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馬路轉型」:步行街還有多少遊客會進商場?
上世紀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們有些還活躍在資本市場上,有些雖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碼,卻以另一種形式重新登場。
時裝股份、華聯商廈(永安百貨)、第一百貨、第一食品(需求面積:500-1000平方米),這是四家A股上早已沒有其身影的股票,正巧是當年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前三者如今劃歸百聯席下,藉助「友誼股份」的整體平臺重新在資本市場煥然新生。
而第一醫藥、新世界、第九百貨則十分幸運,它們仍有A股自己的名牌,在自留地上深耕勞作。
這些股票正是南京路上的「老八股」。不過,隨著新商業模式的快速發展,在物質豐富的年代裡,這些老字號們如今卻開始出現「成熟的煩惱」。電商來襲、購物中心和快時尚大熱、經濟下滑、消費需求改變……種種因素下,南京路上老字號遭遇業績滑坡,甚至,南京路本身都出現了「商業定位」的尷尬。
如今南京路人流輝煌依舊,但與南京路上每天蜂蝶般的人海相比,馬路兩邊百貨公司店堂內卻是一派冷冷清清的空穴場面。這是當代百貨業的宿命還是一次鳳凰涅槃的機遇?
「2013年是百貨等傳統零售業的改革年」,「百貨公司確實碰到了發展當中的一道坎」。友誼股份董事總經理李國定對記者嚴肅地說:「不尋求突破,不尋求改革,那麼百貨公司就是死路一條。 」
在電商、購物中心、專營店異軍突起的年代
步行人多 不代表進店者多 進店人多 不意味消費者多
老外端著相機蹲在入口處取景,導遊帶著大大小小的旅遊團在此聚集,年輕情侶們手挽手曬太陽軋馬路秀著甜蜜勁,鐺鐺車裡坐滿了遊客悠閒過市……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如織。一派繁榮景象令上海人和外來人都不得不感嘆,這裡真是熱鬧。
表面的繁榮下,真實的南京路並不如外表看起來如此風光。這條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大馬路,如今在不少百貨從業者和消費者眼中,剩下的僅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人多,不代表進店者多;進店者多,也不意味著消費就多。真實的南京路上各家百貨公司的銷售情況是怎樣的?記者調查發現,南京路百貨商場進店率不足一成,步行街路人百人中僅3人消費。如此數字,將南京路上傳統百貨和老字號品牌向懸崖峭壁緊逼……
·今生篇·
現場:店員多過顧客 記者經歷「一人逛商場」
節前一周,記者連續來到南京路踩點。每次踏上南京路,不論周末與否,不論時點如何,總能看到南京路兩邊來往的熙攘人潮,但這些遊人,卻並沒有給南京路上的百貨商家帶來太多「收穫」。
從南京路步行街由東向西走,記者先後走進了宏伊廣場、353廣場、華聯商廈、置地廣場、永安百貨、時裝商店、世貿百聯、第一百貨、新世界等百貨商店。得出的感覺頗為雷同,不管店大店小,新舊如何,店內的情況大多是職員多過顧客。
在南京路上一家百貨商店門口,銷售員小姐正在向路人分發打折傳單,但「接手者」寥寥。記者進入店內,一樓化妝品專櫃幾乎無人採購,僅有珠寶黃金櫃檯集中有數名消費者正在向店員諮詢。
專營服裝的時裝商店最近正迎來換季打折,一樓羊毛衫不少款式售價已經跌至百元。親民價格引來不少顧客,整個層面大約有二三十位顧客正在挑選。 「不過,現在客流比起往年少了很多,而且非常明顯。過去我們瘋狂的時候,羊毛衫多到沒法成列,只好一條鐵鏈上串一排衣架,顧客來買衣服一買都是幾件幾件的。 」時裝商店常務副總黃蔚光對記者坦言。
