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雷射照排技術,就是將文字通過計算機分解為點陣,然後控制雷射在感光底片上掃描,用曝光點的點陣組成文字和圖像。
通俗一點來講,實際上就是電子排版系統的簡稱。 電子排版系統的誕生,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使用雷射照排系統不但可以避免鉛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對工人的健康傷害,其好處還在於它的易改動、成本低和效率極高等特點。
研製開發成功的"華光雷射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闢了廣闊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我國絕大多數的報紙、雜誌和書籍都在使用著這套系統,它比古老的鉛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江蘇無錫人,出生於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 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
2、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中國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工作後獲得的重大科研成果。研究胰島素的動因是,隨著糖尿病人的大量增加,僅靠從動物胰臟中提取胰島素已遠遠跟不上需要,因此,人工合成胰島素成為議事日程選擇。
牛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分子,它的化學結構於1955年由英國的科學家桑格測定及闡明:牛胰島素分子是一條由21個胺基酸組成的A鏈和另一條由30個胺基酸組成的B鏈,通過兩對二硫鏈聯結而成的一個雙鏈分子,而且A鏈本身還有一對二硫鍵。
以後,科學家們又陸續測定了不同生物來源的胰島素,發現與桑格首次確定的牛胰島素的化學結構大體相同。人胰島素也是如此,A鏈的第8位由蘇氨酸代替丙氨酸、第10位由異亮氨酸代替纈氨酸;B鏈的第30位由蘇氨酸代替丙氨酸。
牛胰島素的四大醫學功能: 一是降低死亡率。糖尿病是一種炎症性疾病,據國外對181例重危患者採用了靜脈輸注胰島素,死亡率下降了43%。二是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三是可以治療骨質增生;四是能夠治療精神疾病。牛胰島素低血糖療法主要用於中毒性精神病的精神錯亂和震顫性譫妄,對焦慮、緊張和神經衰弱也非常有效。
牛胰島素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作用?
首先是能夠調節人體的糖代謝。胰島素能夠促進全身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並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牛胰島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島素分泌過多時,血糖快速下降,所以,腦組織受影響最大,可出現驚厥、昏迷現象,甚至會引起胰島素休克。
而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缺乏,那麼常常會導致血糖升高; 如果超過腎糖閾(門檻),那麼糖從尿中排出,引起糖尿。由於血液成份中改變(含有過量的葡萄糖),將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和視網膜血管病等病變。
其次,牛胰島素能促進脂肪的合成與存儲,讓血中游離脂肪酸減少,同時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島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脂肪貯存減少,分解加強,血脂升高,時間長了可引起動脈硬化、導致心腦血管的嚴重疾病。由於脂肪分解加強,生成大量酮體,出現酮症酸中毒。
再次,能夠調節蛋白質代謝。胰島素一方面能夠促進細胞對胺基酸的攝取和蛋白質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質的分解,這樣有利於生長。腺垂體生長激素的促蛋白質合成作用,必須有胰島素的存在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從生長來說,胰島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此外,牛胰島素可促進鉀離子和鎂離子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可促進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
3、陸相生油理論
陸相生油理論,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潘鍾祥於1941年創立並發展的石油勘探領域的新理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的國家之一。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術在中國出現以來,近半個多世紀,中國的石油工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陸相貧油」的觀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中國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合適,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此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國內的油氣資源。
初始陸相生油論突出的特點:一是研究手段以石油地質調查為主,二是結論以推斷為主。50年代以來,成熟陸相生油論獲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對陸相生油層的形成和陸相生油的基本條件作出了出色的研究,並總結出「潮溼與乾燥氣候的時代轉變,有利於生油層的形成」、「長期的深拗有利於生油層的形成」。二是「內陸、潮溼、坳陷」強烈坳陷的盆地、淡水一半鹹水的迅速堆積的巨厚的湖泊相沉積、有機質豐富、還原環境是陸相生油的基本條件。
陸相油氣田富集分布規律出現兩個重要理論:一是「源控論」(拗陷型盆地為主),就是生油區控制油氣田的分布和富集;二是複式油氣聚集區帶理論,總結了多斷陷、多斷塊、多含油氣層系的陸相盆地,形成多種油氣藏類型複合連片聚集的特徵;
陸相烴源巖和石油地球化學系列指標和參數的建立,讓陸相生油理論從定性的地質推斷髮展為定性的科學。
從全球範圍來看,石油產油規模最大、儲量最豐富的屬於中東地區,中東地區的生油巖幾乎都是海相地層,重要的是大多數含油氣盆地的生油巖都是在海相沉積地層中。數據表明,海相生油更加「優越」一些,相比之下,陸相生油很大的局限性。
海相生油的「優越性」歸功於其「出身」好,比如海相的鹹水環境比陸相的淡水環境更利於有機質的保存,海相地層擁有更加穩定的水下環境,而陸相生油卻很難有這樣的」安靜「環境,而且其沉積盆地常常受地質活動幹擾,因此,油藏保存條件很不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海相地層中擁有品質更好的生成原油的原料,特別是脂肪物和類脂組分是形成石油的重要物質,加上海洋浮遊生物含類脂組分比較高,而陸相沉積地層中以木質纖維類物質為主,含類脂物較少。但是,如果陸相地層發育以深水湖泊沉積為主時,大量的湖生生物會繁殖其中,因此也會生成儲量比較豐富的石油。
