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黃帝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根據史書的記載,鑄劍始於黃帝時期,當時已有青銅器,並有「短兵相接」之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在商朝,青銅劍還不是很出名,它只是長兵器下的一種輔助武器,實用性不強。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卻成了名不虛傳的步戰神兵,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是箇中翹楚,千百年來,它的鋒利度絲毫未減,依然吹毛斷髮。
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劍有其獨特的地位,但隨著槍枝彈藥的出現,無往不利的名劍越來越少,能造神兵利器的鑄劍師也逐漸走向衰落。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早已點明了生死存亡的本質——天下熙熙皆利來,天下攘攘皆利往,但是,在熱火朝天的爐火旁,仍然有人在苦苦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他們不知疲倦地千錘百鍊,就是要打造一把絕世好劍。
1964年出生於浙江龍泉,相對於按部就班的學習,鄭國榮更喜歡自由自在的「劍拔弩張地走天涯」。十七歲時,他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龍泉市寶劍廠,拜在鑄劍大師的門下,專攻鍛造。就是所謂「劍從磨礪出」,為了鑄劍,鄭國榮每天都要忍受「冰火兩重天」的煎熬,他要經常在爐火旁揮錘,又要把它放進冷水裡淬火,相對於劍,他的雙手已經布滿了皺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三年後,鄭國榮鑄劍大成,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已為許多社會名流鑄造了品質優良的古劍,雖然經驗稍有欠缺,但其手法已達到大師級水平。就這樣,鄭國榮在第一次職稱評定時,便被授予了工藝美術師的頭銜,在此之前,沒有人被破格晉升。然而,由於效益不好,龍泉鑄造廠最終倒閉了,失業後,廠裡的老師傅們紛紛改行,只有鄭國榮熱情不減,那年,他在麗水開了一家「古越劍店」,潛心造劍。
歷史上,首把由鄭國榮鑄造的古劍叫「龍泉劍」,這是歐冶子和幹將共同鑄造的劍,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為再現龍泉劍,鄭國榮翻閱古書,依照古圖註解,循序漸進地將其還原。事後,鄭國榮手中的這把龍泉劍被拍到了2萬元的高價,在這個冷兵器難得一見的年代,他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蹟。
在2007年,飽受鑄劍之苦多年的鄭國榮終於聲名鵲起,他所鑄造的「隕鐵劍」讓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用隕石造劍的國家。武俠小說中,隕鐵是鑄劍的上好材料,只要有一把隕石寶劍,就能縱橫天下,而鄭國榮無疑就是那個將夢想照進現實的人,他一定會受到尊敬,這是理所當然的。隨後,鄭國榮又造出了第三把劍——玄鐵重劍,以紀念金庸對武俠小說的貢獻,這把劍不但是鄭國榮的大成之作,也是金庸最珍貴的珍品之一,在他心中具有至高的地位。
現在鄭國榮還在鑄劍,誰也不知道他還會鑄多久。作為一名打鐵匠,也許直到他揮動錘子的那一天,他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