樓層越向上,顧客數越少,記者踩點數家南京路百貨,真切感受到了這種尷尬:在不止一家百貨店中,二樓朝上的樓層中,進入商店的顧客僅有記者一人。這種「悽涼」景象對比南京路上的人頭攢動,顯得尤為尷尬。 「一個月大半個月都過去了,銷售額才完成1萬多。 」一位店員在與記者假扮的顧客交流時坦言,幾乎4月份有半個月,這個店鋪都沒有一單生意。
逛百貨的人少了,店員的耐心和積極性勢必下降。在記者連日的調查中,經常發現百貨櫃檯中無人值守,甚至收銀臺都沒有值班人員。臨近櫃檯的店員湊堆聊天是常有的事,甚至還有導購坐在一邊偷偷磕瓜子,玩手機。
「南京路上百貨公司整體銷售情況都不太好。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客流,而是由於顧客的進店率很低。」華聯商廈辦公室負責人徐經逸對記者表示。 「1997年步行街開業時,當時客流每天有100萬人次。如今,南京路客流下降到每天70萬人次。雖然依然是一個極大的數字。但現狀沒有這麼樂觀。因為70萬人次中,進店人數很少,進店後有所消費的人數則更少。 」
食品店生意興隆 價格實在有點虛高
相比於百貨店店員多於顧客的尷尬,第一食品從一早開門到晚上打烊,店內都客流如織,甚至在購物尖峰時段,營業員都有些忙不過來。
本次第一食品改造,恢復了沿街的櫥窗和上世紀20年代的騎樓立柱式樣,從外觀上還對歷史復原。而走進店堂,時尚絢麗的設計風格讓人不禁眼前一亮:店堂以中國紅為主色調,七巧板、中國畫等中國元素點綴其間,開闊的大堂中廳顛覆了食品商店傳統的「侷促」印象,1至4樓垂直打通,中國風圖案的圓球體吊燈錯落其中。
記者注意到,商店一樓主打高端進口食品,其中超過600種是通過自採方式引進,新鮮水果、鮮花等櫃檯更是首次在南京東路店亮相。商店2樓多為傳統食品,南北貨、滷味、生鮮魚蝦應有盡有。三樓與四樓則匯聚了咖啡、西餐等諸多餐飲品牌。其中三樓還設有「互動區」,放置了8個烹飪臺,請專業大廚利用商場地道正宗的食材,現場演示美食製作,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的確,黃金地段停業8個月,損失銷售額超過1個億元。再斥資1.2億元改頭換面,第一食品這次的改造可謂「大手筆」和「顛覆性」。據悉,這次改造將營業面積從3000平方米增至1萬平方米以上,全店有國內外商品2萬餘種,進口食品5000餘種,整座商場堪稱上海專業食品店的「巨無霸」,從視覺到味覺徹底顛覆原有的想像。
當然,也有不少顧客興致而來,空手而歸,原因是價格「高高在上」。「店內食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不過價格實在有點虛高。 「比如進口食品明顯比超市賣得貴,比如進口常溫奶,價格要比超市貴幾元錢。」幾位特地趕來第一食品購物的顧客對價格頗有微詞。更有人附議說,與其捨得花重金把商店打造得那麼漂亮,不如用更實惠的價格讓利消費者。
調查:上海人不愛去南京路 試完回家買才是正道
消費者來南京路的態度到底是如何,記者也作了一番調查。
隨機採訪了20名南京路路人後,記者得到一個驚人的結果:20位被採訪對象中,真正的上海人僅有2位,其餘大多是從外地第一次來南京路的遊客。20名被採訪者中,僅有5位有在南京路購物的想法。其餘則是外地遊客慕名到南京路拍照留念,或是將此作為朋友集合地點。
提及為何不買的原因,路人給出的答案重複率頗高:東西太貴、商品雷同、去網上買。
幾位從浙江來的中年阿姨告訴記者,多年老朋友聚會,她們首先想到了在南京路「碰頭」,因為這裡知名度高,大家都認識,接著會找一家茶館坐下聊天,並不會去購物。 「我就是做服裝營業員的,看到幾個人結伴一起買衣服,多人多主張,這筆生意肯定做不成。」「現在商場的衣服隨便一件上衣1000元,打對摺也要500元,誰買得起? 」「衣服鞋子水分太大,價格都是虛標的,這些我們都懂的。同樣一件衣服去小店或者網上買,價格砍掉三分之二都不止。 」幾位阿姨七嘴八舌說出了她們的心聲。
