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長得扁平,如鞋底、似長舌。在我的家鄉台州有民諺,「鮮鰨魚,扁嘰嘰,動刀還要先剝皮」,這一句民諺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說明它鮮美,二是說它長得扁平,第三說的是它跟剝皮魚一樣,吃之前先剝皮。
比目魚的小名很多,在我們那兒,也叫玉禿、肉鰨、箬鰨、舌頭魚、邋遢魚,這麼多小名,說的就是學名鰨魚,《臨海水土異物志》說它,「形似牛脾,細鱗,紫黑色,一眼兩目,相合乃行」,可謂觀察入微。
比目魚常年生活在水下五六十米深的海底泥沙中,它穿著素雅,如婢女,上側褐色,底側白色,在水底下,它有事沒事擺動裙邊的魚鰭,把泥沙攪混,堆積在自己身邊,讓敵人很難發現。別小看比目魚,它有變色龍一樣的本領,可隨時變換身體的顏色,變得跟周圍的沙石顏色相似,是個狡猾的主兒。比目魚小時候,眼睛也是長在兩側的,長著長著,眼睛就到一邊去了。
春分時節,桃李爭豔,杏花春雨江南,春色無邊,春江水暖之時,比目魚常從海底浮到水面,看看世界的紛繁美好。立夏,紫藤花開,青梅結子,從春分到立夏,比目魚忙著生兒育女,它遊向岸邊和內灣泥沙底下產卵。等到西風烈時,遊到深水區越冬,這個時候的比目魚,清瘦少肉。
比目魚的地位並不高,《南方異物志》稱它是箬葉魚,因它形似端午包粽子的箬葉,古人還把它叫作板魚、泥鞋魚、鞋底魚、婢屣魚,說它狀如古人的鞋履,而且是奴婢穿的鞋子,《臨海水土異物志》索性叫它為奴魚。其實,在傳統文化中,比目魚的地位並不卑微,當年伍子胥大敗楚國,吳王闔閭大喜過望,親自下廚烹飪比目魚,為伍子胥擺下慶功宴。比目魚還有一個尊貴的名字叫王餘魚,也跟吳王有關,說吳王乘船行進在海中,忽聞追兵臨近,把吃了一半的魚倒入海裡,沒想到,這魚竟然活了下來,故稱王餘魚。古書《事物紀原》中道,「越王勾踐之保會稽也,方斫魚為膾,聞有吳兵,棄其餘於江,化而為魚,猶作膾形,故名膾殘,亦曰王餘魚」, 說得煞有介事。閩南方言中,比目魚叫「皇帝魚」,想來跟吳王也有干係。在家鄉的傳說中,比目魚的身份並沒有那麼尊貴,當年東海龍王為女兒招東床駙馬,梅童魚想當龍王的乘龍快婿,託哥們比目魚去提親,東海龍王嫌梅童魚不自量力,恨比目魚胡亂提親,一記老拳下去,比目魚兩隻眼睛都打到一邊兒了。
古人覺得比目魚是情種,總是成雙成對,故視之為愛情的象徵,「在天願作比翼鳥,在海願作比目魚,在地願作連理枝」。《古小說鉤沈》也有記載,東城池決口,魚逃不掉,坐以待斃,好事者給它一面鏡子,比目魚一看到鏡中的自己,以為自己是成雙成對,於是雙雙離去。清代李漁有一部劇作,就叫《比目魚》,說的就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文人雅士常借比目魚抒發對愛情的嚮往,比如,「鄰家船上小姑兒。相問如何是別離。雙墜髻,一灣眉。愛看紅鱗比目魚」,唐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那真是千古的愛情宣言。
家鄉有民諺曰:「六月鰨,抵陳鴨」。比目魚其貌不揚,味道中規中矩,很容易泯然於眾魚,但它全身只有一根魚脊骨,沒有細刺,給老人孩子吃最好,不用擔心被刺卡喉。到了農曆六月,正是小暑大暑節氣,這個時候的比目魚,味道清鮮肥嫩,營養抵得過陳年老鴨。清蒸比目魚時,魚皮不用剝去,直接隔水清蒸就行,如果紅燒,剝皮為宜,因為魚皮膠質多,易粘鍋。剝皮魚的魚肉細膩,尤其是魚鰭附近的魚肉,滑嫩極了。家鄉還有香煎比目魚,鮮香爽口,還有油炸魚柳條,噴香酥脆。有些地方有「鰨食」的習俗,親人遠行,家人要清蒸比目魚為遠行者送行,以此祝福遠行的親人平安順利,踏踏實實。
比目魚常加工成比目魚乾,洗曬之後,冷氣烘乾,剪掉比目魚的頭尾,再剝皮去骨,就成了薄薄的魚乾。記得曾在一個秋天去浙江沿海的玉環島出差,環島公路邊一張張的網簾上,曬著一排排整齊的比目魚,如臨兵列陣,真有王餘魚的氣勢。
本文刊登於《杭州》雜誌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寒
編輯: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