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 姜世勃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我國的活動宣傳主題是「共擔防艾責任,共享健康權利,共建健康中國」。防治愛滋病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也需要全社會和每個人貢獻力量,共同努力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目標。
近期,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計委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在國家「十二五」傳染病重大專項等課題的支持下,歷經數年,成功研發了全球首個可作為同時預防愛滋病病毒(HIV)和人乳頭瘤病毒(HPV)性傳播輔助措施的殺微生物劑——「雙抗HIV和HPV潤滑劑」。這一成果已獲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首次以醫療器械產品的形式填補國際上該類產品的空白。
殺微生物劑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可有效預防愛滋病性傳播的幹預技術,其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將為我國主動預防愛滋病、共建健康中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男男同性性傳播成高發區
近年來,性傳播已成我國愛滋病傳播最主要途徑,預防愛滋病的性傳播非常重要和急迫。其中,男男同性性傳播激增,成為高發區。愛滋病在男男性行為人群中主要通過無保護的肛交發生血液、精液交換的性行為進行傳播。由於直腸組織相對於陰道組織更容易在性行為時破損,並且直腸下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HIV的易感細胞,因此更容易導致HIV通過破損口進入肛交者的體內,形成感染。因此,目前男男性行為者是各類人群中愛滋病感染率最高的人群。
數據顯示,我國男男性行為人群愛滋病感染率平均達8%,即每100名接受調查的男男性行為者中,就可能發現8例HIV感染者,這一比率遠遠高於男女之間的性傳播感染率。從全球的統計數據來看,男男性行為傳播愛滋病的風險也是最大的。並且,在男男性行為者中有一部分男性屬於「雙性」人群,他們也會與女性發生性行為,從而使愛滋病向一般人群加速擴散。因此,如何能有效地阻斷愛滋病病毒通過男男性行為進行傳播,保護男男同性性行為者,是當前國際和我國預防愛滋病播散的新特徵和新焦點,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和關注。
阻斷男男性傳播缺乏有效手段
安全套是預防愛滋病性傳播的有效工具,但由於舒適度和男性心理等原因,其在男男性行為者中接受度較低,導致其阻斷愛滋病性傳播的實際效果有限。針對這些問題,國際上目前主要採用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的策略。愛滋病暴露前預防是指未感染愛滋病毒者,提前使用抗逆轉錄酶病毒藥物以預防感染愛滋病。愛滋病暴露後預防是指可能已經受到愛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通過儘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來阻斷感染的預防治療措施。
上述策略本來是適用於男男性行為中無保護的肛交,以及從事商業性行為的高危人群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有較多的困難限制了其獲得較好的效果,例如藥物的依從性是決定其效果的關鍵因素,而多項調查研究顯示,我國男男性行為者對愛滋病藥物的使用依從性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大眾對男同性戀群體存在普遍的歧視和誤解,他們得不到來自社會的協助或監督給藥,很容易反感用藥或者忘記用藥。
此外,由於這些預防策略是讓未得愛滋病的健康人群提前口服用藥,而受到「是藥三分毒」等觀念的影響,同時存在僥倖心理,也導致一部分男男性行為者拒絕或未按要求用藥。因此,目前這兩種策略都還很難在我國廣泛推廣使用,急需尋找更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防艾手段。
殺微生物劑
成防艾新手段
殺微生物劑是一種含有抗HIV成分的製劑,包括凝膠等不同劑型,可在性行為前使用,阻止病毒黏附或侵入陰道或直腸黏膜內的靶細胞或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從而起到預防愛滋病的作用。國際普遍認為,這種含有抗愛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的殺微生物劑是預防愛滋病性傳播的有效策略之一,一些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都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來開展相關的研究。
經歷了長期的探索,當前國際上主要聚焦於緩釋陰道環和潤滑劑等新型劑型的研究。這些新的劑型能顯著解決使用依從性的問題。研究數據表明,超過88%的男男性行為者會堅持每次使用潤滑劑。這是由於男性肛腸內不能分泌出足夠多的體液潤滑,因此肛交中往往需要使用潤滑劑來避免疼痛。因此,潤滑劑劑型易被該群體接受,並具有很好的依從性。
我國殺微生物劑的研究也經過了幾代曲折的歷程,從早期研究N9等消殺劑類殺微生物劑的誤區(臨床試驗證明該化學消殺劑類的殺微生物劑不但不阻斷HIV的性傳播,反而增加了病毒的感染),到逐漸與國際研究接軌,併到當前與國際並跑。
此次獲批上市的「雙抗HIV和HPV潤滑劑」殺微生物劑基於20多年的研究,並選擇了潤滑劑的新劑型,在恆河猴動物模型上證明可有效地阻斷病毒的直腸性傳播。其主要的抗病毒成分不是毒性較大的化學劑,而是一種活性蛋白(JB蛋白),其已在臨床上作為抗病毒製劑使用多年,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並且,實驗數據顯示該蛋白對HIV、HPV等性傳播病毒均具有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廣譜地阻斷多種病毒的性傳播,保護男男性行為者或其他群體不受感染。
在HIV疫苗尚未研製成功的當下,殺微生物劑為預防愛滋病的性傳播,特別是男男同性性行為者中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期望其能早日應用於大眾,實現政府、社會及高危人群「共擔防艾責任,共享健康權利,共建健康中國」的目標。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中國科學報》 (2017-11-30 第6版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