另一位被訪問者自稱是大學「研一」學生,她說特地來南京路逛街買衣服,不過每次都是去forever 21,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商店挑選衣物。「偶爾也去百貨商場逛,但也是認準了幾個衣服品牌去,在實體店試了衣服,再去網上搜同款衣服下單。 」對於「試衣」,這位大學生直言不諱。
記者還隨機採訪了幾位年輕男士,他們多是旅遊者。兩位剛從蘋果店出來的男士告訴記者,他們平時80%的日常用品,包括衣服、食品、日用必需等都是網上買,「因為方便快捷,價格也便宜」。偶爾遇到急需用的商品,才會趕去商店購買,又或者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配置幾套體面的衣服,也會去商場選購。他們還特別提到了數碼產品,雖然會先去實體店感受一下,但出於價格優勢,依舊會去網上下單。
百貨打折「營銷疲勞」快時尚不打折也熱銷
記者採訪時,正逢永安百貨95周年店慶,商場推出了流行品牌滿195元立減110元起,同時「95周年95款勁爆價商品95天天天有驚喜」的活動。同時,記者從南京路各家公司發現,大多百貨公司都推出了類似的折扣營銷活動。
對於商家的良苦用心, 「上帝們」卻並不感冒。路上隨機採訪的幾位顧客告訴記者,以前聽到新世界聖誕72小時營業很稀奇,上海人民都衝過去通宵購物,但現在各大商場 「一年365天, 200多天在打折」,明顯 「營銷疲勞」,別說看到 「滿300送300」沒感覺了,就是 「滿199減120」,也不會太在意。另一位顧客告訴記者,商場用的 「折扣積點連環套」、「拉高價格再打折」把戲,經過這幾年的知識普及,現在消費者都懂了,大家也都會算,哪個比哪個更划算,不過針對服裝鞋子的暴利產品來說,儘管打折砍去了一半價格,但還是沒有網上的便宜。另一位顧客表示,商場不會做蝕本生意,大幅折扣的銷售就是商場暴利的明證,與其在各家商場遊戲規則間換算,不如去網上購買來得簡單。
在南京路步行街中段,記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定點計算。周六下午14時消費高峰階段,100名經過記者面前的遊客中,僅有3位手提購物袋。也就是說,幾乎大部分南京路上的遊人都不曾在此地有所消費。而更令傳統百貨業尷尬的是,行人手上拿的比較常見的幾個購物袋中,Forever21、優衣庫、Zara、李寧、老廟黃金「出鏡率」高,而百貨商店的購物袋,則幾乎沒有。而且,這些出鏡率高的「快時尚」品牌,幾乎沒有折扣,它們對顧客的的吸引力卻依然高於瘋狂促銷的百貨商場。
有南京路百貨經營者對記者表示,由於旅遊群體佔比高,因此,大多數人到此,僅是將南京路「穿過堂」,單純「到此一遊」而已,他們並沒有帶來實際的消費。 「我曾經自己做過一個調研,選了南京路幾家百貨,最後發現真正在門口經過並進入百貨公司的遊客,僅有不到10%的比例,這個現狀是很可怕的。 」
為了吸引遊客,永安百貨推出了薩克斯風表演,南京路東方商廈也曾搞過展示魚缸。但這些手段可以吸引遊客駐足,卻還是難以吸引遊客進店。如何將遊客從店外引進店內,百貨公司要做的,不僅是廣告造勢、打折促銷那麼簡單。
·前緣篇·
南京路上老字號們幾度翻新,幾經擴容,幾尋變革,它們想要過得更好。但在這個電商、購物中心、專營店異軍突起的時代,如此願望卻難實現。
回想當年,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等老字號們拉開了南京路「全國商業中心」的序幕。改革大潮中,這些老字號更是成為第一代股改上市的幸運兒。
然而,虛擬和現實總有相似之處,不少「老字號股」因種種原因從資本市場中相繼「退場」。南京路上如今剩下的上市公司們,它們的未來是否也會重複過去:曾經輝煌,但最終落寞?