從20世紀初開始,在發現的中東、北美、歐洲等地區的油氣中,大多是在海相地層中發現的,因此,造成很多國外的石油地質學家認為只有海相沉積地層才能生成油氣,加上一些國外的地質學家到中國調查時,當看到中國地表地層大多為陸相地層時,幾乎都是希望而來、揚長而去,從此,中國被戴上了「貧油國」的帽子。
當然,海相生油同樣受到了石油理論的束縛。比如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質學家T.S.亨特就闡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質是低等海洋生物; 前蘇聯地球化學之父B.A.別納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學概論》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而1943年美國地質學家W.E.普賴特再次強調:「石油是未變質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巖層的組成部分。」因此,按照當時的科學水平,地質學家的認知是有限的。
4、網購
所謂網上購物,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檢索商品信息,並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然後填上私人支票帳號或信用卡的號碼,廠商通過郵購的方式發貨,或是通過快遞公司送貨上門。
中國第一宗網絡購物發生在1996年的11月。購物人是加拿大駐中國大使貝詳,他通過實華開公司的網點,購進了一隻景泰藍「龍鳳牡丹」。
在1999年以前,中國網際網路的先知們就開始建立B2C網站,在中國推動網絡購物,而當時這種做法遭到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質疑:比如是否會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會在線購物?網絡購物能否解決物流配送的問題?再比如網絡購物能否解決網絡支付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創新是需要實踐的,某些經濟學家往往「眼高手低」,上面疑問事實上被第三方網上支付所解決。
1998年3月6日下午3:30,國內第一筆INTERNET網上電子商務交易成功。中央電視臺的王軻平先生通過中國銀行的網上銀行服務,從世紀互聯公司購買了10小時的上網機時。
目前,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而手機網民規模達到8.97億,是美國總人口的2.75倍。網上購物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新的「傳統產業」。
5、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西方國家稱雜交稻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其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世界上甚至把雜交稻作為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的貢獻已經惠到幾億人。
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後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968年,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經過長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趕粉等雜交水稻育種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但是無論是Henry Beachell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由此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中國湖南著名農學家袁隆平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尋找到了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了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後一公裡」,選育出了第一個能夠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並且在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袁隆平由此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於世界糧食發展貢獻更大。
袁隆平的寫於1985年,書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已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同時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全球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多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及技術指導,為世界上更多人口能吃「飽飯」立下汗馬功勞。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意味著中國水稻產量再創下一個新世界紀錄。本次突破,不僅是產量上的突破,且大米質量媲美日本的越光米,成為新的裡程碑。
袁隆平,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曾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被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
6、複方蒿甲醚
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藥品
截至2005年底已被26個亞非國家指定為瘧疾治療一線用藥,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複方蒿甲醚曾經是唯一被世界廣泛承認、並在世界廣泛銷售的中國專利藥品,是中國唯一真正走向世界的藥品。 複方蒿甲醚的誕生,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
1967年5月23日,最高層親自指揮和部署了"523項目",並且以啟動日期命名此項重大項目。1972年,中國的科研人員終於從青蒿裡提煉出抗瘧疾的化合物—青蒿素,並於1973年在雲南和海南等瘧疾高發區進行了臨床試驗。
青蒿素是新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藥品,其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藥性小,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藥研究史上的"裡程碑"。"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們又將蒿甲醚與化學藥品本芴醇組方,研製出新藥複方蒿甲醚。
