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2020-07-28 姿勢分子knowledge

大約46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一片原始星雲中。在它的正中心,大量的物質集中在一起,坍縮形成了今天的太陽。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行星的形成也是來自於星際塵埃和氣體。它們首先在靜電力的作用下開始聚合,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大。當某一塊凝聚物足夠大時,它的引力就開始發揮作用,接管這片星雲,在更大範圍內吸引周圍的物質下落。就像滾雪球一樣,越吸收物質就變得越大,越大就越有足夠的引力吸引更遠處的物質下落。這種下落過程還伴隨著劇烈的撞擊,最終形成了各個行星。

此前我們一直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千萬年的時間。不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對地幔的鐵同位素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我們以前的想法可能錯了。

實際上,雖然同屬於巖石星球,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地球和火星、月球等天體還是有些區別的。這些星球都含有很多天然的鐵同位素,如鐵-56、鐵-54等。但是和其他同伴相比,地球的鐵-54含量非常少,而月球、火星和其他大部分隕石都比較一致。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科學家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將太陽系比作一根臘腸,那麼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就是各種原材料的混合體,不同元素的原子就相當於是肉餡、調料、腸衣……不同的材料所佔的比例也不同,它們未來也會參與到不同的天體形成的過程中。比如:絕大部分氫和氦都被太陽奪走了,剩下的部分又有絕大部分存在於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的體內。

但是,有這麼一種天體,它們內部的各種元素的比例竟然仍然保持著原始星雲的數據。也就是說,這種天體的元素比例精確地代表著原始星雲的元素比例,這種天體叫做CI碳質球粒隕石。如果你手裡有一塊CI碳質球粒隕石,那麼只要檢測一下,就能知道46億年前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是什麼樣的。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有趣的是,在鐵的同位素方面,CI碳質球粒隕石和地球的成分比例竟然是一致的,太陽系再沒有其他天體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CI碳質球粒隕石和地球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關聯。而這個推測,又與先前的理論相矛盾。

根據目前的行星形成模型來看,在46億年前,太陽系的位置上只有一片原始星雲。在重力的作用下,它開始坍縮,並且像水流入下水道一樣,開始旋轉。在這種旋轉的狀態下,整個星雲變扁,所以今天的太陽系天體大部分軌道都在一個很小的平面範圍內。在中心區域,形成了今天的太陽。

剩餘的物質,也在同樣的過程中形成了行星等其他天體。同時,這個過程中也會伴隨著天體之間的撞擊,變成更大的天體。比如原始地球,可能沒有這麼巨大,但是在和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後才有今天這麼大。只不過,這樣的情況發生概率極低,所以很久才會出現。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如果地球像其他行星一樣按照這個理論慢慢地形成,那麼地幔的鐵同位素豐度將會代表著太陽系各種隕石混合後的數據,而不是僅僅與CI碳質球粒隕石相一致。也就是說,鐵-54的含量應該更高一些。既然地球的鐵-54含量和CI碳質球粒隕石相同,那就意味著其他隕石可能並沒有參與到地球的形成過程。即使它們後來也落在了地表,但最終只構成了地殼,沒有進入地幔。

因此,地球的形成過程很可能並不符合傳統的行星形成模型,而是屬於另一種。

他們推測,地球的核心並不是巖石撞擊形成的,而是來自於另一種更快速的渠道:宇宙塵埃的傾盆而下,它們構成了地核裡的鐵。在接下來的幾十萬年時間裡,隨著太陽系的冷卻,更遠處的CI碳質球粒隕石也在引力的作用下靠近地球,並且落在原始地核上,形成了今天的地幔,也構成了地幔裡絕大部分的鐵。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由於包括CI碳質球粒隕石在內的整個原始星雲所存在的時間不足500萬年,因此,如果地球真的是通過這個過程形成的,那麼它的形成過程也不會持續超過500萬年。這個過程所持續的時間,比原本的理論短了許多,因此還是很令人震驚的。