時裝商店
中華商業第一街的開山之作
時裝股份這是一個現在已不存在的股票簡稱。輸入600825的代碼,如今跳出來的是被稱為「中國出版發行第一股」的新華傳媒。再往前推,其身份則是「中國超市第一股」的華聯超市。
「第一股」的美譽給其更多關注,卻掩蓋了她最初的真身1994年,時裝股份作為中國第一家服裝行業公司上市,其背後則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家百貨公司如今位於南京路660號-690號的時裝商店。
在A股僅「掛牌」6年的時裝股份,在南京路百貨行的歷史已近百年。其創建之初,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中,最早建起的先施公司。她是南京路「中華商業第一街」的「開山之作」,更是上海第一家出現的大型百貨商店。
誕生初期的先施公司渾身透著「洋百貨」的氣息。到了1956年,國企改革興起。當年8月在原先施公司舊址上,上海最大的國營時裝零售商店重新開業,名為「時裝商店」。
1994年2月4日,「上海時裝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為全國首家專營服裝鞋帽的上市公司,人送「中國時裝第一股」的美譽。1999年,華聯集團控股「時裝股份」。2000年,「華聯超市」借殼「時裝股份」上市,「時裝股份」正式退市。
2003年4月,百聯集團開業成立,時裝商店跟隨華聯集團成為「百聯繫」一員。 2010年,隨著百聯集團借「友誼股份」平臺整體上市,時裝商店以新的形態重回資本市場。
永安百貨
與先施別苗頭成就「四大」之首
無論是最初的先施公司如今的時裝商店,還是曾經A股的「時裝股份」,都有一個永遠的「對手兼盟友」位於時裝商店正對面永安百貨(股票名「華聯商廈」)。如今,永安百貨和時裝商店同屬百聯集團,當年的「老對手」兄弟一家親。
1918年,永安公司開門營業。多年的競爭後,永安最終超越同業而位列「四大公司」之首,成為當年中國規模最大的「環球百貨公司」。
1956年1月,永安公司成為全國百貨業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 1988年1月,公司在完成創建以來最大規模的停業裝修後,改名為華聯商廈重新開業。從此,「穿在華聯」飲譽滬上、聞名全國。
1992年,華聯商廈獲批改制為股份制公司。 1993年2月,「華聯商廈」股票上市,上市當天發行價高達92.80元。 2004年,華聯商廈隨華聯集團併入百聯集團。同年11月18日,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併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華聯商廈」股票退市。
2005年4月,華聯商廈重新起用舊稱 「永安百貨」。翻牌以來,永安百貨銷售規模從2005年的4.3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8.3億元。到今年4月26日,永安百貨正好誕辰「95周年」。
第一百貨
上海人自己的百貨商店
第一百貨與華聯商廈這兩隻股票同一天上市,這或許就是其「姻緣」的代表。因為在他們上市後10年,這兩隻股票變為一家:2004年,「一百」合併「華聯」,有兩個兒子的「百聯股份」,頂下「華聯商廈」取代「第一百貨」在A股登場。
百聯股份的誕生,是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併的「第一案」,但這卻僅是百聯集團內部資產整合的「第一步」。 6年後,百聯集團再次扔下「重磅炸彈」,公布了旗下百聯股份與友誼股份吸收合併方案。友誼股份、友誼B股以新增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百聯股份。至此,「百聯股份」這隻股票的歷史使命也暫告段落。
這筆重組方案當時被稱為「蛇吞象」,但卻對百聯集團釐清股份結構,避免同業競爭起到了關鍵作用。新的「友誼股份」不僅繼友誼股份、百聯股份的所有資產與業務,並獲得百聯集團注入的八佰伴36%股權和百聯投資公司100%股權,完成了百聯集團的零售平臺整合,「友誼股份」也成為了國內資本市場上最強大的全業態零售業「航母」。
上海人更習慣稱呼第一百貨為「市百一店」。其前身是1936年開業的 「四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它也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家百貨零售商店,是「我們自己的商店」這是當年時仍上海市長陳毅的原話。
第一食品
打響南京路轉型第一槍
作為第一食品發祥地,南京東路店座落於上海南京路步行街720號,該樓為上海灘四大華資百貨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原址。 1954年,第一食品商店開張,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是全國單體最大的食品零售店。而去年底,經過9個月的停業改造,花費1.2億巨資裝修的第一食品華麗開業,得到了許多消費者「驚嘆」的肯定。
