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

2020-11-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

薛其坤

        量子霍爾效應實際上給處在微觀世界的電子訂了一個「交通規則」。

  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為我們突破摩爾定律和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原理。這是物理學基本研究為未來工業界發展提供的嶄新道路。

 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vonKlitzing)在場效應電晶體中研究霍爾效應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從這個曲線中可以看到 (圖1),紅線的縱軸是霍爾電阻,橫軸就是外加的磁場。從0開始慢慢增加磁場強度,在磁場很小時霍爾效應是線性的,和磁場成正比,這個現象很正常。但是隨著磁場強度不斷增高,就逐漸出現了新的特徵———它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出現了一個平臺,比如說在6個特斯拉到9個特斯拉之間,霍爾電阻一點都沒變,我們稱之為 「量子平臺」。更奇怪的是,這個平臺對應於霍爾電阻的大小非常特別,h(普朗克常數)/e(一個電子帶的電量)2對應的是25800多一點歐姆。這個平臺出現的地方,是這樣一個常數除上一個正整數,非常奇怪。五年後的1985年,馮·克利青因為這個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1整數量子霍爾效應。

  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奇怪之處在於它和一個常數有關,而與材料、形狀、尺寸、大小和製備方法沒有任何關係。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都不一樣,怎麼會出現常數呢?這背後一定隱含著物理學的一些很大、很重要的基本規律。這就是為什麼量子霍爾效應變得這麼重要。

圖2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還有其他更奇怪的地方。隨著半導體工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用砷化鎵或砷化鎵鋁代替矽,做成高速的場效應電晶體。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崔琦和施特莫發現當把一種半導體換成另一種半導體、在兩維的體系中做類似測量時,不但在整數的地方,而且在1/3、2/3、2/5的地方也出現平臺。(圖2)這就是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個效應不久由另一位美國物理學家勞弗林給出了理論解釋,他們三人分享了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霍爾效應的啟示和應用

        實際上,後來隨著物理學家對量子霍爾效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們認識到剛才看到的這個平臺是微觀世界中電子運動的量子效應非常生動的、深刻的體現。就是說從一個簡單的宏觀測量我們可以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子究竟是在幹什麼。量子霍爾效應實際上給處在微觀世界的電子訂了一個 「交通規則」:電子在這種強磁場中,只能沿著邊緣的一維通道中走。本來這是一個導體,加上一個很強的磁場後,這個材料的絕大部分變成絕緣的,電子只能在邊緣沿著一個個通道運動,而且只能做單向運動,不能返回。(圖3)這樣的發現使我們大大加深了對微觀世界的理解,這是物理學上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圖3量子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個發現有什麼用處呢?首先可以實現無耗散、低能耗、高速度的電子器件,並由此推動信息和能源產業的巨大進步。而且它對未來實現固體拓撲量子計算和信息處理的革命也有直接的推動意義,這裡我們先不涉及。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為我們突破摩爾定律和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原理。這是物理學基本研究為未來工業界發展提供的嶄新道路。(圖4)但是正如剛才我們講到的,要加幾個特斯拉才能實現這種量子霍爾態,這就需要加一個非常大的磁場。加9、10個特斯拉的話是十萬高斯,而我們的地球產生的地磁場只有0.5高斯。所以我們要想建造電子的 「高速公路」,讓電子有規則地運動,我們施加的磁場需要是地磁場的20萬倍。要形成這麼大的磁場,所需要的磁鐵不僅造價高,而且「個頭大」,很不實用。(圖5)儘管量子霍爾效應在產業中的應用面臨很大困難,但它在物理學上還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大加深了我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它在計量學中也有很重要的應用。從1999年起,量子霍爾電阻被認定為計量學中的標準電阻。量子霍爾效應被認為是測量精細結構常數的獨立手段,對量子電動力學具有重要意義。

圖4量子霍爾效應的應用。

圖5影響應用的一個問題:強磁場。

  回到最初,1880年霍爾發現的反常霍爾效應是不需要磁場的。沿著這樣一個思路我們會想到,有沒有不需要磁場的量子化霍爾效應呢?如果我們的實驗驗證了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不僅在科學上有重要意義,可以弄清爭論了100多年的反常霍爾效應的機制,而且在應用上也有很大的價值。此外,這是一個精密的物理實驗,有很大的挑戰性,如果能夠成功實現,說明我們的物理實驗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培養很多優秀的年輕物理學家。我們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是「頂天、立地、樹人」,我們的實驗就是實現這一辦學理念非常好的平臺。(未完待續。本文根據薛其坤院士2013年4月27日做客清華論壇所作報告編輯整理。編輯整理/程曦 張碩 向小雨 賈霄宇 馬逸昕 韓靖北 周詩

 來源:新清華 2013-08-30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四)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四)薛其坤  延伸到FeSe高溫超導體系我們同樣利用分子束外延(MBE)的辦法長出原子級平整的FeSe超導薄膜(圖1),從而以「黑馬」的姿態進入凝聚態物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三) 薛其坤   要突破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難題,就得在實驗技術和方法上尋找新的切入點。MBE生長動力學的掌握,使我們解決了材料這個非常重要的起始性問題。2008年10月,博士生李耀義在文獻閱讀報告中介紹了《自然》雜誌在2008年4月2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講的是Bi1-xSbx合金中同時存在的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相(A topological Dirac insulator in a quantum spin Hall phase)。李耀義說:「這篇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在成分如此熟悉、如此簡單的體系裡有我從來沒聽過的物理現象。」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欄目刊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Seongshik Oh撰寫的題為「完整的量子霍爾家族三重奏」(The Complete Quantum Hall Trio)文章,對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進行了評述。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能夠在這個材料系統實現鐵磁性,即而無法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巨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0日稱讚其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三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神秘的霍爾效應家族從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霍爾效應,到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量子化……科學家一步步揭開霍爾效應家族神秘面紗科學界對霍爾效應家族的研究由來已久。從140年前霍爾效應被發現,到2013年薛其坤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霍爾效應家族不斷增添新成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