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7日上午,清華大學2017年大學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簡稱學術推進計劃)評優總結會於電子工程系館舉辦。本次評優總結會分為學術推進計劃項目評優、學術推進計劃總結展示和頒獎環節三部分。副校長薛其坤出席活動。
活動中,校團委副書記鄂炎雄匯報了2017年度大學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的開展情況和具體成果,並表達了對學術推進計劃的信心和展望。
在項目評優環節中,海報聯展讓評委和觀眾對於參評優秀項目有了更深的了解。現場持續40分鐘的海報交流環節中,評委、觀眾、參評選手熱烈討論交流,許多同學和老師在海報展位前駐足觀看。
薛其坤和同學們在海報聯展環節中交流。
在海報交流環節後,學術推進計劃優秀項目代表物理42班的胡耀文、計算機系44班潘星宇、社科學院44班王紫萱、環境學院51班呂一錚、化工系43班陳筱薷、工物系42班鄭煦韜等6位同學進一步向觀眾分享了自己在學術推進計劃支持下的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
胡耀文同學分享了他在學術推進計劃的支持下進行的「金剛石色心與超導量子比特耦合構成的混合量子系統」的研究。
潘星宇同學分享了「基於大數據及語言模型的電子文本檢錯技術」的研究,這項研究在準確率、速度、可擴展性和成本上均有顯著提升,榮獲第十五屆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學術推進計劃項目代表發言(從左至右、由上至下為胡耀文、潘星宇、王紫萱、呂一錚、陳筱薷、鄭煦韜)。
王紫萱同學分享了她的項目「動作效應的注意機制探究」,她的項目也為解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呂一錚同學將「通過漢字語音流變的對比來梳理音韻變化的脈絡」的想法變成現實,並開發出一款基於蘋果作業系統的應用,對於文字學和音韻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陳筱薷同學致力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負極設計,項目成果大幅度降低了鋰電池的安全隱患。
鄭煦韜分享了他所在的「天格計劃」團隊的科研探索。「天格計劃」致力於利用立方星搭載的全天伽瑪射線探測網絡,實現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全天監測和定位。
薛其坤在總結會上講話。
在總結講話中,薛其坤充分肯定了學術研究推進計劃取得的成果,指出學術推進計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足夠的經費支持下讓學生體驗科研的過程,充分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薛其坤強調,學校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給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讓同學們的思想可以自由翱翔,能力可以自由發揮,希望學術推進計劃能夠成為清華大學的品牌計劃,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科研體制改革,推動同學們的課業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學術人才。
獲獎同學合影。
在頒獎環節中,根據項目前期申請材料情況和現場評委評審意見,評審出20個優秀項目獎,化51趙長欣、陳筱薷、潘星宇、胡耀文、無43陳彥熹、王紫萱、呂一錚、工物40姚志陽等8位同學作為優秀項目代表上臺領獎,社會科學學院、汽車工程系、機械工程系、水利系、數學系5個院系獲得優秀院系獎。總結會最後,薛其坤為出席活動的指導老師代表頒發了本年度的學生創新導師團聘書。
總結會現場。
科研院副院長鄧寧、校團委書記邴浩和校內各院系的學生創新導師團導師參加活動。
背景介紹:
「大學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是為了進一步探索課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而設立的一項科創支持計劃。在2014年校團委依託清華大學自主科研經費,設立了本科生學術研究基金,為科技項目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指導和長期的支持。在教務處、科研院和校團委的合力推動下,於2016年更名為「大學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面向全校本科生報名,針對本科生提出的科研項目進行匹配項目經費、導師資源、項目管理體系以及學術交流平臺等多方面資源支持,力求通過紮實的學術研究項目培育學術創新人才。2017年,大學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有204個項目進展順利,有56篇論文在各類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其中21篇被SCI收錄,9篇被EI收錄,9篇被頂級會議接收或發表。另有30項專利授權或申請,有49篇論文處於審稿階段。
供稿:校團委 編輯:華山