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60戶農牧民告別無電歷史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60戶農牧民告別無電歷史

2014-07-18 11:35: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18日電 (記者 陶拴科)距離新疆皮山縣434公裡的賽圖拉鎮60戶村民即將告別終年無電歷史,將享受太陽能照明,晚間牧民可以看電視。

  據皮山政府辦公室消息,7月中旬,安徽援疆指揮部向皮山縣賽圖拉鎮60戶農牧民免費捐贈了60套價值60000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圓了60戶農牧民用電心願。目前,全部發電設備正在積極安裝中。

  賽圖拉鎮於2010年5月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正式成立。全鎮居民只有84戶333人,全部是世代遊牧在喀喇崑崙山深處的柯爾克孜族群眾。此外,在這裡做生意的內地人有200多人。

  賽圖拉是一個古老的地名,位於新藏公路和喀喇喀什河交匯處。她曾是柯爾克孜族牧民的一個聚居地。海拔3700米,屬高原邊境鎮,擁有行政面積8250平方公裡,以三十裡營房為中心,劃定城鎮區域面積4平方公裡,距皮山縣城434公裡,西接喀什地區葉城縣,西南與印度國接壤,東南與和田縣毗鄰,是新疆通往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時也是是通往邊界線的重要咽喉要塞。(完)

