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地幔中一種罕見霓虹燈點亮地球形成

2021-01-21 有趣探索

趣味探索訊 儘管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了數萬年,但是人類對太陽系的演化和地球形成卻還處在一個不確定的階段。不過今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終於在地球地幔層中找到一種罕見的霓虹燈物質,證明地球的誕生方式,統一了紛爭多年的理論。

在沒有統一之前,科學家關於地球形成有著三種不同的理論,每一種理論都有著多名支持者。因此,這三種理論就像《三國演義》中三國一樣成三足鼎立之勢,紛爭多年卻沒能統一。

第一種理論認為,地球形成過程非常快,大約只需要250萬至500萬年,地球快速從塵埃雲中捕獲塵埃,氣體和水。第二種理論認為,太陽輻射壓力讓塵埃先凝結成微小物體星子,然後從一個迷你星球再聚集成現在龐然大物。第三種理論認為,地球的形成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增長過程主要依靠主動送上的彗星,小行星,和太空碎片。

為了能統一紛爭多年的三種理論,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員柯蒂斯·威廉士在一片深不見底接近地幔層的海底下挖掘到一塊有著45億年歷史的枕頭玄武巖,他從玄武巖中微小氣泡中提取到一種罕見的霓虹燈材料氖氣,使氣體流入敏感的質譜儀。科學家借用它來確定45億年前的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用以弄清楚三種理論中哪一個是正確的。

氖氣是一種經歷數億年都不變的惰性氣體,氖有三種同位素,氖-20,氖-21和氖-22。這三種都是異常穩定非放射性物質,但是巖石中的氖-21是由鈾放射性衰變而成。所以氖-20和22的數量永遠保持穩,氖-21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

最終,科學家發現地球地幔層中枕頭玄武巖氖同位素比率遠高於「輻照粒子」或「晚期吸積」模型同位素比率,這顯然表明地球深層地幔中存在著星雲氖。為什麼地球內部會存在星雲氖呢?答案只有一種,那就是我們地球快速形成。這項新研究除了證明地球的誕生理論外,還將有助於科學家在宇宙中尋找類地球行星。

作者:天涯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大多數鑽石是由碳在地球表面和地殼之間反覆循環產生的。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大多數鑽石是由碳在地球表面和地殼之間反覆循環產生的。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黃石火山下面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眾所周知,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大氣中富含揮發性元素(碳、氮和氧),地球似乎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在為生命體的發展提供完美的生存環境。但是那些揮發性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時到達地球上的呢?原來,答案就埋在黃石國家公園下面幾千公裡深的地方。
  • 地球究竟如何產生?地幔中的這個物質告訴我們答案
    美國的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能夠證明地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證據就是一種在地幔中存在的罕見物質第一種觀點是認為地球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從宇宙中捕獲了大量的塵埃和水不斷擴大,它是三種理論中地球形成最快的一種,過程不超過500萬年。而第二比第一種就稍微慢點,他們認為,地球不是直接由塵埃來組成的,而是經過太陽的壓力,將無數的塵埃凝結成迷你型的小星球,然後這些小星球再組成了現在地球這樣的大星球。
  • 地球最珍貴藍鑽是如何形成?揭曉地球內部秘密
    之後數百萬年像一秒秒一樣度過,你看到一些元素從地球深處上升幾百公裡回到地球表面,最終它停留在海洋底部。今年8月1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研究論文,關於藍鑽的故事由此展開。在一項史無前例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義大利和南非的地質研究人員分析了46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鑽石,用於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此珍貴的藍色鑽石在地球多深的地方形成?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這種下落過程還伴隨著劇烈的撞擊,最終形成了各個行星。此前我們一直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千萬年的時間。不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對地幔的鐵同位素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我們以前的想法可能錯了。實際上,雖然同屬於巖石星球,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地球和火星、月球等天體還是有些區別的。這些星球都含有很多天然的鐵同位素,如鐵-56、鐵-54等。
  • 地球的形成:地球原始痕跡暗示真相
    在過去的2.5億年內,世界上最大的6個火山活動中殘存的遺蹟中包含著古老地球的原始地幔線索。        這些原始的地幔與如今地球的地幔存在著不同點,通過對原始地幔的研究,可以為了解到地球化學變遷的整個歷史過程。        在地質歷史上,定期會出現玄武巖熔巖的噴發,覆蓋了大片的土地以及大洋底部,玄武巖熔巖最後會變硬而形成洪流玄武巖巖層。
  • 地球磁場是如何形成和維持的?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新研究檢測了以鐵為主的地核中輕元素是如何影響地球發電機的起源及可持續性的,小組成員包括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的現任和前任科學家:Nicholas Holtgrewe, Sergey Lobanov和Irina Chuvashova。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接受「地球板塊在太陽系內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觀點。然而,2012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觀察衛星圖像發現,火星也經歷過規模較小的板塊運動。
  • 一、從大爆炸到地球的形成-2(地球的形成)
    大型星子的內部變得足夠熱,它們開始在內部熔化,形成鐵合金熔滴。這些合金滴的密度比它們周圍的巖石物質大,所以它們向下下沉,最終聚集在星子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足夠的金屬積累起來,在星子的中心產生了一個金屬球。殘餘的物質形成了巖石殼,即地幔,環繞著地核。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為此,科學家決定在地殼下方一公裡深處建立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實驗室。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地球是宇宙中所有已知生命的家園,它的年齡約為宇宙的三分之一。無可否認,它就是美的化身。地球是微扁的球體,有著重金屬地心和較輕的表層地殼,地殼四周有層稀薄的甜美空氣,供我們呼吸。還有廣闊的大洋,肥沃的平原,雄偉的高山,淡水河流,小溪,湖泊,泉水以及蓄水層,地球繞著太陽按軌道運行。
  • 「雪球地球」現象如何形成?地質科學家近日解開謎團
    板塊構造學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形成的一個理論,它指出地殼和上地幔(即所謂的巖石圈層)被分解成運動板塊。這些板塊移動非常緩慢,移動的速度大約與你的指甲和毛髮生長速度一樣。這些緩慢的板塊移動造成了地震、山脈和火山的形成。
  • 《科學》雜誌:地球在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
    但法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通過對隕石進行研究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源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等物質釋放的氫。這表明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也就是說,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比較潮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也被學術界稱為「E型球粒隕石」,被認為是原始太陽系星雲凝聚產生的物質。頑火輝石球粒隕石數量稀少,僅佔已知隕石的2%。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確認地球表面是如何、以及何時從熔融的粘性巖石轉變為不斷浮出水面的固體地殼的。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需要注意,氣態行星並非完全由氣體構成,其內核仍然是固態的。類木行星的主要構成成分是氫和氦,這也是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那麼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科學》雜誌: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
    《科學》雜誌: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Credit: L.Piani,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Paris)(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華社(譚晶晶):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起源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等物質釋放的氫,表明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
  • 地幔中存在「地心人」?地球內部還有另一個「地球」存在?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探索也愈來愈深入了,人類的眼界不斷被開闊、被刷新,而憑藉著想像力、好奇心和不斷的努力,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而作為地球「主宰」的我們,不禁會懷疑,難道世界上只有人類一種智慧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