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者,百兵之首,它是黃帝手中一統華夏的赫赫威名,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隱忍和堅持,亦是蓋聶手中堅定意志的體現。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洲,多少俠客渴望手持利劍,或報國有門,或除奸討惡,劍也逐漸成為這種俠義精神的象徵。
而與此同時,鑄劍大師的名號也越來越響,古有幹將莫邪捨身鑄劍,現有鄭國榮三劍留名,鄭國榮大師一生造的三把劍,一把賣出高價,一把開創歷史,一把則是應金庸先生所邀所鑄,流傳千古。
少年俠氣,龍泉現身
鄭國榮,1964年出生在浙江省龍泉市,從小不愛死板讀書的鄭國榮渴望著像古代俠客那般能夠仗劍行走天涯,於是十七歲的他便進入了市裡的龍泉鑄件廠,跟隨其中的老師傅學習相關的鑄劍技術。
鑄劍講究的是形神合一,講究苦工下的多少,渴望成為大俠的鄭國榮對這些苦活絲毫不感到煩躁,反而十分欣喜,他從磨劍開始做起,熟悉劍身、劍柄、劍鞘的結構和姿態。
每天雙手浸泡在水中直到失去感覺,聰明伶俐而又吃苦耐勞鄭國榮很快掌握了鑄劍的精髓,成為了當時廠內最年輕的鑄劍大師,此時的他也渴望著向各位鑄劍大師比肩。
隨著自己技術的不斷提高,鄭國榮的作品質量也不斷提升,也在全國有了一些名氣,開始有了一些巡演的活動,但好景不長,隨著經濟低迷,龍泉鑄件廠也不幸在大潮中倒閉了,鄭國榮因此失業,只能幫別人做一些劍身、劍柄等配件為生。
在鑄件廠的苦工並沒有白下,鄭國榮的技術也得到了業內的一致好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鄭國榮決定自己開設一間鑄劍店,他將這個店命名為古越劍鋪。
坐落於麗水境內的山腳下,雲霧繚繞的叢林中,據鄭國榮所言,他鑄劍的精髓就在於形神合一,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鑄劍鋪可以遠離塵囂,放空身心,於是便選擇了山中。
鄭國榮的成名作之一的龍泉劍便誕生於此,之所以選做龍泉,一方面是劍本身特點突出,無論是鋒利度,還是柔韌性,在中國劍譜中都屬於上乘之作,並且雕刻花紋繁多,美觀度也毫不遜色,對於剛剛起步的鄭國榮來說,龍泉劍是最佳的選擇。
另一方面,鄭國榮講究自己的鑄劍時的劍心、劍魂,龍泉是他生涯起步的地方,他也希望用龍泉來宣告自己的出山。
就這樣,鄭國榮的第一把名劍誕生了,這把劍在二十一世紀初時被兩萬元的高價賣出,一時轟動全國,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鑄劍大師鄭國榮橫空出世,打響了他鑄劍生涯的第一槍。
隕鐵之下,豈非凡人
真正讓鄭國榮名列大師席位的,是一次意外的機會。在龍泉劍出名後,鄭國榮相繼製作出了幾批利刃,但均沒有超越之前鼎盛的龍泉,但好在名聲已經打響,倒也不愁日常開銷,就這樣過了三年,北京天文館的工程大師張寶林找到了鄭國榮,一番交談後,鄭國榮了解了來客的想法。
原來,在中國傳統的冶金史上,隕石鑄劍是一片空白,而反觀世界,美國和日本在這項技術上遙遙領先,於是張寶林渴望打破這一現狀,於是便找到了年輕的鄭國榮。
鄭國榮隨即答應,在國家的大是大非面前,鄭國榮的俠氣完全激發,他遠赴北京,同當時的地質學家、隕石學家、武器學家等多位人員組成團隊,收集資料,準備工藝流程,經過一個月的辛苦準備後,鄭國榮終於將六十多公斤的隕石帶回了自己的古越劍鋪。
在真正進行操作前,鄭國榮又去全國各地拜訪了多位鑄劍大師,商討鑄劍流程,一切準備就緒後,鄭國榮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鑄劍歷程,在這兩個月間,他不離工廠,整天將自己放在熾熱的火爐邊,研究著隕鐵的熔點、黏合。
靠著自己的堅韌和不言棄的精神,鄭國榮終於在百餘次的失敗後,成功將中國第一把隕鐵劍——「追風」鑄造成功,「追風」劍長不過四十四,劍寬不過四點二,輕盈鋒利。
這把隕鐵劍的成功,書寫了中國五千年鑄隕鐵劍史的開篇,對於整個中國歷史而言,意義非凡,就此,鄭國榮真正名揚天下。
得償所願,終成大師
在之後的幾年內,鄭國榮潛心研究,將自己的畢生所學編撰成冊,除龍泉劍外,鄭國榮也系統地闡述了包括清明雙刀,武士近衛,雙蛇晚清等數十把武器的鑄造工藝,連續三年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比拼的獎項,到2006年時,央視還專門為鄭國榮拍攝播出了相關的紀錄片。
但在這其中,真正讓鄭國榮感到開心的莫過於金庸先生的邀請,作為武俠小說的痴迷讀者,鄭國榮對此事相當重視,他欣然允諾金庸的請求。
在仔細思考全部小說劇情後,鄭國榮決定幫金庸鑄造楊過所使用的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也是對自己鑄劍技術的總結,這把玄鐵重劍至今仍被金庸先生所保留。
就像是古越劍鋪的鑄劍師一般,磨劍三十年,未曾煩擾,他們磨掉的是自己的心性,劍對於鑄劍者或是求劍者都是一種信仰,他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性,將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更平靜,鄭國榮有句話說得很好:「用十年時間,做好一件事,是技藝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性的提升。」
叮叮噹噹的鑄劍聲依舊響徹在龍泉的古越劍鋪,多少求劍者依舊在苦尋著自己的心意之劍,而鑄劍大師鄭國榮依舊在追求著自己的劍道、劍魂、劍心,他依舊和當初的那個少年一般,不在意塵囂,不在意榮辱,關乎的,無非是自己的劍和苦求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