態清淤、設置二級生態滯留池、合理搭配淨水材質及水生植物,實現雨水調蓄和水質淨化。
如今,全長4.5公裡的苦竹溪清水綠岸建設示範段,下遊人流集中區域打造了節點景觀「疊水公園」,上遊則以生態溼地、生態護岸、親水棧道、沿河步道、水岸植物、橋亭景觀等為主,打造自然親水景觀。苦竹溪兩岸水清岸美,水質趨好,讓兩岸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整治帶來的美好。
對於苦竹溪治理帶來的幸福感,69歲的陳潓玲很有發言權。她是長生橋鎮同景社區的居民,也是當地有名的廣場舞隊長。前幾年,她組織的廣場舞蹈隊總是人員流失,編排好的舞總是人員到不齊。原來,由於附近沒有環境較好的廣場,她總是和姐妹們步行半個小時到區政府廣場跳舞,時間長、路途遠,有的隊員就不願再去。
「現在樓下的苦竹溪整治好了,還修了廣場、路燈、坐凳、公廁等設施,我們跳舞再也不用往外跑了,3分鐘下樓就有練舞的廣場,簡直太高興了。」陳潓玲說。
關閉礦山修建郊野公園
長江流經南岸區,南側是有著重慶主城綠肺之稱的南山。南山沿著長江舒展身姿,就像是長江的護衛,護送著長江東流。然而這個重慶人稱道的城市山脈也生病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衛星地圖看南山區域,綠油油的山體最南端,有了一道黃色的「傷疤」。
南山生態保護和發展中心副主任鄭緒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南山街道金竹村、泉山村一帶就有人採礦。八九十年代,當地也形成不少私人小規模的採礦廠,也是村裡主要的經濟來源。
2017年5月,南山閉礦區生態修復工程正式立項啟動,2018年3月開工。項目生態修復面積約62.9公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閉礦區場地的礦坑填土、景觀地形造型、植被栽種等內容,共分為兩個標段。
鄭緒說,南山閉礦區生態修復工程是落實貫徹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精神的具體實踐,兩年多時間裡完成了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了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為整個南山區域形成完善的生態保護打下基礎。如今,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綠化收尾及驗收工作。
鄭緒說,南山礦山公園不僅要生態修復,更要綠色發展。下一步計劃在保護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打造一個綜合生態、休閒、遊玩於一體的戶外休閒郊野公園。
「同時我們也非常鼓勵原住民參與到鄉村旅遊建設中來,發展農家樂、漁家樂,保護並利用好長江生態資源,真正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鄭緒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