哥本哈根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Martin Schiller介紹說:「這些後來的CI碳質球粒隕石改變了地幔中鐵元素的成分含量,但這裡面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此前的鐵元素中大部分都已經進入到地球核心處才可以,這也是地核必須要在更早以前完全形成的原因。」

可以說,這個行星形成理論還是比較新鮮的,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而且,如果地球真的是通過這樣的過程形成的,那麼宇宙中一定還有其他行星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大膽推測,這樣的形成過程或許與生命的形成有關。作為目前唯一可能通過這個方式形成的行星,地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孕育了生命,而二者之間可能是有關係的。他們認為,這種形成過程或許是行星孕育生命的先決條件。

哥本哈根大學的宇宙化學家向我們解釋了他們提出這種猜測的原因:「我們知道,宇宙中到處都有行星在形成。目前來說,我們已經提出了行星形成的一種有效的通用理論。當我們對太陽系內的這些機制有所了解後,就會推廣到銀河系,對其他行星系統提出類似的猜想。如果這個早期行星吸積過程的理論真的成立,那麼水可能只是地球這樣的行星在形成過程中所出現的副產品——這意味著,這種我們目前認定是孕育生命的必需物質極有可能更容易在宇宙中隨處可見。」

地球的形成理論要改寫了?地幔中的鐵同位素,暗示了另一種可能

雖然你可能並沒有聽出二者之間的聯繫,但地球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而地球的元素構成也與其他巖石行星大相逕庭,我們也很難說清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總之,不論是生命還是地球,都是宇宙中的奇蹟。至於造成這個奇蹟的原因,也一定不在少數。沒有一個條件能夠獨自創造這樣的奇蹟,但任何一個條件的缺失,也可能會讓奇蹟無法發生。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的形成時間大約在500萬年內!
    一個地球的形成又需要多久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終於有了眉目!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墜落在地球上的隕石塵埃的歷史揭示了地球的前身——原地球的形成速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 對這種隕石塵埃的分析表明,原地球在大約500萬年內形成,這在天文學上是非常快的。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地幔中一種罕見霓虹燈點亮地球形成
    趣味探索訊 儘管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了數萬年,但是人類對太陽系的演化和地球形成卻還處在一個不確定的階段。不過今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終於在地球地幔層中找到一種罕見的霓虹燈物質,證明地球的誕生方式,統一了紛爭多年的理論。
  • 地球的形成:地球原始痕跡暗示真相
    在過去的2.5億年內,世界上最大的6個火山活動中殘存的遺蹟中包含著古老地球的原始地幔線索。        這些原始的地幔與如今地球的地幔存在著不同點,通過對原始地幔的研究,可以為了解到地球化學變遷的整個歷史過程。        在地質歷史上,定期會出現玄武巖熔巖的噴發,覆蓋了大片的土地以及大洋底部,玄武巖熔巖最後會變硬而形成洪流玄武巖巖層。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大多數鑽石是由碳在地球表面和地殼之間反覆循環產生的。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大多數鑽石是由碳在地球表面和地殼之間反覆循環產生的。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我們越來越能夠看到太陽系動力學對研究地球運動的影響。」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地球最早的生命可能形成於遠古島嶼溫水池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太古代島嶼。最新研究顯示,地球曾是一個島嶼世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從全球性海洋中的島嶼溫水池中進化而來。在地球大陸形成之前,地球曾是一個島嶼世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從全球性海洋中的島嶼溫水池中進化而來。
  • 地球究竟如何產生?地幔中的這個物質告訴我們答案