複方蒿甲醚不但有治癒率高的優點,也有延緩抗藥性產生的特點,堪稱抗藥性瘧疾的"剋星"。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曾是中國獲國際社會承認、在國際醫藥界最有影響的兩個藥物之一。以青蒿素為主的聯合療法治療瘧疾,3天就可見效,比傳統氯喹療法大幅減少了4天。臨床應用30多年來,尚未發現瘧原蟲對其產生耐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4年初已經接受全球基金的撥款,準備在5年內每年出資1億~2億美元,為非洲國家從中國購買以青蒿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作為全球抗瘧疾首選藥物。 1991年,中外雙方相繼在世界63個國家、地區和相關國際專利組織申報複方蒿甲醚專利,截至2002年,已獲得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共體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複方藥物發明專利權,成為我國率先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化學藥品,也是世界複方類藥物中擁有發明專利保護國別最多、專利覆蓋面最大的藥物之一。
今年4月8日,美國FDA發布批准複方蒿甲醚(Coartem)片劑用於治療瘧疾的公告。由此,美國成為批准複方蒿甲醚藥物的第84個國家,也是在美國註冊的第一個治療瘧疾的ACT藥品和第一個中國原創的專利藥品。 值得一提的是,蒿甲醚是複方蒿甲醚片中的活性成分之一,也是第一個在美國獲批的青蒿素類衍生物,青蒿素來源於中國傳統中藥青蒿。
瘧疾歷來是人類一大疾病。七十年代前,瘧疾肆虐中國廣大地區。二戰時,西方發明的抗瘧藥氯喹在六十年代初就因瘧原蟲對它產生抗性,由此失效,並且這種抗藥性快速蔓延亞、非、拉各洲廣大瘧區。每年有三千萬左右的瘧疾病人缺乏治療藥物,一、二百萬人死亡。越戰期間,瘧疾是在熱帶雨林中的越南戰士非戰鬥減員的重要原因。
青蒿素的特點,在胃腸道中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復發率高。青蒿素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都很小,難以製成適當劑型。蒿甲醚的油溶性大,易製成油針劑。 蒿甲醚具有高效(比如劑量小)、速效(退熱快、血中原蟲消失快)、毒性低(比如副反應輕,未發現與該藥肯定有關的毒性反應)、便於使用等優點。
普遍使用的蒿甲醚,擁有「兩個獨到」,即治療抗氯喹惡性瘧有獨到之處,在製劑與效價上比青蒿素有獨到之處;「兩個可靠」,即在治療危重型瘧疾的療效迅速可靠,在抗性地區治療惡性瘧可靠。因此,臨床證明蒿甲醚確實是治療瘧疾的全新武器。因此,被當之無愧視為中國「新四大發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第十屆國際化療會議上,6000名各國醫壇專家公認青蒿素為治療瘧疾的中國神藥,是世界醫藥史上的壯舉,是對全球人類的生命的重大貢獻。
7、人字形鐵路
人字形鐵路,指兩條鐵路線合併或一條鐵路分岔成兩條這類鐵路交匯模式。中國的京張鐵路的人形鐵路段,因在當時振奮了中華民族而聞名於世。人字形鐵路運用歷史悠久、應用場所廣泛,是簡單經濟、高效實用的鐵路線岔道段種類。人字形鐵路經過普及和發展,又衍生出之字形和X型等鐵路線交匯模式,讓火車在不同鐵路線之間能快速變軌。
清末中國工程師詹天佑巧妙利用人字形鐵路克服了因周邊高落差地勢環境而導致火車難以安全爬坡的困難。
著名的京張鐵路,自北京豐臺起、至河北張家口。1905年9月4日開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鐵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持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由當時清政府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其中,京張鐵路工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青龍橋車站的人字形鐵路。
京張鐵路北上要穿過崇山峻岭,坡度非常大,按國際設計施工方法,鐵路每升高1米,就要經過100米的斜坡,坡道甚至長達10多公裡。為了縮短線路、降低費用,詹天佑大膽創新,設計了"人"字形鐵路線路,採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前面拉,一個在後邊推,進入"人"字形鐵路線路的岔道口後(青龍橋站)後,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車頭又改成推,這樣一來火車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在20世紀初時如此大膽的設計,在中國鐵路建築史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創舉。詹天佑所發明的人字形鐵路已經成為一件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州府南海縣。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成就是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擁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而震驚中外;並且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嚴重,心力衰竭逝世,終年58歲。
8、侯氏制鹼法
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是中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於1943年創立的。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
這個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並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尤其是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由此享譽世界,得到世界上的普遍採用,其中的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成為中國獨創,具有非常明顯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中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書寫光輝的一頁,在全球學術界也獲得了極高評價。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基人之一。
在20世紀20年代,突破了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他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中國"紅三角"牌純鹼進入了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所謂"聯合制鹼法"中的"聯合",指該法將合成氨工業與制鹼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氨時的副產品CO2,革除了用石灰石分解來生產,簡化了生產設備。
聯合制鹼法避免了生產氨鹼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產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銨來回收,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聯合制鹼法很快被全世界所採用。其中,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什麼是純鹼?