的確,南京路上的這家獨一無二的食品店承載了老上海們太多與成長有關的記憶。1954年開張的第一食品,其前身是1926年創建的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1992年第一食品商店登錄資本市場。 2008年,上海第一食品連鎖發展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剝離,成為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市糖業菸酒(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提到退市原因,第一食品連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列柯介紹說,第一食品上市後收購了金楓酒業,之後金楓酒業又把第一食品從上市資產中剝離出來,這是當初母公司光明集團出於「一家上市公司一個主業」的考慮。截至目前,第一食品已擁有15家門店,每年營收超18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南京東路店年銷售額約7億元,利潤1個億。
新世界
突破單純百貨經營概念
「十裡南京路,一個新世界」,這句家喻戶曉的經典在十年後的今天看來,依舊霸氣外露。的確,新世界有傲慢的資本。它前身是創建於1915年的新世界百貨遊樂場,論資歷,其誕生還早於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1988年,南京路以新世界為龍頭組建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改制後,新世界成為當時上海12家無主管單位的企業之一,具有小額進出口權利,而且享受著優惠的稅率。 1992年5月新世界獲準向社會公開募股,一年後掛牌上市。
目前,總面積21萬平方米的上海新世界城盛裝啟航。藉此,新世界突破了單純的百貨經營概念,升級成為一個集購物、娛樂、休閒、餐飲、展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新世界綜合消費圈,連續16年位居全國商業企業單體銷售十強。
2012年末新世界資產規模51.9億元,與上市之初相比,增長了63倍,利潤總額增長了35倍。公司2012年實現利潤總額3.24億元,同比增長8.07%;淨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10.91%。
第一醫藥
百寶箱的配藥窗口
在南京路上,有一盞60年不熄滅的燈,那就是位於南京東路616號的第一藥商店內的24小時為民配藥窗口。1953年,繼市百一店開業後,第二家國營商業門市部誕生,它就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詳的第一醫藥商店前身中國醫藥公司上海公司第一門市部,當年位於南京東路627號,剛成立時僅有900多種藥品品種,第二年就迅速發展到1200多種,加上配方專用藥,共達到4000多種。
1978年,原門市部遷至南京東路616號。之後的1992年,第一醫藥商店改擴建為7層樓現代化醫藥大廈,總建築面積5346平方米。重新裝修後經營場地一到五樓,營業面積達2700多平米,是全國最大的醫藥零售企業之一。
2001年6月,「第一醫藥」經過資產重組成為上市公司,2002年9月,上市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由原來的「商業網點」變更為「第一醫藥」,目前公司隸屬百聯集團。
2012年年報顯示,第一醫藥營業收入13.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4%,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3643萬元,同比下降0.86%。
第一醫藥商店經理羅發強告訴記者,去年該店銷售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其主營參茸產業,營收超1.7億,成為商場銷售的主打產品。
上海九百
參股久光百貨獲利
在南京路的西頭,與滬上「金三角」商圈側目相望的久光百貨,連續數年名列滬上單體商場營收第三名。而這家有著港資血統,日資情調的久光正是上海九百的參股投資企業,並且,對於目前主業全面下滑的上海九百來說,久光是上市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
作為號碼百貨的領頭羊,第九百貨由盛及衰也就是這10年光景。九百的前身,是創建於1939年的百樂商場,位於靜安寺鬧市中心。 1994年,上海市第九百貨商店改制上市。但上市沒幾年,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經營困難等因素,第九百貨商店連年虧損,被迫向新型業態轉型,一方面將第九百貨商店100%股權轉讓給上海九百集團,營業面積5000平方米九百停業,轉型為食品城。另一方面,九百投資參股滬港合資的上海九百城市廣場公司、上海久光百貨公司,實現投資收益。201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639萬元,同比增長0.26%;實現淨利潤2573萬元,同比下降75.86。
本文轉載來自:新聞晚報 記者 沈夢捷 邵麗蓉,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