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各種風景中,我格外偏愛烏龜潭。每回有朋友問我,西湖邊有哪些好去處?我總是推薦去烏龜潭。原因是:風景奇美,遠離西湖邊的喧囂。它最吸引人的是那一潭碧綠清澈的湖水。
但是一般人都只知道烏龜潭潭水清澈,卻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昨天,記者通過一番實地踏勘,終於知曉了這個少為人知的秘密。
這個秘密和烏龜潭潭水中的一座水下森林有關。這座水下森林是西湖湖西水生植物群落示範工程的其中一個點。最近,這個工程剛剛通過國家驗收,並獲得了高度評價。
西湖主湖區水體透明度:82.8釐米
烏龜潭水體透明度:180釐米
烏龜潭的水有多清澈?現場,水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現場給記者們實測了一下。
一塊直徑為20釐米黑白相間的鐵質圓盤,一條長度超過2米的綠色尼龍繩與之相連,尼龍繩下方,每隔10釐米,就會用不同顏色的繩子打一個結,十個結,就是1米。它的名字叫透明度盤。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將之緩慢沉入水中,從水面上俯看這塊圓盤,直到看不到黑白為止。看到和看不到的交界處就是這個監測點的水體透明度。
水域管理處的主任助理陳琳將手中的透明度盤慢慢沉入水中,盤面上的黑白格子一直清晰可見。「透明度盤已經到水底了。」陳琳把透明度盤提起,看了看沒入水中的尼龍繩的長度,「透明度為180釐米。」而西湖主湖區的平均透明度也才82.8釐米。
據悉,烏龜潭水深的地方有2米多,最淺的區域水深大約為70釐米。
水底風光無限
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
船行烏龜潭上,透過透綠的湖水你會發現,湖水中大有乾坤——各種各樣的水草隨著水波自由搖曳,有的在湖底,有的湖中央,有的甚至已經快接近水面。
「你看,樣子像蜈蚣的那種水草叫菹草。葉子一輪一輪的,特別纖細的則叫金魚藻,樣子像電話線的,名字叫苦草。」陳琳示意船工放慢速度,把水草一一指給我們看。
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水草品種呢?
「這些水草形態各異,顏色也有不同。」陳琳說,比方說,同是綠色,但是黑藻綠得發黑。它們相互搭配,在形態、顏色各有差異,構成了特殊的水下景觀。而且,水草也分季節。「菹草是冬季品種,冬天依然還能在水下看到它。」這樣,一年四季,烏龜潭都有水草可以欣賞,而且一整年沉水植物都可以持續發揮它們的生態效應。
「現在還不是看水草最好的時候。到夏天時,烏龜潭的水面下,那真叫一座真正的水下森林。」陳琳自豪地說,到了夏天,各種水草向陽生長,綠得特別豔。夏初,苦草還會開花,那才真叫漂亮。
它們可不是「花瓶」
改善水質功勞大
這些水草不是本來就在水底的,而是人工種下去的。2009年開始,水域管理處就開始陸續在西湖湖水下種草了。烏龜潭下,這幾年,一共種下了數以百萬計的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
這些沉水植物可不僅僅是「花瓶」,光看也中用,在水中,它們發揮著重要作用。
沉水植物生活在水底,起到了穩固底泥的作用。「西湖湖面上船隻行駛,有時候會帶起湖底的淤泥,而沉水植物可以很好地穩定湖底的淤泥。」陳琳解釋。
而且,沉水植物在水下會進行光合作用,在水下釋放氧氣,增加湖水的含氧量。並且,沉水植物會吸收湖水中的營養物質,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汙染,改善水質。同時,沉水植物還可以吸附水中的髒東西。在水質改善的同時,這些水草成為底棲動物的生活天堂。
在經過一片靠近湖邊的水域時,一米多深的水下,記者興奮地發現,半個小拇指大小的螺螄密密麻麻布滿水底。這就是水質好的一個表現。「水質好了,這些水生生物才會光臨。」陳琳說,「在水草中,有時候還能看到很多小魚穿行其間。」同時,水邊的青苔也比往年少了很多。青苔正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表現。
「烏龜潭是西湖西進中新開挖的一個湖泊,之前水草很少,只有稀稀拉拉的狐尾藻,其他的水生生物也不多。」陳琳說,原來烏龜潭的生態系統很脆弱:「水質的清澈更多依賴外部的引水,湖水的自淨功能不強。」
經過幾年的沉水植物培育後,烏龜潭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沉水植物群落,形成了具有自我維持良性循環功能的完整、穩態、健康湖泊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淨化功能。」(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