純鹼(碳酸鈉),俗名純鹼,又稱蘇打、鹼灰,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純鹼的用途非常廣,一般都是利用它的鹼性。可用於製造玻璃,如平板玻璃、瓶玻璃、光學玻璃;還可利用脂肪酸與純鹼的反應制肥皂;在硬水的軟化、石油和油類的精製、冶金工業中脫除硫和磷、選礦、以及銅、鉛、線、錫、鈾、紹等金屬的製備、化學工業中製取鈉鹽、金屬碳酸鹽、漂白劑、填料、洗漆劑、催化劑及染料等均要用到它,在陶瓷工業中製取耐火材料和釉也要用到純鹼。純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絕大部分用於工業,一小部分為民用。
純鹼,是人類最早製取和使用的化學物質之一。7000多年以前,天然的碳酸鈉首先是從幼發拉底河邊生長的花的灰燼中提取的。大約5500年以前,埃及人開始用一種從湖水蒸發中提取的天然純鹼,生產裝飾玻璃和作為鉛酸矽砂聚和肥皂的一種成份。當從海藻類植物的灰中提取豐富的鈉鹼時,也從木材灰中得到了豐富的鉀鹼。用天然植物生產鉀鹼的方法一直延續到1870年,德國JP開始採含有鉀鹽礦才結束。
9、數學機械化方法(發明人:吳文俊)
吳文俊院士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數學界的泰山北鬥,1956年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吳文俊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在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被授予兩個人,一個是吳文俊,一個是袁隆平。吳文俊的成就是「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
拓撲學被稱為「現代數學的女王」。上世紀50年代,吳文俊由繁化簡、由難變易,提出「吳示性類」「吳公式」等,為拓撲學開闢了新的天地。
吳文俊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令全球數學界矚目,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吳文俊的工作被五位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引用,很多著名數學家從中受到啟發或直接以他的成果為起始點之一。
數學大師陳省身這樣稱讚吳文俊:「對纖維叢示性類的研究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吳文俊提出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的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實現將繁瑣的數學運算證明交由計算機來完成的目標。
吳文俊的理論後來被應用於多個高技術領域,解決了曲面拼接、機構設計、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核心問題。2011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設立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吳文俊的各項獨創性研究工作讓他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2010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第7683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吳文俊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極為深遠,享譽世界。
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之下,吳文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屬於全球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吳文俊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
吳文俊1919年出生於上海,1940年本科畢業於交通大學數學系,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所、中國科學院系統所、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任職。他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全國政協常委,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主席,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系統所名譽所長。
吳文俊曾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2000年)、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56年)、首屆求是傑出科學家獎(1994年)、邵逸夫數學獎(2006年)、國際自動推理最高獎——埃爾布朗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1997年)等
10、中國高鐵
中國高鐵,是指中國境內建成使用的高速鐵路。至2019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總裡程達到3.5萬千米 ,居世界第一 。
中國高鐵具有三大優勢: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價格低、性價比高;運營經驗豐富,中國每建設一條鐵路其標準至少保證二十年不落後。
中國目前已經成功擁有全球先進的高鐵集成技術、施工技術、裝備製造技術和運營管理技術,具有組團出海的實力,能夠挑戰任何競爭對手。
中國高速列車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車覆蓋時速200公裡至380公裡各個速度等級,種類最全;動車組累計運營裡程約16億公裡,經驗最豐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國企業更具優勢。
據測算,國外企業修建高鐵平均成本為每公裡0.5億美元以上,中國只需約50%,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的工期短,施工效率達到外國企業一倍以上,不但成本低,標準更高。在安全性能上,中國標準與歐洲標準基本一致,但施工標準遠高於歐標。中國企業施工中所用到的鋼筋、水泥等材料等級和用量都偏高。
中國鐵路裝備最大的優勢:一是性價比高,二是交貨能力強。性價比高,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於對成本的控制。中國鐵路的配套產業完整,包括上下遊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發達,這是一般國外廠商無法做到的。中國產品交貨及時、勞動效率高。同樣一列車,國外製造要18-22個月,中國最多12個月 。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引人注目的復興號在一些核心技術上:包括高壓技術、牽引技術、制動技術、輔助供電技術、車上故障信息、控制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和顯示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復興號不僅實現了完美的集合,而且突破了國外的封鎖,逐漸形成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