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劇照
「70後」應該不會對埃利·馮·丹尼肯出版於1968年的暢銷書《眾神的戰車》感到陌生。這本「太空界的《達·文西密碼》」充滿了關於外星物質造訪遠古地球的種種揣測,它啟發了德國著名紀錄片《嚮往未來》的拍攝靈感,也掀起了一代人關於「人類文明是否起源自外太空」的激辯。
好萊塢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承認,他也是一個「眾神」迷。1979年他拍攝了影壇最經典的恐怖科幻片——《異形》,向太空尋求人類文明起源的答案。《紐約時報》認為,《異形》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於它開創了融合太空探秘和經典恐怖的新電影類型,也因為斯科特充分釋放了人們對幽閉和未知的原始焦慮。那些腐爛的頭盔、黏稠的異種、血淋淋的「作繭自縛」留下了瘋狂而強烈的銀幕符號,而藉由這部影片,西格妮·韋弗的「女權主義」象徵和藝術家H.R.Giger癲狂的「異形」造型「蝕刻」到美國流行文化的DNA中。
3年後的1982年,斯科特再度拍攝了科幻片歷史上的又一標杆性巨作——《銀翼殺手》,以「複製人」的話題引出「創造者與被創作者」之衝突,至今仍影響大眾對克隆技術的態度。
《普羅米修斯》劇照
《銀翼殺手》上映後,斯科特宣布不再接拍科幻題材。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等名導接棒《異形》續集的拍攝,繼續大賣,但斯科特卻開始嘗試更為廣泛的劇情片類型,包括《末路狂花》和《角鬥士》。
2009年,20世紀福克斯傳出了將啟動《異形》前傳的消息,而執導者正是年逾70歲、30年未觸碰科幻題材的斯科特。「我其實一直在關注《異形》故事的走向,卡梅隆他們做得不錯,可惜的是,他們都選擇重新講述一個故事,而不是闡釋第一集中留下來的種種疑團。」 斯科特告訴記者,2004年的《異形和鐵血戰士》讓他突然想到了「外星人——天堂」的概念,一個信仰宗教的科學家在尋找造物主的過程中驚險重重,而他最終找到的答案卻反轉了他的期待,「這不是很有趣嗎?」
恰巧,編劇喬·斯派茨找到斯科特,向其說明了自己對劇本的看法。他準備用一個架空的科幻背景,連接起人類社會和異形世界,這與斯科特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喬20頁的詳細大綱中,斯科特做了大量的注釋和改動以與原版《異形》接軌,各種各樣的人物出現了新的解釋。
9月2日,這部取名為《普羅米修斯》的《異形》前傳在國內公映,首映日當天的零點場次幾乎場場爆滿,在《蜘蛛俠》和《蝙蝠俠》夾擊之下,預計排片仍超過了百分之二十。
《普羅米修斯》講述了科學家考古發現來自外太空的秘密,踏上了探險的旅程。它在細節上與《異形》做了很多呼應,但情節上仍獨立成章。
《普羅米修斯》中,科學家前往外太空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
從架構上講,《普羅米修斯》屬於經典科幻片的路子,許多細節都顯露出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的影子。《異形》系列完結後,好萊塢的科幻片遵循的是比較簡單粗暴的「打怪」模式,其故事邏輯通常是:一群不速之客從外太空而來,人類世界面臨極大危險,英雄挺身而出,惡戰後最終保衛了地球。而《普羅米修斯》再一次把場景引入至神秘而深邃的外太空,斯科特對這塊未知之地的設定並非「阿凡達」式的「美麗家園」,而是充滿敬畏的解惑徵程。因為在這裡,他將提出更為嚴肅的母題,即人類起源的秘密。
影片的第一幕被稱作為「時間的起始」,從《異形》第一集中提到的巨人族講起。第二幕,時間飛速跳轉至2059年,人類發現了巨人族的遺蹟,並踏上尋找解答之路,但人(被創造者)與巨人族(創造者)意外結合誕生了「異形」,至此,這部影片何以取名為「普羅米修斯」終於揭曉——即將被處死的「巨人族」粉碎自己的基因創造了人類,這就是普羅米修斯最好的隱喻。也正是因為人類的被創造在「宏偉計劃」之外,所以,造物者創造了異形,一心摧毀人類。
香港影評人畢明認為:「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把科幻片哲學化,仿佛把整個類型的內涵都提升並淬鍊至一個探討人類起源及存在意義的旅程,由華麗炫目升華至為了信仰與神對話。」
但影片的後半段卻集中了所有的批評。當主題揭示,故事線也逐漸清晰後,影片陷入了某種陳詞濫調,從設計到鋪排都欠缺新意,一些毫無必要的迂迴幾乎毀掉了電影高貴而深刻的主題。「極客或者是粉絲或許能從這些邊角料裡找到一點咀嚼和把玩的內容,但是你絕對不要希望太多——沒有真相,沒有什麼微言大義,有的只是商業過頭的情節和表述。」《紐約時報》評價。
就在《普羅米修斯》北美上映後不久,其續集《天堂》正在籌備的消息也立馬傳出。「天堂」指「工程師」建造的外星世界。在這一集中,斯科特將繼續追問人類的起源。所以不難理解,《普羅米修斯》的後半段為什麼會空洞無物,因為如果想要得到更實質性的答案,需要購買第二張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