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我國科學家在距太陽系108光年附近發現了太陽60倍質量的黑洞。對此,我持有疑問。
銀河系的內核是一個黑洞,質量至少是銀河系質量的百分之五十,才能形成龐大的銀河系。
當然,黑洞的形成不止由於質量龐大,主要由於輻射反光子和反物質宇宙射線,難以抵達地球和我們正物質人類的視神經,或不能被我們感知。所以,太陽系巨行星轉化為黑洞的概率很高,甚至必然!
據說銀河系的直徑是10-20萬光年,108光年顯然在銀河系以內,距離太陽系不遠。與太陽同軌有若干與太陽系幾乎相同的二級恆星系統,發育程度幾乎與太陽系類似,不可能產生二級黑洞,因為太陽系還沒有產生二級黑洞。
縱向分析,可能產生質量高於太陽系的二級恆星系統,也不會高出太多,因為銀核每一對偶層次的質量差別不會太大,不至於出現太陽質量60倍的行星轉化的黑洞。
這裡需要普及一下星系的形成規律:任何星系的形成都源於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客觀規律。正物質星球偏帶正電荷,輻射反物質宇宙射線;反物質星球偏帶負電荷,輻射正物質宇宙射線。由於正反物質本質相互排斥,在一定範圍才會產生遠吸、近斥的核力,我們至今沒有發現由正反物質組成的原子、分子和星球形態。所以,正物質恆星在正物質人類視野中表現為黑洞,反物質恆星才可能被我們直接感知。
由於銀河系的形成過程中存在若干次元素重組,出現多次超新星爆發是必然的。銀河系的形成就源於一次超新星的爆發,基本形成了銀河系現在的樣子。
銀河系形成以後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成長速度非常緩慢,可能若干億年才能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超新星爆發,所有子系統都有新星誕生,因為它們同期形成。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還沒有轉化為黑洞,其他二級恆星系統出現黑洞的概率也不是很高。
據說太陽系位於銀河系從銀核到邊緣的中間位置,誕生時間可能遲於邊緣的恆星系統,但也不會太多。也許幾秒,也許幾年,不會超過銀核元素重組的過程。即使銀河系邊緣的恆星系統出現了黑洞,距離太陽108光年的二級恆星系統出現黑洞的概率也不是很高,遑論太陽質量60倍的黑洞!
更大範圍系統的形成也不會超出光子、原子的形成規律,與銀河系對偶形成的可能是一個雙子星系統和另一個銀河系。
本文主要質疑太陽系附近黑洞的存在,特別是太陽60倍質量的黑洞。因此,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