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墨
董志軍
水螅水母
立方水母
十字水母
缽水母
櫛水母
北極霞水母
水母。攝影家謝墨,拍攝於泰國PP島。
●水母暴發已成為全球性現象,我國北方海域也時有發生
●專家表示,肉眼可見的整隻水母會傷人,漂浮在海裡斷了的水母觸手也會蜇人
水母很美,宛若海洋中的精靈。但你知道麼,水母暴發,如今已成為世界性現象,在我國北方海域也時有發生。6月18日,攝影家謝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志軍,做客廣東科學中心與南方都市報主辦的小谷圍科學講壇。董志軍分享了有關水母的科普知識,謝墨則分享了包括拍攝水母在內的海底攝影經歷。
國內海域一般涉及三種水母暴發
在一些特定海域、特定季節,水母數量會出現劇增,這種情況被稱為水母暴發。水母暴發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在我國北方海域也時有發生。董志軍介紹,我國的水母暴發主要集中在三種水母身上,一種是海月水母,每年在黃渤海沿岸都會暴發;白色霞水母,在東海以北會有暴發,漁民捕撈的時候會捕撈到不少;還有一種大型水母叫沙海蜇,在東亞海域數量非常多。
水母暴發,對人類的危害不小,比如,堵塞發電廠水循環系統,造成發電廠不能正常運轉;攝食魚卵,與魚類或仔魚存在攝食競爭關係,影響漁業資源的恢復;堵塞損害漁網,影響漁業生產;蟄傷海濱遊客,影響濱海旅遊業。為什麼會產生「水母暴發」這種現象?董志軍說,這背後原因複雜,也是個全球性的難題。簡單來說,它是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下海洋環境變化的綜合結果。全球變暖、過度捕撈、富營養化、外來物種入侵和海岸帶工程建設等,均被認為是有害水母種群暴發的可能因素。
水母天敵在減少
需加大保護海龜力度
水母的種類非常多,大小的範圍也很大,小的直徑一毫米不到,研究的時候要在解剖鏡下進行觀察,大的直徑有幾米大,像最大的北極霞水母,傘蓋直徑大於6米,觸手伸開的話能達到50米左右。我國海域最大的水母目前記錄的是沙海蜇,這種水母主要分布在我國、日本、韓國附近海域,它的傘蓋直徑能大於2米,重量能超過200多公斤,「我們在山東的海域採到過,兩個人才抬上來」。
水母的天敵不多,並且在減少。它的最大天敵是海龜,在一些罕見情況下,也能見到其他生物吃水母的,比如有美國科學家在巴哈馬群島拍到,一種剛毛蠕蟲把一隻仙后水母吃掉了,科學家還發現過馬來西亞一種石芝珊瑚吃掉櫛水母,而有幾種海葵也會吃掉水母。
在水母還是螅狀幼體的階段,也有動物可以吃掉它,比如海蛞蝓,別名海兔,不過這種情況不如想像中多,有日本學者研究了日本海域的78種海底生物,發現只有8種可以攝食海月水母的螅狀幼體。董志軍說,上述這些情況其實是很罕見的,尤其是珊瑚、海葵這些行動很緩慢的生物,它能抓到水母吃掉,其實是小概率事件,水母的天敵的確是在減少,需要加大保護海龜的力度。
開講
先潛掉50瓶氣
再開始海底攝影
18日的講座中,曾在國內外斬獲多項大獎的攝影家謝墨帶來了大量海底攝影作品,向觀眾講解它們背後的故事,以及海底拍攝的小常識。謝墨是海南人,在人像攝像、風光攝像方面都取得過不少成果,獲得許多國內外大獎。「我是海邊長大的,特別喜歡海」,他說,從小到大感受著海洋環境的變化,後來開始學習潛水、考證,學水下攝影,「我要去拍大海,再不拍,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常會覺得潛水危險。謝墨說,潛水其實是有規則的,在海底只要遵循規矩,還是很安全的。
要學好潛水技術
攝影技術也要過關
後來,謝墨可以在水下帶著20多斤的裝備來拍攝,熟練地使用魚眼鏡頭、微距鏡頭、閃光燈等,把海底看起來灰藍綠色的神奇生物,還原成色彩斑斕的「大片」,並挖掘出許多陸地上不常見的抽象圖案,「只要學好潛水技術,攝影技術還過得了關,在海底可以找到很多很美的圖案,可以去記錄,去創作」。
真正開始拍海底,是要在具有相當的潛水功底之後,「我們學潛水、拿相機,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潛水用掉)5 0瓶氣後,才去摸相機(逐漸開始進行海底攝影)」,謝墨說,這一方面是為自己的安全,一方面是為了海底生物的安全,「不然你控制不住自己,腳會亂踢,把很多生物踢壞、踢死」。
和鯊魚面對面
什麼作品也不敢拍
謝墨回憶起自己有一次潛水是去泰國,想看鯊魚,結果到最後一天也沒有看到,直到最後一潛,潛導終於敲氣瓶提醒大家前方「有動靜」,他看到一幫潛水員在追一樣東西,就立馬發力,很快超過他們,但突然發現,那個東西一下子回身朝他衝過來,他趕緊剎車,一看,竟是一條鯊魚,「本來想趕緊拍兩張,誰知鯊魚衝到我面前,不動了,看著我,看了有幾秒鐘吧,這一刻,我這一輩子都難忘,它是想吃我還是想幹什麼,我不知道,什麼『遺作』也不敢拍了」。
謝墨說,後來上了船,老潛員告訴他,其實鯊魚並不總是吃人,「鯊魚也是歷史很長的生物了,有自己的食譜,人類其實不在它的食譜裡」,只是這隻鯊魚離得有點近,是不多見的。而鯊魚攻擊人類,很多時候是把人誤當作自己的某種食物,或者感覺自己在這片海域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提醒
被水母小面積蟄傷
可先用海水或白醋衝洗
對於廣東人來說,北方海域的水母暴發並不熟悉,但水母蜇人的消息倒是不時聽說。董志軍介紹,有20多種水母,都是人見了要躲開的危險分子。這其中,僧帽水母、沙海蜇是可能致命的有毒物種,沙海蜇可以說是我國目前毒性最強的水母,是造成我國絕大多數水母蜇傷致死的罪魁禍首。北極霞水母具有較強的毒性,其毒素具有心臟毒性,可使培養的大鼠心肌細胞死亡。僧帽水母是暖水種,在我國南海有分布,它外形奇特,是漂浮的淡藍色透明囊狀浮囊體,前端尖、後端鈍圓,頂端聳起呈背峰狀,形狀頗似出家修行僧侶的帽子,故取名僧帽水母。
實際上,世界上最「毒」的水母在中國還沒有發現過,就是澳大利亞的箱水母,「一隻箱水母的毒性可以殺死60個成年人」。董志軍提醒,水母能傷人的不僅是肉眼可見的整隻水母,有些水母觸手斷了、漂浮在海中,人碰到了也會被蜇傷,「總之,水母很漂亮,可以看,但不要碰,你不知道它是否有毒,有些很小的也可能毒性很大」。萬一被水母蜇傷後,該怎麼辦?董志軍說,小面積的蜇傷也不用太緊張,用海水或白醋衝洗,而不是淡水,把留在皮膚上的刺細胞弄出來,然後去專業的皮膚科處理。
採寫:南都記者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