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摩,毛利語中意為「流水貫洞」。這是一個碩大的鐘乳洞,洞內有螢火蟲雲集附著於巖壁之上,故又稱為「螢火蟲洞」。螢火蟲勾連著兒時的記憶,我年幼時生活在故鄉華北平原的農村裡,秋日的傍晚,會看到野外田間地頭熠熠飛舞的螢火。後來上學讀「三字經」,知道了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螢火」那些刻苦讀書的故事,對螢火蟲有了另一種的聯想。沒想到來到紐西蘭,還可以看到居於洞中的螢火蟲。
維多摩洞的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天然石柱,深入洞內十幾米,在紅色燈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繼續往前走,便是燈火通明的洞內大廳,這裡石筍嶙峋,巖壁參差,幾個不同方向曲徑通幽,燈火朦朧不知所終。洞內有地下河流與洞外貫通,須登船才能進入。登船前被告知,不準喧譁、不準照明。奧克蘭同來的朋友悄悄告訴我,這裡的螢火蟲不會飛,只是靜靜地趴在洞壁上。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螢火蟲呢?
一行人排隊登船,進入洞穴,四周一片黑,簡直伸手不見五指,一時茫然無措。站在船舷,有人拽拽我衣襟,提醒洞穴狹低,小心碰破腦袋。摸黑坐在船板上,忽覺屁股冰涼,原來船板上都是積水。過了一會兒,眼睛漸漸適應,開始可以看見巖洞的輪廓。影影綽綽,水面上忽然顯現無數光點,舉頭仰望,洞頂和洞壁上出現了一片片綠瑩瑩的光點,如星光閃爍。一船遊客都屏息靜氣,生怕小小的聲音會嚇壞螢火蟲。再往前走,螢火蟲越來越密集,頭頂上燦若星漢,簡直像微型的銀河系,一時引發人無限的遐思。忽然低頭,又看到那些綠色光點倒映在水面上,粼粼波光,在黑暗的洞穴裡飄搖,真的堪稱天下奇觀。
後來我看了一個資料才知,螢火蟲的生命周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紐西蘭的螢火蟲是一種小真菌妠的幼蟲,它們發出光線來吸引食物。幼蟲結蛹再破蛹而出成為成蟲,成蟲不食不飲只有幾天的壽命,全部作為就是雌雄交配,然後雌蟲產卵,雌雄雙雙而亡。世間原本有許許多多未知之謎,從宏觀宇宙到微觀元素自不待言,就說這維多摩的螢火蟲為什麼不飛舞於原野而面壁於洞穴?英國人進入巖洞之前最早發現它們的毛利人是誰?土著居民在那蒙昧時代,是否把這些神奇的發光體敬若神明?在開發巖洞的過程中政府當局和毛利人又發生了哪些衝突和糾葛?……沒有人解說也無法提問,每一個遊客都可以隨便編織自己的故事。
遊船在黑暗中穿行,譁譁的小船攪動水聲從耳邊掠過。單調和寂靜使時間似乎凝固了,世界相對我們只剩下如夜色般的一片黑暗,周圍「繁星」點點,我一時開始放飛思緒,想想現在是在地球的最東端,和一船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同船共濟,走在短暫而又漫長的黑暗之中,而地球正運行於茫茫無垠的宇宙空間,穿梭在神秘的時光隧道……這其中是否有什麼宿命呢?
星光點點,水聲潺潺,……莫非一船人都在沉思?黑暗中,船又拐了一個彎,漸漸的一絲光亮從前方透過來,螢火蟲的綠光漸漸消失。船繼續前行,光線越來越強,洞內終於亮起來,洞口在前頭清晰起來,洞外的青山已經觸目可見,陽光照射下的綠蔭那樣嫵媚。走下遊船,陽光燦爛的一時睜不開眼睛。沿著曲曲彎彎的山路繞回入口處,陪同來的小魚等人已經在遊客中心的亭子裡招呼我們喝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