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眼前的白蕉鎮白頭翁湧
很難讓人與「臭水溝」聯繫起來
可是,這裡確實就是
昔日村民們避而遠之的「臭水溝」
如今,白頭翁湧變身成了休閒公園
成為了村民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白頭翁湧的美麗蛻變
得益於我區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工作成效
也與各級河長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那河長每天做什麼?
看什麼?聞什麼?
今天就跟隨小鬥的腳步
深度體驗河長「一日遊」吧!
每天巡河,專人保潔陳瑞平是白蕉鎮月坑村的黨支部書記
也是白頭翁湧的村級河長
他告訴小編,」我家就在河湧旁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望一眼河湧。我每天至少要巡查一次河湧,發現有漂浮物,立即清理,發現有重大問題,馬上上報白蕉鎮河長辦處理。「
據了解,
河長巡河內容除了檢查河面
是否有垃圾、水浮蓮等漂浮物以外,
還要查看河道有無汙染底泥淤積,
水體有無明顯異味,
顏色是否異常,
河道沿岸是否存在直排廢汙水等內容。
白頭翁湧全長1.6公裡,
河水在月坑村形成U型,
似將月坑村環抱其中。
經過前期整治,
白頭翁湧上遊22處生活汙水
和農業汙水排水口全部被清理完畢。
在小編跟著陳瑞平巡河的過程中,
突然發現河面上有漂浮物,
陳瑞平立刻大喊:「快,撈起來!」
隨後,
一位身穿紅色救生衣的工作人員
就拿著工具從河湧的另一頭趕來。
幾分鐘後,漂浮物被清理乾淨。
據陳瑞平介紹,
白頭翁湧的保潔工作
每天都有專人具體負責。
工作內容包括清理河面上的漂浮物、
河道裡的淤泥和砂石,
修剪岸邊的綠植等。
一對父子正走在岸邊,
年輕的父親笑著說道,
「現在河的水比較乾淨了,
環境也變好了。」
陳瑞平告訴小編,
白頭翁湧的整治過程並不容易,
尋求村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成為其中的關鍵步驟。
陳瑞平指著岸邊成片的綠植說,
「這裡原來被村民種了很多果樹。」
據了解,
該土地原屬月坑村集體所有,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
被部分村民私自佔用,
導致河岸的景觀提升改造工程
一直無法順利開展。
陳瑞平表示,
「一定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
讓村民充分理解整治的意圖。」
在廣泛收集村民的意見後,
陳瑞平和村兩委幹部經過開會研究,
多次和村民面對面溝通協調,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最終成功解決土地佔用問題。
如今,白頭翁湧河岸兩邊種上了大榕樹和美人蕉,河道另一側,原本坑坑窪窪的黃泥小道也鋪上了石板、裝上了路燈,還有蠔殼製作而成的景觀牆,昔日的「臭水溝」搖身變成村裡的休閒公園。
每到傍晚,附近的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來到這裡,或沿著河岸散步,或健身鍛鍊,或在岸邊的景觀平臺上唱歌跳舞。「現在沒有那麼多蚊子了,水乾淨了,衛生也好,坐在這裡喝茶好很多。」家住白頭翁湧河岸邊的老先生如是說到。
全面推行河長制白頭翁湧的美麗蛻變是
鬥門區全面推行河長制,
進行河道整治的一個縮影。
在鬥門,
河道邊都立有一塊公示牌,
寫著各級河長的姓名,
並公布聯繫電話。
對於河長們來說,
這是一種無形壓力:
水質不好,群眾會對河長有意見;
發現問題,群眾也會主動舉報和投訴。
壓力也就變為了動力!
陳瑞平表示,
提升村民對治水的認同感
非常有現實意義。
「如今,月坑村每次召開村民大會
都會提及白頭翁湧的保潔工作,
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的
帶頭作用,做好表率,
就慢慢帶動村民們也能自覺維護了。」
據了解,目前鬥門區黑臭水體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其中白頭翁湧、沙龍湧已於2019年3月通過初見成效考核,剩餘6條河湧已開展技術評估和申報工作。屆時,鬥門區黑臭水體整治將實現「水清、岸綠、生態、景美、海綿」的目標,切實改善、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和文明程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綠水青山美如畫,
水是其中最美的一抹顏色。
棲水而居,
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責任。
讓我們一起努力守護好美麗家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