    美國的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能夠證明地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證據就是一種在地幔中存在的罕見物質第一種觀點是認為地球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從宇宙中捕獲了大量的塵埃和水不斷擴大,它是三種理論中地球形成最快的一種,過程不超過500萬年。而第二比第一種就稍微慢點,他們認為,地球不是直接由塵埃來組成的,而是經過太陽的壓力,將無數的塵埃凝結成迷你型的小星球,然後這些小星球再組成了現在地球這樣的大星球。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在報導中指出,朝地幔進發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可與人類登上月球相提並論,利用地幔樣品揭開地幔的「面紗」有望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奧秘、地震的起源、火山噴發等現象,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地幔深處發現生命。
  • 水星的地幔被誰偷了?信使號的發現結合新的理論找到丟失的地幔
    ,當時的想法是一個較小的物體撞到水星上,這會使他失去物質,但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水星上的揮發性物質也會消失,但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揮發性物質,這意味著大多數關於水星是如何形成的基本假設都被否定了,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水星是如何形成,如何進化的,如何失去了它的外殼,卻依然保留了這些揮發物,行星科學埃裡克.阿斯帕格解開了這個巨大的謎團,最初的想法是水星被比它自身小的天體擊中但無論是什麼樣的過程?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在板塊構造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這趟旅行將為大家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地球動力學圖景。它鮮為人知,卻與地球上全部生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它深達行星之核,橫貫地球半徑,轟裂地表,淌出巖漿洪流。這就是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矗立在地底的宏偉巨杵:地幔柱(Mantle Plume)。▼板塊構造的補完地球「是什麼」早已擺明,但是它是「怎麼動」的呢?
  • 地球的水從哪裡來?研究對當前的隕石理論產生懷疑
    領導這項研究的宇宙化學家勞雷特·皮亞尼(Laurette Piani)告訴法新社,這一發現與流行的理論相矛盾,即水是由影響深遠的彗星或小行星帶入最初乾燥的地球的。根據早期關於太陽系如何形成的模型,大量圍繞太陽旋轉並最終形成內行星的氣體和塵埃盤太熱,無法維持冰。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這意味著地球不僅是已知在太陽系中存放移動板塊的唯一行星(儘管最近的一些證據暗示水星可能也是如此),它也可能是銀河系中少數這樣的行星之一。「如果你確實需要板塊構造[終身],這篇論文聽起來像是壞消息,」韋伯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約翰阿姆斯特朗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儘管如此,天文學家仍然懷疑,多達400億個潛在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點綴在銀河系中。
  • 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能幫人類走過能源冰河期?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搶票丨《流浪地球》的另一種可能,就在這
    這是在2110年,能源即將耗盡,地球滿目蒼夷。 人類會滅亡嗎?《賽爾號7》將續寫《流浪地球》的另一種可能。 不過,這次臨危受命的不是軍隊,而是一群勇敢的賽爾智慧機器人。 恐怖的入侵陰謀,神秘的異星冒險,和瘋狂的拯救行動隨之展開!
  • 鑽石揭示地球地幔深處可能存在液態水
    一位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個直接的證據,證明地球地幔深達500英裡(804公裡)處可能存在液態水窪。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地球科學家Oliver Tschauner和他的同事們的開創性研究發現。從地球內部挖掘出來的鑽石含有一種獨特的結晶水,稱為Ice-VII。
  • 地球內部真的存在著另一種人類嗎?看後大吃一驚!
    千米,遠遠談不上住在地球內部。而地殼下面的地幔層溫度也在1000度以上,不可能有生物存在。更不要說地核的接近6000度的高溫高壓狀態了,金屬都要融化,生物就別想了。而地球內部隨著深度的增加,其壓力會迅速上升,比如地球內部10千米深處其壓力約為300兆帕!而地下35千米時其壓強甚至可以達到1000兆帕;當到達地球核幔邊界時,其壓強更是達到創紀錄的150000兆帕;而地心處則為370000兆帕,即地球表面壓強的370萬倍。
  • 地幔中存在「地心人」?地球內部還有另一個「地球」存在?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探索也愈來愈深入了,人類的眼界不斷被開闊、被刷新,而憑藉著想像力、好奇心和不斷的努力,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而作為地球「主宰」的我們,不禁會懷疑,難道世界上只有人類一種智慧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