相關焦點

  • 青海化隆:無電村民告別「煤油燈」
    馬達吾子老人拿起手機給大家看,「這個給山下的孩子聯繫用,以往騎著摩託到山下充電,一趟5公裡多,一來一回要1天,充一次電用3天。」「有一次下山充手機,忘記帶充電器,氣得再不想用手機了!」馬達吾子老人的鄰居哈乃飛說,「村裡馬乃家是從德令哈搬來的,已經買了電視,他說看見飛機了,我也打算買。有了電,我們和世界面對面了。」
  • 青海加快"戶戶通電"工程 讓更多農牧民看上奧運
    新華網西寧8月5日電(葉超 仵玉琴)筆者從青海省電力公司了解到,今年該公司全力以赴加快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實施進度,以保障更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各族農牧民群眾收看上北京奧運會比賽的電視節目。
  • 青海又有16萬農牧民告別吃水難
    人民網西寧8月3日電(記者陳沸宇郅振璞)為保證農牧區人畜飲水安全、改善農牧民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今年,青海省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投資力度,上半年共落實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資金19600萬元。
  • 新疆各地葵花豐收助推農牧民就業增收
    連日來,新疆各地食葵陸續成熟進入豐收季。 在布爾津縣,食葵收割工作的有序開展也成為農牧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增收的驅動力。
  • 新疆阿勒泰市告別不通火車歷史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0日電(記者蔡國棟、胡虎虎)10日9時許,隨著一聲火車汽笛聲響,由北疆阿勒泰開往南疆阿克蘇的K9772/3次列車駛離阿勒泰火車站,從此這座地處新疆最北端的邊陲小城告別不通火車的歷史,正式融入鐵路路網。  為了見證阿勒泰市通火車這一歷史時刻,今年93歲的蔣善月一大早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阿勒泰火車站。
  • 新疆騎馬快遞小哥刷屏?電力員工的雪地摩託了解一下
    7年前,哈巴河縣鐵熱克提鄉35千伏輸電線路剛剛架設完成,400多戶哈薩克農牧民終於盼來了大電網的電鐵熱克提鄉供電所的第一任所長賽力別克告別妻兒來到這裡,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居住房屋,沒有交通工具,沒有手機信號,迎接賽力別克的只有哈薩克農牧民期盼用電的目光。找一家牧民借宿,再借一匹馬代步,設備和線路在哪裡,賽力別克就去哪裡;農牧民居住在哪裡,賽力別克就去哪裡。
  • 扶貧搬遷讓邊疆牧民告別「人挑馬馱」實現脫貧致富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4日電(記者高晗)隆冬清晨,陽光透過大棚薄膜灑在綠油油的蔬菜秧苗上,麥麥提託合提·麥合木提已經收穫了不少的鮮蔬菜,正和媳婦忙活著打捆、扎袋、裝車,準備往15公裡外的皮山縣蔬菜市場送貨。
  • 青海常牧鎮農牧民"我們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2006年,對於貴德縣4.6萬飲水困難的農牧民群眾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年份,當清清的甘泉流進一家家小院時,很多人的眼睛溼潤了……    貴德縣常牧鎮卻加村村民項曲激動地說:「過去吃水要到2公裡以外的地方去挑水吃,水質雖然渾濁,但村民們還是天不明就要去挑水,因為去晚了放養的牲畜就會衝上來跟人搶水喝。
  • 太原太航小區4000餘戶居民告別「自發電」歷史
    清明節期間,太航生活區完成了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供電業務的分離移交改造工作,4016戶居民告別了近40年的自備電廠「企業電」,從此用上了安全、穩定、可靠的「國網電」。太航小區現有居民4016戶和多處酒店餐飲設施,供電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隨著「三供一業」供電改造的完成,居民的用電體驗也會隨之提升。
  • 青海農牧民行得通走得暢
    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項目、易地扶貧搬遷等方面精準發力,實現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全部摘帽,53.9萬貧困人口告別行路難、用水難、上學難等問題。近日,中國記協、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全國性行業類媒體記者走進青海,感受高原蝶變。
  • 巴裡坤縣:奶驢養殖帶動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大力支持當地特色農牧企業和合作社發展壯大,引進了以驢奶加工為主的企業,帶動農牧民發展奶驢養殖業。  每天早上10點,巴裡坤縣利農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爾恰提·拜山拜克都會到花麒奶業有限責任公司交售驢奶。  30 歲的葉爾恰提家在巴裡坤縣石人子鄉,2014 年,他從塔裡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
  • 新疆瑪納斯推動良種繁育和肉牛育肥 助農牧民致富增收
    央廣網瑪納斯4月2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瑪納斯臺記者楊世明)新疆瑪納斯縣堅持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核心,積極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牛、羊等牲畜良種繁育,同時做好肉牛育肥工作,使牲畜良種率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加速了畜牧產業化發展。   記者見到馬洪兵時,他正忙著給自家的牛餵養飼草料。
  • 2017年12月7日新疆喀什地震最新消息 葉城地震5.2級(圖)
    2017年12月7日新疆喀什地震最新消息 葉城地震5.2級(圖)  在12月07日07時29分在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發生5.2級地震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啟動Ⅳ級應急響應,由新疆地震局「訪惠聚」工作隊3人,新疆地震局在南疆開展業務工作的4人,喀什地震局3人組成的應急工作隊,趕赴震中,開展災情調查。
  • 「難忘新疆」之美景篇(二)――「準噶爾明珠」~ 福海
    主要畜種有馬、牛、羊、駱駝、豬等,較優良的畜種有:阿勒泰大尾羊、絨山羊、新疆褐牛。其中歷史悠久的阿勒泰大尾羊,是福海縣哈薩克族牧民經過千百年辛勤培育而成的我國優良地方綿羊品種。史籍曾記載「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廣,重10斤」「新疆羊大如牛,尾大如盆」,指的就是阿勒泰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因其原產地和種羊繁育基地都在福海縣種羊場(齊幹吉迭鄉)而曾得名為「福海大尾羊」。
  • 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12戶牧民用上「長明電」
    在十八大召開期間,有件事讓居住在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阿拉騰呼少嘎查(距海流圖鎮46公裡)的12戶牧民興奮不已,這些世代居住在草原深處的牧民告別了不通電的歷史,過上了現代牧民的新生活。  呼格吉樂是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阿拉騰呼少嘎查的牧民,通電後,呼格吉樂在自家的羊圈裡安了燈泡,這樣,夜裡接羔保羔時就不用拿手電筒照明了。
  • 新疆首辦種公羊拍賣交易會 薩福克羊拍出上萬元
    新疆畜牧廳總畜牧師趙新春在會上講話。天山網呼圖壁訊(記者王濤攝影報導)「9900元」……「10500元」……「11300元」。8月7日上午,新疆呼圖壁縣畜牧站熱鬧非凡。當天,新疆畜牧廳在這裡首次對全疆種公羊評比中獲得一等獎的7隻種公羊進行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